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33050  433058  433064  433068  433074  433076  433080  433086  433088  433094  433100  433104  433106  433110  433116  433118  433124  433128  433130  433134  433136  433140  433142  433144  433145  433146  433148  433149  433150  433152  433154  433158  433160  433164  433166  433170  433176  433178  433184  433188  433190  433194  433200  433206  433208  433214  433218  433220  433226  433230  433236  433244  447348 

诗三首《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论诗》《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试题详情

(二)赏析、诵读、体味

1、学生朗读上阕,划分停顿、重音,体会诗歌的感情。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即寻觅又寻觅。写词人孤独寂寞,渴望找到一种精神寄托。“戚”即忧愁悲伤。两个“戚”字叠用,表明忧愁悲伤的程度之深。“我”多么希望寻觅出一点什么来寄托“我”的寂寞啊,寻觅的结果却是一无所获,反觉一股冷清的气氛袭来,这气氛就更使自己的内心倍感凄惨和忧戚。我们可以想象这时的诗人不是“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温情少妇了,而是一个两鬓花白、面容消瘦的老妇了,一次次的打击,一回回的折磨,已使她失去生活上精神上的寄托,独自一人到处漂泊。读时语速要慢,要读出深沉忧郁的情感、叠字的节奏。特别要注意读出“寻寻(阳平)/觅觅(去声),冷冷(上声)/清清(阴平),凄凄(阴平)/惨惨(上声)/戚戚(阴平)”音调的节奏,读出起伏跌宕。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此处的“乍”字是与“还”字呼应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刚……又……”。敌,抵挡,抵抗。刚觉得有点暖和却又冷了起来的时节,是最难保养自己身体的。她讨厌秋天忽暖忽寒的天气;又想借酒浇愁,却可恨酒味淡薄,敌不住凄凉的急风。人在愁肠百结的时候,看什么也不顺眼,似乎整个世界都在与她为敌。“晚”,有的版本作“晓”,时间是清晨,诗人起来,早饮,也觉酒淡,无法抵挡寒风,这或许更是心理上的一种感受,要读出这种语气。

(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北雁南飞的时候,也就是自己正伤心的时候,那从故乡的方向飞来的大雁却是我旧时的相识。多少可以沟通的,大概只有天上的秋雁,雁的伤心也是人的伤心,但是把它当作“旧时相识”,岂不等于说在人间已找不到“旧时相识”,找不到精神的依靠了吗?那是他乡遇故知的情感吧。读时,要表现出哀痛中有一线略带苦淡的欣慰。

   小结:词的上阕,写女词人寻觅精神寄托而不得,于是借酒浇愁,然而却愁上加愁。此时风送雁声,仰望旧时相识的大雁,更增加了思乡的惆怅。

2、学生朗读下阕,划分停顿、重音,体会诗歌的感情。

(1)“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庭院中开满的菊花像是堆积起来的一般,而“我”如此地憔悴,如今谁还有心情去采摘它欣赏它呢?我们仿佛看到诗人在自言自语,读时要注意这一点。她感觉到生命有如落花,有如庭院里满地堆积的黄花,它与人一样憔悴和损耗生命,是不会有谁来光顾采摘的。就这么样独个儿守着窗儿,心里空荡荡地没有着落,又怎么能熬得到天黑?读这几句时,我们感受到诗人四顾无言,发出一声长叹,要读出无奈与无助,那是怎样的凄清!

(2)“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我们想象,整个院子被阴森的梧桐笼罩,再加上天上下着绵绵细雨,尤其是到了黄昏,黑暗也不能充满空荡荡的心灵,充塞心头的是雨打桐叶,点点滴滴,更增愁绪。“梧桐”这个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凄苦的意味在里面,好似梧桐在落泪,也是人的心头在滴泪。词人喜欢写黄昏,她的心中似乎有一个“黄昏情结”,凭借着黄昏时候半暗半明、朦胧模糊的光色,使人对生命的感觉与憔悴落花、梧桐滴雨浑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与天地盈虚消息相通的生命体验的混沌境界。这种情形,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得完呢?读时“这次第”,诗人心头欲说无语,欲泣无泪,心理上要有一个停顿。然后,这种情感再也无法掩饰,道出万般悲绪,读时语速加快,语调上扬,“愁”要重读强调,然后稍作停顿,“了得”二字,语速放慢,轻声传出,如在喉咽。

小结:词的下阕,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院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然而词人却无心摘菊赏菊,孤独寂寞地坐在窗下,听着雨打桐叶的声音,饱受着愁苦的折磨。字里行间流露出破家之愁和亡国之恨,感人之极。

试题详情

(一)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著名词人,字漱玉,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李清照的著述有《李易安集》十二卷、《漱玉词》一卷、《易安居士文集》七卷、《易安词》六卷等。《声声慢》选自李清照的词集《漱玉词》。李清照词,令慢均工,擅长白描,善用口语,注重炼字、炼句、炼意、炼格,形成“易安体”。南渡之前,李清照多写闺情相思,明快妍丽;南渡以后,词风由清俊旷逸变为悲凉沉郁,多寓故国黎庶之悲,给南宋辛弃疾、陆游、刘辰翁等爱国词人以深刻的影响。

“声声慢”为词牌名,原名“胜胜慢”,又名“神光灿”“寒松叹”“凤求凰”等。本首词表达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孤独、凄苦的生活感受,几乎全用口语,而韵律感极强。

试题详情

(二)解题

《鹊桥仙》,是宋代词人秦观写的一首咏七夕的词。“鹊桥仙”是这首词的调名,同时也是词的题目。这种调名和题目一致的例子,在唐、五代的词作中是常见的。到南宋以后,词和音乐的关系愈来愈远,才盛行在调名之外,另标题目,以表明所咏的事物和内容。

试题详情

(一)作者简介

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扬州高邮人,生于1049年,卒于1100年,和苏轼同时,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苏轼很器重他。他是宋代有名的词人,他的词集名《淮海词》,又名《淮海居士长短句》。他的词风和苏轼的不同,一般的评论家都把他归入婉约派。苏东坡曾讽刺秦观:“不意别后,公却学柳七!”想不到分别后,你却学起柳永的词来!这说明,苏东坡是鄙薄柳永词的,同时,也说明秦观的词有和柳永词风格相近的地方。前人评论:“少游学柳,岂用讳言,稍加以坡,便成为少游之词。”这说明秦观的词,既继承了柳永的也就是婉约派的传统,又受到苏东坡的豪放派的影响,是独辟蹊径,自成一家的。诗人评论他的词说:“少游词,清丽婉约,辞情相称,诵之回肠荡气,自是词中上品。”《鹊桥仙》这首词就表现了他的创新精神,婉约中自有一股豪气,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在同类题材的诗词作品中,是很突出的。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