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7].(7分)如图,A中有一可自由移动的活塞,关闭开关K,先向B中充入2mol X和2mol Y,再向A中充入1mol X和1mol Y。起始时A、B的体积都为a L,在相同的温度和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两容器中都开始发生下述反应X(g)+Y(g)2Z(g)+W(g),反应达到平衡时,A的体积为1.2a L,则
(1)A中X的转化率(A)= 。
(2)A、B中X的转化率(A) (B)(填“>”、“<”或“=”)。
(3)打开开关K,保持温度不变,再达平衡时,A的体积为 L(连通管中气体体积不计)。
(4)假设该反应的热效应为0,既不放热,也不吸热。容器内的气体具有理想气体的特征,在(3)所述平衡的基础上,同时等幅提高A、B内气体的温度,且均升至原温度(单位为:K)的n倍(n>1)。此时A容器内气体的体积V(A)与n的函数关系是V(A)= 。
第[28]题(12分)
含有银、铜、铁、铬的一种合金,质量为0.6904g,溶解后溶液中含有Ag+、Cu2+、Fe3+、Cr3+,用水稀释到500.00mL。①取出50.00mL溶液,加入过量稀碱溶液,分离出沉淀物,滤液用足量H2O2氧化,酸化上述溶液,加入22.00mL 0.100mol/L的(NH4)2Fe(SO4)2溶液,未反应的Fe2+用0.0200mol/L KMnO4溶液滴定,消耗17.20mL。②取出50.00mL溶液,加入足量KI溶液,以淀粉为指示剂,用0.0200mol/L Na2S2O3溶液进行滴定,消耗20.00mL。③在另一个实验中,取200.00mL原始溶液进行电解。电解析出金属的电流效率为90%,电流强度为2.00A,在6分26秒内,四种金属恰好完全析出。(部分反应方程式:Cr3++4OH-=Cr(OH)4-;2Cr(OH)4-+2OH-+3H2O2=2CrO42-+8H2O;2CrO42-+2H+=Cr2O72-+H2O;Cr2O72-+6Fe2++14H+=2Cr3++6Fe3++7H2O;2Cu2++4I-=2CuI↓+I2;I2+2S2O32-=S4O62-+2I-。法拉第常数:9.648×104C/mol)
26].(12分)烃A的衍生物B是一种激素类药物,具有弱酸性,与溴水反应产生白色沉淀。A、B中碳、氢原子个数相同,其中B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11.92%,且摩尔质量不超过500g/mol,核磁共振检测到B分子中有5类氢原子。A发生臭氧化反应,并用锌粉还原得到C(醛或酮),C与B具有相同的最简式(但不是同分异构体);C无弱酸性,也不与菲林试剂(检验-CHO基团)和I2/NaOH试剂(检验-COCH3)反应。
(1)通过推理确定A、B、C的化学式;
(2)画出A、B、C的结构简式
(3)1mol B能与 mol Br2的溴水反应。
(4)C的同分异构体中能与I2/NaOH试剂反应的芳香族化合物有 种;能与菲林试剂反应的芳香族化合物有 种;
25].(7分)以乙烯为初始反应物可制得乙酸丁酯(CH3COOCH2CH2CH2CH3)。已知两个醛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自身加成。下式中反应的中间产物(Ⅲ)可看成是由(Ⅰ)中的碳氧双键打开,分别跟(Ⅱ)中的2-位碳原子和2-位氢原子相连而得。(Ⅲ)是一种3-羟基醛,此醛不稳定,受热即脱水而生成不饱和醛(烯醛):
请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上述给出的信息写出由乙烯制乙酸丁酯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必须注明某些反应的反应条件)。
[23].(10分)如图所示,甲、乙、丙是三种常见单质,X、Y、Z是常见化合物。它们之间有如下转化关系:
(1)若甲是短周期金属单质,乙、丙是短周期非金属单质。X、Y、Z中只有一种是离子晶体,试推断:
①含有丙元素的化合物是 (填X、Y、Z)
②工业上有些气体中也含有一定量的Z成分,试列举工业上含Z成分的气体 。
③X与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若甲是具有氧化性的黄绿色气体单质,丙通常状况下是深红棕色液体,Y和Z具有相同的阳离子,X与Z含有相同的阴离子,试推断:
①写出甲、乙、丙的化学式 。
②写出X与足量的甲在溶液中完全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24].(15分)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1)19世纪初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 提出了近代原子论,他的观点奠定了近代化学发展的基础,他本人被誉为“进代化学之父”。他的原子学说的最主要观点是_________(虽然该观点现在看来是错误的)。
(2)19世世纪末,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因为三个重要的科学发现而逐步得到提升。
①请填写下表
科学家 |
重要发现 |
有关性质 |
贝可勒尔 |
|
能使照相底片感光 |
|
|
具有巨大穿透能力 |
|
发现了电子 |
带负电荷 |
②这三个重要发现证明了一点,那就是 。
(3)英国科学家 随即于1903年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葡萄干面包模型。该模型示意如右图。他认为原子中的正电荷 分布在整个原子的球体内。而电子又均匀地分布在 ,整个原子的正电荷所带电量必然 电子所带负电荷电量。
(4)在这三个重大发现的基础上,20世纪初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进一步研究起元素的衰变和放射性,发现了 。1909年,卢瑟福和盖革等人用α粒子轰击金箔时,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不发生偏转,少数α粒子发生很大偏转,有个别α粒子反弹回来。这个结果用葡萄干面包模型不能解释。但却使卢瑟相对原子结构产生了以下两个主要观点:① ;② 。于是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结构的 模型,即 ,澄清了人们对原子结构的错误认识。
(5)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尽管能解释一些实验事实。但它没有解决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况和原子核组成。原子结构理论还需进一步发展。
①玻尔的原子同心结构壳层模型是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的进一步发展。玻尔认为,原子核外电子只能处在 的特定轨道上运动,电子的能量是不连续的,电子在不同能量轨道间“跃迁”时能量变化也是不连续的。这一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原子核外电子 排布的信息。
②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用宏观经典的轨道不能描述。现在科学家已用 形象地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③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14N)时,发现了质子(核反应方程式 ),并大胆作出原子核中存在中子的假说。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 自觉地用中于假说指导自己的实验(α粒子轰击铍9Be原子),并证实了原子核内中子的存在(核反应方程式 )。上述材料说明①假说是科学发现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可以 ;②假说要发展成为科学理论,必须 。
(6)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在每小题后的括号内画“√”或“×”
①“古典原子论”、“一日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等观点,敲开了人们探索原子结构的大门。( ) |
②电子的发现,揭示了原子的可分性,是人们探索原子结构的一个重大突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 |
③元素放射性衰变是由原子核引起的。是原子核自发变化的一种行为,它的发现是人类认识原子核的开始。( ) |
④卢瑟相原子模型的意义在于提出了原子有核的思想,将原子分为核内和核外,这为原子结构理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 |
(7)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表明 (多项选择,选填序号)
A 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完善的,永无止境的。 |
B 采用物理模型是研究化学问题的一种极好思维方法。 |
C 三大科学发现推动了原子学说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还会继续深化。 |
D 科学理论的发展从不完善到完善,这在许多科学领域都存在,重要的是敢于设想勇于实践。 |
22].(7分)化学酱油是利用豆饼粉与20%盐酸加水加热沸腾数十小时后成为酱色液体,冷却后加入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搅动,再经脱色即成。
(1)豆饼的主要成分是 ,酱油的主要成分是 。
(2)加盐酸并加热的目的是什么?
(3)加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目的是什么?
(4)脱色是用氯气还是其它物质?
21].(10分)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从化学手册上查得硫酸铜在500℃以上按下式分解:CuSO4CuO+SO2↑+SO3↑+O2↑(未配平),便决定设计一验证性实验探索测定反应产生的SO2、SO3和O2的物质的量,并经计算以此确定该条件下CuSO4分解反应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实验可能用到的仪器如下图所示:
实验测得数据及有关结果如下:
①准确称取6.0g无水CuSO4;②干燥管总质量在实验结束时增加了2.4g;③测出量筒中水的体积后,折算成排水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80mL;④实验结束时,装置F中的溶液变为NaHSO4溶液(不含其他杂质)。
(1)按装置从左至右的方向,各仪器接口连接顺序为 (填序号)。
(2)装置F的作用是 。
(3)装置D的作用是 。
(4)确定装置E的进、出口的原则是 。
(5)首先应计算的是物质 的体积;通过计算,推断出该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6)该实验设计中,可能给测定带来误差最大的装置是 (填代号)。
20].在四个密闭容器中分别装有下表所示的一定量的物质,将它们加热至300℃,经充分反应后排出气体,则残留固体及其物质的量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反应前 |
1mol
NaOH、1mol NaHCO3 |
1mol
Na2O2、1mol NaHCO3 |
1mo1
Na2O2、2mol NaHCO3 |
1mol
Na2O2、1mol NH4HCO3 |
反应后 |
1mol
Na2CO3 |
2mol
NaOH、0.5mol Na2CO3 |
2mol
NaOH、1mol Na2CO3 |
1mol
Na2CO3 |
一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
|
|
|
|
|
|
|
|
|
|
||||||||||
二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
|
|
|
|
|
|
|
|
|
|
19].在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2A(?)B(g)+C(s),达到化学平衡后,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时,容器内气体的密度增大,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若正反应是吸热反应,则A为气态 B 若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则A为气态
C 改变压强对平衡的移动无影响 D 在平衡体系中加入少量C,则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18].下列实验设计能够成功的是
|
实验目的 |
实验步骤及现象 |
A |
检验亚硫酸钠试样是否变质 |
|
B |
检验某卤代烃是否是氯代烃 |
|
C |
证明酸性条件H2O2氧化性比I2强 |
|
D |
除去氯化钠晶体中少量硝酸钾 |
|
2006年浙江省名校高二化学竞赛联考(十)
(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班级: 姓名:
H 1.008 |
相对原子质量 |
He 4.003 |
|||||||||||||||
Li 6.941 |
Be 9.012 |
|
B 10.81 |
C 12.01 |
N 14.01 |
O 16.00 |
F 19.00 |
Ne 20.18 |
|||||||||
Na 22.99 |
Mg 24.31 |
Al 26.98 |
Si 28.09 |
P 30.97 |
S 32.07 |
Cl 35.45 |
Ar 39.95 |
||||||||||
K 39.10 |
Ca 40.08 |
Sc 44.96 |
Ti 47.88 |
V 50.94 |
Cr 52.00 |
Mn 54.94 |
Fe 55.85 |
Co 58.93 |
Ni 58.69 |
Cu 63.55 |
Zn 65.39 |
Ga 69.72 |
Ge 72.61 |
As 74.92 |
Se 78.96 |
Br 79.90 |
Kr 83.80 |
Rb 85.47 |
Sr 87.62 |
Y 88.91 |
Zr 91.22 |
Nb 92.91 |
Mo 95.94 |
Tc [98] |
Ru 101.1 |
Rh 102.9 |
Pd 106.4 |
Ag 107.9 |
Cd 112.4 |
In 114.8 |
Sn 118.7 |
Sb 121.8 |
Te 127.6 |
I 126.9 |
Xe 131.3 |
Cs 132.9 |
Ba 137.3 |
La-Lu |
Hf 178.5 |
Ta 180.9 |
W 183.8 |
Re 186.2 |
Os 190.2 |
Ir 192.2 |
Pt 195.1 |
Au 197.0 |
Hg 200.6 |
Tl 204.4 |
Pb 207.2 |
Bi 209.0 |
Po [210] |
At [210] |
Rn [222] |
Fr [223] |
Ra [226] |
Ac-La |
Rf |
Db |
Sg |
Bh |
Hs |
Mt |
Ds |
|
17].某无色溶液,由Na+、Ag+、Ba2+、Al3+、AlO2-、MnO4-、CO32-、SO42-中的若干种组成。取该溶液进行如下实验:①取适量溶液,加入过量盐酸,有气体生成,并得到溶液;②在①所得溶液中加入过量NH4HCO3溶液,有气体生成,同时析出白色沉淀甲;③在②所得溶液中加入过量Ba(OH)2溶液,也有气体生成,同时析出白色沉淀乙。则下列离子在原溶液中一定存在的是
A Na+ B Al3+ C CO32- D SO42-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