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34734  434742  434748  434752  434758  434760  434764  434770  434772  434778  434784  434788  434790  434794  434800  434802  434808  434812  434814  434818  434820  434824  434826  434828  434829  434830  434832  434833  434834  434836  434838  434842  434844  434848  434850  434854  434860  434862  434868  434872  434874  434878  434884  434890  434892  434898  434902  434904  434910  434914  434920  434928  447348 

12.(2006全国高考,18)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使上下文连贯起来。将答案写在文段下面对应的序号后。

   语言的形式,  ①  能是美的,  ②  它有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这些美都是音乐所具备的,  ③  语言的形式美也可以说是语言的音乐美。在音乐理论中,有所谓“音乐的语言”;在语言形式美的理论中,  ④  应该有所谓“语言的音乐”。  ⑤  音乐和语言不是一回事,  ⑥  二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点:音乐和语言都是靠声音来表现的。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解析:这道题是2006年高考最有新意的一道题目,可是在当今日渐淡化语法学习的今天,考生想要得高分极不容易。文章一共分了四句话,要分割,分割开来之后可以得出各个分句的关系。第一句,因果倒装;第二句,因果;第三句,并列;第四句,转折。清楚了这些,关联词就很好填对。所以答这道题的关键就是分割,别被大句群吓倒。

答案:之所以  因为  所以  也  尽管  但是

读书做人

   金戈铁马,短兵相接,奋勇拼杀,屡建奇功,这是英雄;百战沙场,九死一生,破釜沉舟,杀出重围,这也是英雄。李白用高亢豪迈的调子、悲壮感人的激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虽败犹荣的沙场老将。《从军行》这样写道:“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一个“碎”字凸现战争的激烈残酷,让人联想到老将穿越枪林弹雨,勇闯刀山火海之后留下的累累伤痕,也烘托出他身经百战、愈挫愈勇的强者风范。敌我悬殊,寡不敌众,重兵包围,严防死守,留给将军的似乎只有死路一条,将军怎么办?是束手就擒,坐以待毙,还是豁出老命,决一死战?在我们为将军的生死安危捏一把冷汗的同时,将军急中生智,突发奇功。诗歌第三句紧接着写将军出其不意,射杀敌首,杀开血路,突出重围。末句中一个“独”字表现出将军危难时刻,力挽狂澜、卓尔不凡的神勇气概。统观全诗,写将军陷身重围,死拼硬战,侥幸而归,似乎有损将军形象,实际上,从将军百战沙场而残破不全的铁衣上,从将军纵横突击、力敌万夫的艰难中,从将军射杀敌首、力挽狂澜的智勇上,我们看到了一种激越悲壮、震撼人心的英雄气概。什么是英雄?能够力敌万夫,突破逆境,这就是英雄;能够不畏生死,不惧成败,孤注一掷,奋勇杀敌,这就是英雄!

   在现在这个没有硝烟,却充满着激烈竞争的社会战场上,面对困境你将会如何做?是逃避,还是迎难而上做真正的英雄?

试题详情

9.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智者的思索是深深的泉眼,从中涌出的水也许很少,但滴滴晶莹;庸者的奢谈是浅浅的沟渠,由此流过的水或许很多,却股股浑浊。

解析:本题考查句式仿写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弄清题目的明示信息与隐含信息。题目要求仿照比喻形式,选择新的本题和喻体,这是明示信息;再审读所给句子,是由两个比喻句组成的一组关系相对或相反的句子,比喻句之间有转折关系,这就是隐含信息。仿写时不能脱离这些信息要求。

答案:逆耳的忠言好比配有黄连的中药,虽然难以下咽,却是对症下药;奉承的蜜语犹如含有毒药的琼浆,虽然香甜可口,却是慢性中毒。

读书做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曾隐居鹿门山。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以隐士终身。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

   一个人的才智本应报效国家才能得到更大发展,孟浩然才学出众,却因不愿媚俗而以隐士终身,对此,你有何看法?

试题详情

13.(2006辽宁高考,24)请以“爱护动物”为主题,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写一句公益广告词。(20字以内)

解析:要合乎主题及广告词的特点,正确运用比拟修辞手法,不要超字。

答案:(1)呵护小鸟,放飞希望。

(2)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待母归。

读书做人

   杜甫坚持中国儒学中“天人合一”的宇宙精神,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的相生相克、同存同亡的血肉相连关系。他在诗中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表述了若干见解。

   首先,他能摆正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他把人类的生命放置在同宇宙众生平等的地位。他不将人类看成宇宙众生的主宰,不以奴役的心态对待天地万物,而是将自己的血肉之躯、心灵情感,与大自然作亲密的融合。他说:“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这种天人一体、物我同构、生灵同亲的思想感受,表现的是一种博大的宇宙精神。其二,杜甫主张有节制地从自然界中猎取食物,反对滥捕滥杀的罪恶行径。对于那些荼毒生灵、毁坏山林的行为,杜甫给予严厉的斥责和警告。其三,杜甫提出了保护弱小生灵的主张。他尤其珍惜弱小动物的生命,对于鸟雀以下的微小生灵,至如蝼蚁之类,杜甫亦能予以关爱。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杜甫便已认识到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问题,面对现代社会中的那些大肆砍伐林木、 捕杀动物的行为,你有何感想呢?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