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34402  434410  434416  434420  434426  434428  434432  434438  434440  434446  434452  434456  434458  434462  434468  434470  434476  434480  434482  434486  434488  434492  434494  434496  434497  434498  434500  434501  434502  434504  434506  434510  434512  434516  434518  434522  434528  434530  434536  434540  434542  434546  434552  434558  434560  434566  434570  434572  434578  434582  434588  434596  447348 

7. 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完全是通假字的一组是( )

A.日进宰  手举  封宛然

B.昂其     虫跃去尺

C.予三十年前所主之三民主义 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死者

D.将军操 五万兵难合 顷之,烟张天

解析:C项,“死者大半”中“大”不是通假字。

答案:C

试题详情

5.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②上奇其才,重用之。

③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

④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

A.①④/②/③     B.①/③/②④

C.①/④/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①条件关系;②因果关系;③并列关系;④转折关系。

答案:D

试题详情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宰严限追比

追比:催促追征。

B.中绘殿阁,类兰若

兰若:寺庙。

C.操童子业,久不售

童子:科举时代已经考取秀才的读书人。

D.俾入邑庠

邑庠:县学。

解析:C项,童子:童生。科举时代还没有考取秀才的读书人,不论年纪大小,都称为“童生”。

答案:C

试题详情

3. 比较下列各句中“然”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俨然类画 ②成然之 ③一癞头蟆猝然跃去 ④然睹促织

A.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

B.①和③不同,②和④不同。

C.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

D.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解析:①③附在描写声容情态的词语之后,作构词的辅助成分,与现代汉语中的“的”“地”相当。②动词,意思是“以为正确”;④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然而”。

答案:D

试题详情

2. 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是( )

A.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B.不如拼搏一笑。

C.两间脓血流离。

D.成仓莫知所救。

解析:A项,少年:古义指三十岁以下的人,今义指十二三到十五六岁的青年期。B项,拼搏:古义是两个词,拼一拼,搏一搏;今义指使出全部力量搏斗或争取。C项,股,古义指大腿,今义指臀部。

答案:D

试题详情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迂(nà)   益(bì)   辟(xī)

B.不(chì) 食(qīng)  稿葬(gǎo) 

C.东(xī)  视(chān)  呼(qiāng)

D.惭(zuò) 邑(xiáng) 蒽(yīn)

解析:A项“讷”读“nè”。B项“顷”读“qǐng”。D项“荫”,在“树荫”“荫蔽”“荫翳”中读作“yīn”;在“荫凉”“荫庇”中读作“yìn”。D项中的“恩荫”的意思是“得到恩惠荫庇”,因此这里的“荫”应读作“yìn”。

答案:C

试题详情

10. 这段文字中人物情感的变化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即,请各用两个字来概括这四个阶段。

试题详情

9. 对这段文字,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运用了对偶、对比、借代、反复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呼天唤地,希望天地为她伸冤报仇的心理。 

B.运用了对偶、对比、借喻、反复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在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情和对神权的否定。 

C.运用了对偶、对比、借喻、反复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在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情和对不公道世道的控诉。 

D.运用了对偶、对比、借代、反复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在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情及对黑暗统治的愤怒控诉。

解析:A项“希望天地为她伸冤报仇”不正确,应是“控诉”及“否定神权”;B、C两项“借喻”不正确,应是借代,以“盗跖”“颜渊”分别代恶人、善人。 

答案:D

试题详情

8.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合(       )   (2)怎生(    )

(3)糊突(    )  (4)错勘(    )

答案:(1)应当,应该 (2)怎么,如何 (3)同“糊涂”,文中是“混淆”的意思  (4)错误地判断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