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32421  432429  432435  432439  432445  432447  432451  432457  432459  432465  432471  432475  432477  432481  432487  432489  432495  432499  432501  432505  432507  432511  432513  432515  432516  432517  432519  432520  432521  432523  432525  432529  432531  432535  432537  432541  432547  432549  432555  432559  432561  432565  432571  432577  432579  432585  432589  432591  432597  432601  432607  432615  447348 

35.请简述“孟德献刀” 或“青梅煮酒论英雄”这个情节(5分)

试题详情

34.关羽使用的兵器是(      ),与之相关的情节有温酒斩(      ),义降曹操后,斩(      ),帮助曹操解了白马之围,并在得知刘备消息后挂印封金,(      ),斩六将。

选做题(二选一)

试题详情

33.被称“三绝”的分别是:(      )(      )(      )

试题详情

32.奠定三国鼎立格局的基础的那次战役是:(       )

试题详情

31.出自《三国演义》中的成语有很多,请举出3个。(     )(     )(     )

试题详情

30.《三国演义》中,司徒王允将歌女(      )先许给(      ),后送给(      ),使这对义父子自相残杀。

试题详情

一枚古金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些法国老战士回到了他们的故乡。他们当中许多人都生活得蛮不错,费胡科 · 雷勃因为中了毒气,健康状况始终不曾恢复,丧失了劳动能力,生活很是贫苦。雷勃自尊心向来很强,他从不接受别人的施舍。    每年,这些老战士都要举行一次聚会。有一年,他们在格兰汀家聚会,格兰汀长得胖乎乎的,钱袋总是满满的。席间,他兴致勃勃地掏出一枚古金币,滔滔不绝地介绍起这枚古金币的年代、价值和来历。来客们坐在长桌上一一传着观赏,溢美之词不绝于耳。客人们在欢宴中开怀畅饮,谈笑风生.话题从古金币转到别的上面去了。忽然格兰汀记起了金币,但是这枚金币不翼而飞了。   众座哗然。指责的指责,否认的否认,最后,有人提出抄身的建议。大家深表赞同,只有雷勃反对。朋友们无不为之惊奇。   “你不同意抄身?”格兰汀问。   雷勃涨红着脸说:“是的,我反对抄身。”   “你是否明白,拒绝抄身意味着什么?”金币的主人不客气地追问道。   “我没有偷金币,所以我不答应抄身。”雷勃回答。   尽管知此,抄身照样进行。人们一个个把袋口翻开,等着搜查。但始终不见金币出来,于是留意力又转移到雷勃身上。   “现在,你总不见得还坚持自已的意见吧?”格兰汀问到。雷勃默不作声。主人气乎乎地走出了房间,雷勃则在众目睽睽之下,狼狈地退了出去。   从此,雷勃的声誉一落千丈,人们有意避开他。雷勃更穷了。不久,他妻子也离开了人间。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格兰汀家的房子大修,一位工人在地板缝里发现了那枚光灿灿的金币。   真相既白,格兰汀感到十分内疚。于是,他急忙饱到雷勃那破旧的小屋,连声道歉。   “不过,老弟.你也太固执了,既然金币不在你身上,当时何必反对抄身呢?”格兰汀嗔怪道。   雷勃那呆滞的目光停落在格兰汀的脸上。“不,我那时确实是个贼啊!几个星期来,我们全家老小实在饿坏了,我不得不把餐桌上的食物愉偷地装进口袋,一心想让我那可怜的妻子跟孩子美美地吃上一顿啊。” 27.第 1 段文字在整篇小说中起什么作用?请概括说明。(3分) 28.小说开头交代雷勃“从不接受别人的施舍”,结尾却自白“是个贼”,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29.“文似看山不喜平”这篇小小说虽然很短,但写得有波澜、有起伏。有限的容量产生了无限想象与联想品味的空间。小说中好几处都给人出乎意料的感觉。试从这篇小说中找出至少两个地方。(4分)   

试题详情

26.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科举为基础的中国古代政教一体化制度,具有建立柏拉图“理想国”的可能性,但这种制度下的中国古代社会还不是真正的“理想国”。

B.柏拉图的“理想国”看重哲学在政治中的影响,看重人文在天下秩序建立中的教化作用,这种理想在前现代世界的西方并没有实现。

C.借助科举制度,儒家思想与当时的意识形态、文化与政治达到了高度的协调,使儒家思想的权力化得到了保证。

D.科举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因为它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始终扮演着主导角色,是中国文化无可争议的进步性标志。

试题详情

2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科举保证了帝制政权的活力,从晋升机制的合理性等方面入手,巩固了封建帝制的统治。

B.科举制度是当时“朝廷立国,文人立命”的基础,使古代封建统治制度能够“人文化天下”,保证了社会长治久安。

C.科举文明促成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开放性,使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的主要武器,出现了“文人”即“哲人”治天下的局面,实践了前现代世界最合理的政教制度。

D.科举制度始终自觉坚持传播儒家思想,保证了儒家思想的延续,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最有力保证。

试题详情

科举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塑造了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政教一体化,其中文化与政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而政治,最终也是一种文化秩序。万历年间,利玛窦到中国,一个意外的发现是,中国的科举制度实现了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国的“知识阶级即‘哲人’对帝国的统治者有着广泛的影响”,“标志着与西方一大差别而值得注意的重大事实”是,“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即一般叫做哲学家的人来治理的。”

科举制度并没有实现“理想国”,但促成了封建社会时期世界上最合理的政教制度。科举千年,以人文化天下,朝廷立国,文人立命,社会长治久安,个人功名利禄,尽系于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科举是帝制中国社会结构的中枢。就社会政治而言,面向整个社会的科举,为皇权统治下的官僚体系提供了人才,保证了官僚体系的运转,巩固了封建皇权;同时,科举又是一个制度化的流动性晋升渠道,社会基层的优秀分子由此可以进入统治阶层,参与管理国家。科举真正沟通了官民阶层。数世白身者,一登龙虎榜,就可能出将入相。而官宦子弟,不解经书,无缘科场,则可能沦为平民。

科举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主体,它包含着思想与制度两个层面的意义。思想层面上,儒家经学化,使儒学从一种普通学说变成圣典。制度层面上,儒学作为科举考试内容,最直接有力地保证了儒家意识形态的霸权地位。科举制使儒家思想彻底制度化,制度化保证了权力化,它使帝制国家、士绅社会与儒家文化,围绕科场中心流动,从而创造了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科举文明。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传统文明最显著的标志就是科举而不是西方历史范畴中的封建或东方专制主义。梁启超曾经从四个方面对科举的历史作用做过公正评价。首先,科举使帝制政权充满活力,不断从社会精英中吸取统治人才;其次,促进了官民阶层的流动,使社会充满活力;再次,使儒家思想和社会意识形态一体化;最后,使个人有出路,社会稳定。

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中华文明是一种科举文明。在封建社会时期的世界各国,中国社会结构最具开放性,官僚出身最具平民色彩,教育普及面最大。而所有这些,都是由科举制度造成的。

24.有关“科举是帝制中国社会结构的中枢”的理解,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举使帝制国家、士绅社会与儒家文化,围绕科场中心流动,创造了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科举文明。

B.科举面向全社会公开选拔,为官僚体系提供了人才,保证了官僚体系的正常运转,巩固了封建皇权。

C.科举的公正性使出身显赫但又不解经书的官宦子弟也可能沦为平民,保证了官僚体系的精英特点。

D.科举形成了流动性晋升机制,使社会优秀分子可能进入封建皇权体系,参与社会管理,维持了社会稳定。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