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33063  433071  433077  433081  433087  433089  433093  433099  433101  433107  433113  433117  433119  433123  433129  433131  433137  433141  433143  433147  433149  433153  433155  433157  433158  433159  433161  433162  433163  433165  433167  433171  433173  433177  433179  433183  433189  433191  433197  433201  433203  433207  433213  433219  433221  433227  433231  433233  433239  433243  433249  433257  447348 

(二)逐段分析

<一>  研读课文第一段

1、注意理解下列问题。

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首句:推出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托古言事,乃针对当时士大夫以从师为耻而说的,更增加力度。

2、理解本段中的古今异义词语

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所以 古:用来……的,凭借   今:因果关系连词

从而 古:跟从……并且

今:连词,表示结果或目的。即因此、就

3、词语活用

吾师道也    师,名词用作动词即“学习”

吾从而师之   师,名词用作意动词即“以……为师”

4、总结本段

总说老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指出择师的

原则,推出“无贵无贱,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

<二>  研读第二段

1、词句辨析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从师的道德风尚)

吾师道也      (学习道理)   

师道之不复     (从师的道德风尚 )

惑而不从师     (老师 )

吾师道也      (学习)

师道之不复     (从师) 

不耻相师      (学习)

2、古今异义词辨析

众人 古:一般的人,众人 今:许多人

小学 古:小的方面要学习 今:初等教育的学校

3、重点句子解释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宾语前置句,之,提宾的标志)

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否定判断句,“非……也”构成否定判断)

4、读本段。思考:本段的论点是什么?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为什么韩愈要这么说?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第二层:针砭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结果。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三>  分析第三、四段

1、第三段

简析:以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从师的重要性

以孔子为例的好处:一石三鸟,典型精当

1)阐明了从师的意义;2)也说明了从师的原则3)与“古之学者……”和“古之圣人……圣益圣……”等呼应。

2、第四段

虽为附记性质,但是紧扣中心。作者赞扬李的“不拘于时”、“行古道”,也是对士大夫的有力批评。既针砭了时弊,又通过李来倡导了从师。因此结尾虽然简单,但有力地照应了开头,围绕了中心。

3、问题探讨:

李蟠好的是什么样的“古文”?他不愿被什么样的“时”所束缚?

韩愈反对浮靡的文风,倡导古文运动,而李蟠“好”的正是韩愈倡导的“六艺经传”;当时社会风气不好,人们不肯从师而学,李蟠不受风气影响,拜韩愈为师。

结合《劝学》《师说》的内容来分析一下

两文都谈到学习的重要,那么正确的学习目的究竟是什么?

《劝学》认为学习的本质其实是“改变自己”;“学不可以已”,永远不停止,也即常言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师说》中认为学习是为了闻道解惑。--这些认识都是正确的。作为现代人,黑塞论述得更全面,他认为读书学习是获取教养的途径,是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并非是为了提高某种能力或本领(因为那样的学习过于功利),而在于寻找生活的意义,也就是说,学习者需要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没有追求的学习是低效的学习,只能满足一般的生存需求。

<四>  分析论证结构。

提出中心论点

正面阐述(必要性、原则)反面阐述(对比)

例证:孔子   附记:赞扬

试题详情

(一)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

在这著名的《师说》中,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师说》即说从师的道理。

试题详情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倡先秦两汉的文章,世盛称其“文起八代之衰”。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死谥文公,故世称韩吏部、韩文公。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重气势。

试题详情

3、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试题详情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试题详情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试题详情

3、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试题详情

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试题详情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试题详情

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师说》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