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33123  433131  433137  433141  433147  433149  433153  433159  433161  433167  433173  433177  433179  433183  433189  433191  433197  433201  433203  433207  433209  433213  433215  433217  433218  433219  433221  433222  433223  433225  433227  433231  433233  433237  433239  433243  433249  433251  433257  433261  433263  433267  433273  433279  433281  433287  433291  433293  433299  433303  433309  433317  447348 

3. 第5段中,“感到衷心喜悦”与“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两种喜悦程度的差别说明(  )

A. 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相比,马克思更看重应用科学。

B. 马克思主要从人类社会的进步,从革命的角度注视科学的发展。

C. 马克思认为应用科学是立竿见影的,只有应用科学才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D. 马克思认为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试题详情

2. 第5段中,“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对于加粗词注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样”和“这”指代的是同一内容。

B. “这样”指代他的两个发现以及许多领域的深刻研究,“这”指代“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

C. “这样”指上段中“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这”指“他作为科学家”。

D. “这”指代“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

试题详情

3、怎样深入理解"敬业"精神?

我们可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定背景,来领会梁启超提倡"敬业与乐业"的良苦用心。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等级色彩的文化,中国人的职业观向来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人们的读书目的又是"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种官本位的文化,极度蔑视普通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人们纷纷视出人头地、显亲扬名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梁氏的"敬业"说,有着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的积极作用。

《荣誉与爱荣誉》

罗家伦是著名的教育家,在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方面建树颇丰。他是清华大学的首任校长,清华原是留美预备学校,在他的领导下转变为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他就职时发表的演说《学术独立与新清华》揭示了大学的应有之义。从1932年至1942年,罗家伦出任中央大学校长达10年之久。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京成为日本侵略军空袭目标,中央大学校舍被炸,罗家伦带领全校师生西迁到重庆,在艰苦的环境中继续办学。他这样激励师生:“我们抗战,是武力对武力,教育对教育,大学对大学;中央大学所对着的,是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在重庆的这段时间,罗家伦给学生作了一系列演讲,1942年他把这些演讲稿汇编成《新人生观》一书,《荣誉与爱荣誉》就是其中的一篇。这本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仅从1942年至1946年就发行了27版,是罗家伦最有影响的著作。

唤醒世道人心向来是中国文人写作时的一个出发点、一个试图抵达的目的地。《荣誉与爱荣誉》正是一篇富有道德激情和使命感的文章,它阐述了应该如何看待荣誉,如何有人格、有尊严地生存。罗家伦把包括这篇文章在内的书取名为“新人生观”,表明他的写作目的就是试图引导学生和读者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增强了启蒙意识,作为一个五四运动的亲历者、一个大学校长、一个教育家,这种启蒙意识就更加自觉和强烈,他自觉担当了人生导师这一角色,把培养教育学生看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荣誉与爱荣誉》以口语为主,没有晦涩的书面语,风格平实,是一篇当行本色的演讲稿。

为了证明欧美国家的人富有荣誉感,作者举出即使没有教师在教室监考,学生也不会作弊的例子,那样的情形的确具有道德意义上的美感,让人折服神往。为了证明西方重视荣誉,作者又举了美国西点军校学生因集体作弊被开除的例子,他特意指出这些被开除的学生都是学校足球队队员。众所周知,欧美大学非常重视体育,视优秀运动员为学校的宝贵财富,但是学校却没有对他们姑息迁就,予以开除的决定表现出壮士断腕的勇气,也表明了坚定的价值取向。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辨析了“荣誉”与“名誉”“虚荣”“野心”“荣宠”等的不同,通过相关概念的比较,“荣誉”的含义得以澄清。这样的说理方式反映出作者的思维习惯,他是受过严格学术训练的学者,追求思维的缜密---概念作为逻辑的最小单位,其内涵和外延必须有清晰的界定。

演讲运用口语进行传播,需要清晰的表达。所以,常被人批评的“开中药铺,甲乙丙丁”的行文安排其实很符合演讲的需要,因为它最有条理。在谈到如何才能具有真正的荣誉时,作者举出了四点:“第一必须能维持生命的庄严”,“第二必须能有所不为”,“第三必须是自足的,也是求诸己的”,“第四必须自尊而能尊人”,条分缕析中,观点得到了明确的表达。

在《荣誉与爱荣誉》的行文中,让人疑惑的是如此平实的文章却出现了许多外文单词,从表面上看,似乎这是在掉洋书袋,其实不然,它正好反映出真实的演讲情形,我们知道,演讲不但要有感而发,更要有的放矢,考虑听众的特点。罗家伦面对的演讲对象是中央大学的学生。当时的中央大学,有多门课程是用英文讲授的,学生的英文程度相当好,因此罗家伦演讲穿插外语,并没有给学生的领会和接受造成障碍。在《新人生观》一书中其他一些篇章,如《道德的勇气》《知识的责任》等也都穿插着英文,说明这种旁征博引、中西互见的言说方式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

《荣誉与爱荣誉》还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它颇为典型地反映出当时知识分子对中西方文化的复杂态度。

罗家伦开篇就说英文的“honour”和德文的“ehrlichkeit”这两个词很难翻译成适当的中文,只好勉强地把它翻译成“荣誉”。他从“荣誉”一词不能很好地表达这两个外文单词中所包含的人格的意义,得出中国人不重视人格、荣誉的结论:“西洋人很重视荣誉,他们把荣誉看得比生命还更重要”;而“荣誉的观念,在中国社会,却太不发达了”。

总之,《荣誉与爱荣誉》虽然只是一篇演讲稿,但却像一扇门,通往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其丰富内涵给读者留下思索与想象的广阔天地。

《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

《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是爱因斯坦1936年10月15日在纽约州立大学举行的“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讲稿。这一年爱因斯坦57岁,已经是一个享誉世界的伟大物理学家。但爱因斯坦这一天的讲话主题与纯粹的物理学研究无关,他谈的是学校教育问题。尽管大学毕业后他曾因生存问题当过家庭教师,此后还分别在苏黎世大学、布拉格德意志大学、苏黎世工业大学、柏林大学等学校担任过教授,但他仍谦虚地申明:由于在教育学领域是个半外行,所以这次演讲是建立在个人经验和个人信念之上的。这就成为我们理解这篇演讲稿的一把钥匙。

在开宗明义地亮出这一立场之前,爱因斯坦以惯常的方式显示了自己的特色。首先,幽默是他性格的一个重要特征。这里,爱因斯坦幽默地自嘲为“吉卜赛人”。他为什么要如此自嘲?因为他的一生犹如吉卜赛人一样“迁徙”过多个国家,并且每一次“迁徙”都具备一定的戏剧性。

这位出生于德国乌耳姆市的犹太人,于1894年因慕尼黑令人窒息的军国主义教育而离开该市到意大利米兰,并于当年放弃了德国国籍。1901年获瑞士国籍,这一国籍他一直没有放弃,这主要取决于他在这个国度感受到的民主氛围与呼吸到的自由空气。1913年他应邀返回德国,任柏林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和柏林大学教授,并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33年因纳粹政权的迫害,他被迫移居美国,于1940年加入美国国籍,同时拥有两个国家的国籍。

在爱因斯坦辗转于多个国家的过程中,有一件事很值得一提。1895年,他在苏黎世工业大学工程学系的入学考试中落榜。原因是在慕尼黑7年的中学时光里,对死记硬背的教学法充满了厌恶的他,拙于应答需要反复记忆的语言、生物等科目。但幸运的是,该大学的海因里希·韦伯教授和阿尔宾·赫佐格校长都注意到了这个特殊的学生,前者破例同意他来听自己的物理课,后者鼓励他不要放弃希望。这对年轻的爱因斯坦来说,是空前绝后的、具有纪念性意义的鼓励。因为从小学到中学,他一直被学校认为是个很普通的学生。对物理学界来说,海因里希·韦伯教授和阿尔宾·赫佐格校长的“慧眼”为一颗新星的冉冉升起拉开了序幕。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在1891至1895年间,这个“普通”的学生已在学校教学之外近乎狂热地自学了欧几里得几何、康德的哲学著作和微积分。爱因斯坦一生取得众多成果,与他自小就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息息相关。在这篇演讲稿中,爱因斯坦提出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承担的任务与应起的指导作用虽然简单,但实际上却是一个很高的要求。谁都知道“艺术家”和“教书匠”是两个相距甚远的概念,优秀的艺术家必然具有海因里希·韦伯教授和阿尔宾·赫佐格校长那样的伯乐的眼光。

其次,具有怀疑精神、不信奉权威也是爱因斯坦性格的重要特征,他在演讲一开始就说“我不能以权威自居”。他从不轻视传统和前人取得的成果,但他也强调不盲从权威。后来,爱因斯坦自己也成了权威,面对蜂拥而来的鲜花与掌声,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他自嘲这是“命运的嘲弄”,并戏谑地说“到底是我自己发疯了,还是其他人都成了牛犊?”“我很快就觉得自己像一块古老的教堂里的圣人遗骨。”在演讲稿中,他旗帜鲜明地反对学校教育中的“人为权威”,这与他不盲从权威也不以权威自居的精神和行为是一脉相承的。

演讲稿的主体部分观点突出、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所必须澄清的两项动机--学校应承担的重要任务与关键之处--对教师的要求--对人文与自然科学之争、技术性学校的教育精神的两大问题的回答。科学家的严密思维与逻辑,加之深谙讲演之道,爱因斯坦在这里显得如此的举重若轻。但是折服听众的并不止于此,更重要的是,爱因斯坦准确地抓住了指导学校教育的核心精神,并将最终的目标定位为对理想的“人”的培养。

试题详情

2、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这篇演讲在论证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引用经典、格言。儒家的《礼记》《论语》、孔子、朱熹、曾国藩,道家的《老子》《庄子》,佛家的百丈禅师,都被作者拿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试题详情

2段谈有业之原因  3段反面论证无业的害处  4、5两段正面论述有业之必要

文中的“业”不只限于正式的谋生职业,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

7段讲怎样做到敬业

8段讲怎样做到乐业 

有业是前提,敬业是基础,乐业是最高境界。

试题详情

中心论点: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试题详情

1、《敬业与乐业》选自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是一篇宣讲人生与事业关系的演讲词。文章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着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和“乐业”三个问题,最后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精神旨意。全文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看,学习课文,意在引导学生感受先哲的思想风采,品味哲理,深入思考人生问题,丰富个性内涵。课文共九段,总体结构是“总--分--总”式:开头总起全篇;然后分别论述敬业和乐业,两个分论点平行并列;最后总结全篇。条理清晰,纲举目张。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试题详情

8、总结

本文在表达情感上的特点: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而这样的情感效果,主要得益于本文准确而又富于感情的语言。

《敬业与乐业》

试题详情

7、依照第一小节的学习方法,找出课文中类似的句子进行分析。

A.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

“即使……也……。但是……”先是假设,后是转折,表现了作者对马克思的贡献的高度赞扬。

B.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远不是”说明马克思作为革命家,对人类的贡献更大。

C. “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忱、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满腔热忱”、“坚韧不拔”表现了马克思伟大的革命情操;“卓有成效”表现了马克思辉煌的革命成果。

D.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这是从反面立意,歌颂马克思的伟大人格。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