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36119  436127  436133  436137  436143  436145  436149  436155  436157  436163  436169  436173  436175  436179  436185  436187  436193  436197  436199  436203  436205  436209  436211  436213  436214  436215  436217  436218  436219  436221  436223  436227  436229  436233  436235  436239  436245  436247  436253  436257  436259  436263  436269  436275  436277  436283  436287  436289  436295  436299  436305  436313  447348 

1.审题方法

 如果作文题目是一个单独词,它的表意重心往往在这个词所代表的事物本质特点上,需要抓住它的本质特点进行思考,或写它的象征意义,或写它的比喻意义,或写它的引申意义。《桥》、《路》、《蜡烛》、《习惯》等题目都是这样。如果标题是一个短语,就要分析短语的结构。一般说,偏正结构的标题,重点分析的是偏的部分。如《难忘的一天》,审题就要求扣住“难忘”二字思考。一个主谓结构的题,重点分析对象应该是谓语,如《成功贵在恒》,重点应分析为什么说“贵在恒”,怎样才能做到“贵在恒”。《坚韧--我追求的品格》,什么是我追求的品格?是“坚韧”。“我追求”又是一个偏正短语,限制了范围,是“我”的追求,而不是“别人”的追求。一个动宾结构的标题,重点分析的对象是宾语,如《小议“异想天开”》,重点就应分析什么是异想天开,为什么要异想天开,如何才能异想天开等。并列结构的标题,重点应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如《自由与纪律》,要思考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准确把握标题重点,等于抓住了议论文写作的命脉,奠定了写好议论文的基础。

试题详情

3.立论与驳论的综合运用。

 题目1:就“做人与做学问”这一论题,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⑴写一篇立论文章。

 ⑵字数不少于800字。

 题目2:有人说“机遇出人才”,有人说“逆境出人才”,也有人说“顺境出人才”,你的看法呢?请你针对上述观点写一篇驳论文章。

 要求:⑴针对其中的一点展开驳论。

 ⑵字数不少于800字。

 题目3:任选一个论题,写一篇驳立结合的文章。

 要求:题目自选。字数不少于800字。

 “做人与做学问”,其中的观点是毋庸质疑的,人的高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但在现实中,我们却总是看到一些悖于这一大方向的事情,这是价值取向的问题,有现实意义。人才产生有一个综合性的因素,是内因与外因相结合的结果。这个文题要求“针对其中的一点展开驳论”,就要尽量在一个点上分析得深入一些。

例文1

 福建 郭晓峰

 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科学家,他们在人类战胜自然的斗争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他们那高尚的人格也一样光彩照人,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人们继续斗争,奋发向上。

 科学的英雄的殉道者,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布鲁诺因始终不肯背弃科学真理而被宗教裁判所处以火刑。他在火焰和浓烟的包围中,仍然坚信:“火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的世纪会了解我,知道我的价值的。”布鲁诺,他天才的宇宙论思想,推进了科学的进步,他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激励着千千万万科学家去为真理而斗争。

 居里夫人,当有人要用巨金向她购买镭的专利时,她竟毫无保留地将“秘密”公诸于世。她这不谋私利,自觉为人类造福的高尚人格同样地光辉照人。科学家这种高尚人格,不但表现在勇于维护真理,自觉为人类造福,而且在政治斗争中还表现为刚正不阿,不畏权贵。法国革命时,独裁者罗伯斯庇尔为了诬陷其政敌而把毒酒发给士兵,又为了取得科学上的“鉴定”,他以重金贿赂当时著名的化学家克洛德路易·拜洛特。拜洛特尊重事实,化验后明确宣布酒中无毒。气急败坏的罗伯斯庇尔令他修改化验结果,拜洛特不仅置之不理,还倒了一杯酒当众一饮而尽。科学家尊重事实、不畏权贵、刚正不阿的可贵品格,是同样值得我们学习的。

 爱因斯坦曾说过:“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他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往往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那些有着高尚人格的科学家,在科学上的创见无疑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他们的高尚人格更给我们留下了可贵的精神财富。他们所具有的高尚人格对他们的科学事业也起了巨大的作用,正是由于他们执着追求真理,才能不怕困难和失败,坚持不懈,探索真理;正是由于他们不谋私利,自觉为人类造福,才能不为名利所动,成功之后仍然再接再厉;正是由于他们刚正不阿,才能尊重事实,尊重科学。

 高尚的人格促进科学家不断为人类作出贡献;反之,不仅科学家的事业发展会受到限制,甚而葬送自己的生命。19世纪40年代美国人莫顿发明了乙醚麻醉剂,在医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然而由于莫顿同他的老师韦尔斯及曾给他启发的化学教授杰克逊争夺专利权,三个人打了三年官司后,彼此精疲力竭,焦头烂额,最后韦尔斯自杀了!杰克逊得了精神病,莫顿也因高血压脑溢血身亡。发明乙醚麻醉剂原是件喜事,不幸由于他们争财夺利,终于酿成了悲剧。

 有些人,虽为科学宫殿添了砖加了瓦,但却因为品格低下而为世人所不齿。创立热传导数学理论的傅立叶,在拿破仑称帝时被授予男爵,担任了省长。拿破仑失败后,他便宣誓效忠路易十八。不久拿破仑东山再起,他又宣誓效忠拿破仑。如今人们提到热传导数学理论时,对这种政治上的“蝙蝠派”表示称道的能有几人?

 至于那些在科学研究上沽名钓誉,弄虚作假,剽窃抄袭,则更是等而下之了。高尚人格对于一个人的成就该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啊!以上这许多事例,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要想学科学,首先要学做人;一个人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伟大的科学家,首先要做个人格高尚的人。

 本文论据在前,论点在后。论点是对前面正反两方面实例的归纳。正反实例的列举,正面详反面略。正面列举又采用总分式结构,先分列举后总评议。分列使论据充分,总评使论证深透,有力地表明高尚人格是取得科学成就的先决条件。

例文2

广西 李华斌

 有人认为“机遇出人才”,而且振振有辞地“摆事实”--假如没有刘备三顾茅庐的机遇,诸葛亮可能会终生无为而老死乡村。假如在强磁铁靠近电线的实验中,不是线圈儿出人意料地转动了一下,法拉第也许无法想出用线圈儿切割磁力线以得到瞬间电流的实验方案,必将无法因发现“电磁感应现象”而轰动世界。

 假如巴斯德不偶尔发现挤牛奶的姑娘从不患天花病,又怎么会想出“种牛痘”这种独辟蹊径的“天花免疫法”,攻克天花这一医学难题呢?这种说法,乍听起来似乎不无道理,但细细一想,问题就出来了。这里,我们不妨也作这样一番假说:假设诸葛亮仅是一个目不识丁的凡夫俗子,假设法拉第平素连电线都不认识,假设巴斯德对医学根本外行,那么,即使有更多的“机遇”来到他们身边,“成功”和“扬名”又岂能和他们有缘?

 其实,我们翻开历史,就不难发现,许多被称为“人才”的名人,在未成名之前,都曾经历过一段默默无闻的成材“积累”时期,有时还相当漫长。

 正是在这段时期,他们认真学习,刻苦磨炼,为最后成为“人才”打下了基础;而当自身具备了相当水平的才能之后,他们才有可能把握住以后的每一次“机遇”,充分表现自己,树立形象,而一跃为众所敬仰的“人才”。可见,“人才”与“机遇”的关系,“人才”自身的成长是主要的,“机遇”的出现是第二位的。没有“人才”的“积累”时期,任何“机遇”也会失去意义。如果我们不是仅看表象而忽视实质,不是仅注意结果而忽视发展过程,用发展的辩证眼光看问题,就不难看到“机遇出人才”的错误。中国有个典故叫做“毛遂自荐”,说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战国时有个叫毛遂的人,主动向平原君自我推荐,陪同平原君出国与楚王签订“合纵之盟”,果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有人说毛遂就是这样一个善于把握和利用“机遇”的典型“人才”。这固然不错,但更重要的是,同毛遂一样遇上赵楚订盟这一“机遇”的,还有另外19个被平原君重用的门客,可是为什么这一“机遇”只垂青于毛遂呢?从他那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策略和纯熟的斗争艺术来看,他平时就是一位潜心研究国事、苦心攻读文韬武略的“人才”,并非庸庸碌碌之辈,这是他远远较之那19个碌碌之辈更胜一筹的地方。也正是得益于平时成材的“积累”,他才能“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一番话成就了“赵楚之盟”。与毛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三国时期的蜀后主阿斗。阿斗当时继父为帝,与魏、吴鼎足而立,基业赫赫,不可谓无“机遇”;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为他出谋划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不可谓无“机遇”。

 但最终为魏所虏,被后世嘲为“扶不起的阿斗”。为什么一个拥有重重“机遇”的人,不能成就一番事业,反而家国不保呢?历史回答我们:阿斗先天“性驽”,以后才疏学浅,当然任何“机遇”也无法促他成材,被历史淘汰是必然的。可见,离开平素成材的努力而奢谈“机遇”,是多么荒唐!

 当然,“机遇”作为一种好的境遇和机会,我们并不一概加以否定,它能给“人才”提供全方位显示才能的机会,能促使“人才”在短时间内为社会所公认。像上面毛遂、诸葛亮、法拉第、巴斯德这样的“人才”,正是把握了“机遇”,而在世上显名的。

 但是,假如我们不把主要精力放在自身成材的磨炼上,而是一个劲儿地企盼“机遇”的到来,那么“机遇”即使来了,我们也只能眼巴巴望着它们一个个溜走,或“相见不相识”而失之交臂。这样的事,世上多得数不胜数。因此,只要我们立足于现实,锐意进取,在成材的道路上不断攀登,有朝一日,那些成材的“机遇”就会纷至沓来,促使我们进入世所公认的“人才”之列。

 文章伊始,树立靶子,然后先驳论据,后驳论点。驳论据时,针锋相对,旨在揭露错误论据的片面性。驳论点时,破立结合,先论述自身努力和“机遇”两者的辩证关系,指出“机遇出人才”是违反唯物辩证法的;然后用历史上正反两方面实例,分析“机遇出人才”这一论点的谬误;最后肯定“机遇”的作用,反复阐述“人才靠努力,机遇不可盼”的道理,使论述更周密。

例文3

台湾 龙应台

 在上海见到一个“下了海”的文化人。几个还在岗位上的文化人坐在他所经营的饭店里,享受他所提供的精美菜肴,大谈文化的失落。最失落的,竟是老板。他苦着脸,指责自己越陷越深,离原有的文化理想越来越远;金钱,使人腐败。他的忧郁与自责使我想起大陆传媒上对商品经济所带来的贪婪风气的种种批判。

 文人从商,以“下海”称之,就像从前人说良家妇女“下海”伴酒一样,是斯文扫地,是自甘堕落。我向来理解权力使人腐败,金钱却是一个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的东西。一个人有了钱,他就可以放手去求取知识,可以在国内国外游走,可以使家人丰衣足食。因为他有钱,可以不斤斤计较,可以不钻营奉承,可以不小头锐面。资源的充分,使他比较容易成为一个教养良好、宽容大度、体恤弱者的人。当他行有余力,可能在乡里间铺桥修路、救济贫苦;当他飞黄腾达,可能在学校里设置奖学金,策励学子,为国育才。

 一个国家有了钱,它就比较容易做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老人福利、失业救济、幼儿培育、残障孤儿的照顾,都需要金钱的促成。有了财富的基础,一个社会比较可以达到“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的境界。

 现在对经济狂潮大加鞭挞的忧国之士不妨看看欧洲的心路历程。我们现在看到的欧洲,是一个环境优美舒敞、人士气质高尚的地方。公园池塘里的天鹅悠游自在,无人打扰。路边野生的红艳苹果自开自落,无人撷取。搭地铁公车进出全凭个人诚实购票,不需检查。生了病去看医生,只要留下地址就可以接受治疗,账单以后寄来。张贤亮和朋友在欧洲餐馆吃饭,忘了付钱。走出餐馆了,侍者才追来提醒,态度婉转客气,毫无猜疑的神情。

 这样的雍容大度,对不起,不是天生的民族性,它其实是经济的塑造。如果张贤亮在20世纪50年代来到战后民生凋敝的欧洲,侍者对忘了付账的客人可是要怒目相对的。战后的德国小孩在大街上抢美国大兵从吉普车上丢下来的巧克力糖,满脸胡须的潦倒男人在马路上弯身捡烟蒂,年轻的女人千方百计接近英美大兵以换取丝袜和口红。

 马歇尔经援计划实施之后,德国经济开始复苏。钱,使人们活动起来。经济发展所带第一个狂潮是“吃潮”。人们拼命买吃的东西,谈吃的话题,作吃的计划。文化批评家们在报章杂志上也就拼命批判国人的贪吃丑态,“斯文扫地”。但是当然,评者自评,吃者自吃。“吃潮”稍退,在20世纪50年代初,紧接着涌起“冰箱潮”。那白白方方的一大件,装得下好几天的吃食而且保持不坏,举国为之疯狂。男人女人努力工作、积极向上,不为救国救民却为挣够钱去买个大冰箱。

 文化人或农人工人,聚在一起,不谈灵魂上的事情,却和左邻友舍比较冰箱的品牌。报纸上则充满义正言辞的道德指控:精神污染、文化失落、道德沦丧,德国知识分子们沉痛地问:西方文化往哪里去?

 四十年之后的德国,是一个连最底层的扫街工人都可以每年出国度假的国家。于是你看见他们的孩子彬彬有礼,他们的公车司机会等到最后一个乘客都安稳落座才再度启动,他们的餐馆侍者,见你没付账走了出去,还对你和颜悦色。你也看见他们的国家拨出大笔大笔的钱给饱受战乱的波希尼亚难民,给非洲因饥饿而濒临死亡的儿童,给民生困顿、政治不安的俄罗斯。他们的大学,对全世界的学生开放,不收一文学费。

 这种百川不拒的宽松,与民族性格关系少,与有钱没钱关系大。钱,当然不会凭空而来,它必须透过劳心劳力的挣取。如果这个劳心劳力挣取财富的行为叫做“贪”的话,那么“贪”有什么不好?它根本就是一个经济动力,使一个个人,不倚赖国家的豢养,以自己的力量求温求饱求物质的丰足;没有这个动力,社会的经济是停滞的,停滞在贫穷中。你说金钱使人腐败,我说贫穷使人腐败,匮乏使人堕落。“仓廪实而后知荣辱”倒过来说就是,贫穷的压迫使人顾不及荣辱的分寸,那才是道德的沦丧呢。

 在经济狂潮中我们所看见的人与人之间的倾轧欺诈、勾心斗角,究竟是来自对金钱的追求,还是来自对金钱追求的机会不均等?前者可以是君子之争,后者,却势必释放出一个人对社会最深最痛的怨愤;集合无数个个人的怨愤,那就是一股动荡不安的毁灭力量。孙文说,不患寡而患不均;我却觉得,在某个发展阶段,不患多而患不均。如果游戏规则是公平的,财富的追求可以推动社会,使它在物质不乏之余往精神文明提升;如果游戏规则是不公平的,传统价值的解体崩溃恐怕是无法避免的噩梦。

 我多么希望那位“下了海”的文人老板能欢欣鼓舞地经营他的餐馆,大赚其钱。然后有一天,他的钱实在太多了,他成立了一个乡镇图书馆基金会,使最偏僻的小村子也有自己的儿童图书馆;他设置了一个以他自己为名的文学大奖,刺激天下有志未成的作家竞技;他组织了一个翻译中心,使中文创作译成全世界都能读到的各种文字……唉,钱的好处太多了。有一天,当像他这样的人在中国比比皆是时,谁知道,中国说不定还要经援美国和德国呢。

 腐败不腐败在于公平不公平;金钱,倒是无辜的吧。

 本文驳立结合,观点尖锐,对“金钱”的功能作了不同一般的阐释,读之令人耳目一新。

例文4

 黄文杰

 袁崇焕是谁?这谁都知道,他是明末大名鼎鼎的民族英雄。可问他是哪里人,就算你是历史专业出身或许也会犯糊涂。据中国新闻网17日报道,广东东莞和广西藤县争夺袁崇焕由来已久。随着清明节的到来,这场在民间和学术界同时展开的辩论越来越激烈了。

 同样让我们犯糊涂的还有很多,比如诸葛亮的躬耕地到底是河南南阳还是湖北襄阳,曹雪芹到底是辽阳人还是丰润人等等。当然,我们不必为这种暂时解不开的疑团担心,相信随着考古技术的进步和历史研究的深入,早晚真相会大白天下。

 引起笔者兴趣的是,现在有些地方对待这类问题比学术界还投入还来劲,他们为了让历史名人得以合法地在自己地头归宗认祖,总是不依不饶地和其他地方争得不可开交,甚至不惜重金邀请专家学者到当地考证,组织研讨会、发表论文、出版书籍。

 历史名人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具有重要价值的无形资产和宝贵财富。那些热衷于考证名人籍贯、故里的地方,瞅准的就是它可以转化为不可估量的实际效益。因为一旦认准某个文化名人出自本土本乡,无异于向世人标榜名人是我们当地培养出来的,这就提升了当地的文化底蕴,地方知名度也就可以借机打开。

 那些地方能够认识到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并懂得利用这种资源来为经济发展服务,应该说是思想解放的产物,是开放意识和品牌意识的觉醒。而且,因为他们对历史考证的热心和投入,确实对保护和开掘文化遗产起了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研究和文化事业的进步。需要指出的是,这些问题终究是史实问题,既然是历史问题,就应具备历史考证的严肃性和庄重性。换言之,此类问题应该抱着严谨负责的学术心态,以刻苦认真的钻研精神在学术框架内解决。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许多地方为了和历史名人扯上关系,仅仅因为一个莫须有的传说,或者残简里的只言片语,就大肆张扬他们才是名人的籍贯所在地,有时还请大批专家学者来说话撑腰。可想而知,在这样一种先入为主的情况下,那些带着情绪偏见的当地人和立场已经倾斜的所谓权威人士,他们采用的证据和方法,发表的见解和观点,都是值得怀疑的。防止历史研究滑入功利陷阱,避免商业色彩和世俗习气的污染,这是我们对待名人籍贯问题应该保持警醒的。

 历史上关于诸葛亮的躬耕地到底是南阳还是襄阳的争论,是最悠久也是最著名的。清朝时襄阳人顾嘉衡去南阳做知府,他有意平息这场历史争论,专门写了一联,下联是:“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顾嘉衡的聪明在于,他看到历史名人是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而不仅仅是某个地方的狭隘归属品。这才是一种值得敬佩的宽容胸怀和开阔视野。

 名人籍贯的争夺,如今已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而已经演化为经济资源、无形资产的竞争,作者由袁崇焕是哪里人入手,联系相关的情况,对这一不正常现象作了深入的分析,驳立结合,针对性强。

例文5

 赵廷鹏

 多年来,“默写”也成为敏感话题了,有人欢喜,有人愁恶,有人怒气冲天……因为在极左思潮泛滥成灾时期,“默写”变成一项罪过,上“纲”批是封建主义教育方法,下“纲”评是死记硬背变种,不仅各级考试不敢设“默写”,就连教材的“思考和练习”及《语文教学大纲》中列出的背诵要求,也没人敢严格执行。积习成风,学风日益浮悬不实,胸无点墨、游谈无根的人越来越多。肚子里没一点墨水,就难免胸中生尘,以至在国际友人说起李时珍的贡献时,竟有人洋洋得意地下令:“李时珍来了没有?把他叫来?”。

 大家能背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吗?不读书而可以当皇帝的时代早已“俱往矣”。自然,不认识司马迁并不妨碍发得流油,可这类纨绔儿自古以来就被人小看,黄庭坚就说过“睥睨纨绔儿,可饮三斗墨”,因为古代曾有过判例,对滥劣秀才罚灌墨水三升。假如现在依此例处罚滥劣文化人,即使研墨三江,也会被“饮”得底儿干。

 大概是吴小如教授吧,有一段名言,大意是:我老师的老师是读书背书,我老师是读书抄书,我是读书翻书。对学风浮薄,巧伪滋牛,忧心忡忡。从“我”往下是翻书不读书,再往下是“金漆粪桶”、“绣花枕头”,再往下是“新人类”、“新新人类”:每况愈下。若说前贤的浑厚严深的学风,叙列起来几乎可使洛阳纸贵。能熟背《说文解字》、《尔雅),才有讲学口诵手写的章太炎,能把《易经》烂熟于心,才有写出一系列古代社会研究的郭沫若。人们只知道鲁迅写有《人生识字糊涂始》,却不知道他背诵了得。他能背诵《离骚》、杜诗,其旧体诗中

 五次借鉴李商隐诗的成句。他的抄书功夫广博惊人,竟抄过《康熙字典》、《唐代丛书》、《说郛录要》,从大量古籍中抄出《古小说钩沉》。他那“识字糊涂论”是反对一味读死书、死读书、被死人拉住脚跟不能迈步的蠢才的。

 读书一要记性,二要悟性,也就是孔夫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割裂学与思,把记性和悟性对立起来,是不学无术者的歪论,认为“默写”只是文科项目也是鼠目寸光。请听苏步青任复旦大学校长时的“宣言”:“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我的意见是第一堂先考语文,考后就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课就不要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考不考“默写”事小,培养学风事大。

 先从极左思潮时期对“默写”的偏见写起,引出在此学风指导下的恶劣影响及表现,发人警醒;然后以吴小如教授的一段名言作为过渡,正面列举章太炎、鲁迅两位大家的典型事例并加以阐发,可谓有理有据,最后在水到渠成的情况下,提出读书需要注意的问题。全文看,先以驳论为主,后以立论为主。具体到各部分,又都是驳论和立论兼顾。总之,本文是一立论和驳论有机结合的典范。

立论与驳论的指导

立论与驳论的要求

 立论本身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观点来说,第一要科学,经得起推敲;第二要有现实意义,对人们的现实问题进行剖析;第三要有新意,让人读了有所启发。就论据来讲,既要确凿,又要典型、恰当。从论证的角度,则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驳论首先要摆好敌论。摆敌论,不能忘记自己的思想感情,反对什么,赞成什么,要旗帜鲜明,不能不偏不倚;同时,摆敌论时,要适当揭示背景,引用敌方的原文要精练、扼要。反驳时,是驳论点、论据还是论证,一定要选准突破口。

试题详情

2.熟悉运用反驳的一些基本方法。

试题详情

1.学习立论的有关技巧。

试题详情

2.“起承转合”的议论结构

 “起承转合”的议论结构可以变通。亮明观点是“起”,提出论点也是“起”;“承”也有不同的方法,可以从正面展开,也可从反面展开,依照并列的几个方面论述是“承”,运用不同的方法论证也是“承”;“转”的方法也是多样的,如果上面是正确的论述,就可以反转,反之,就可以正转。“起承转合”的四步结构也不一定篇篇俱全,但必须保证论证的主体完整。

试题详情

1.布局完整

 所谓完整,指事之有头、有身、有尾。所谓头,指事之不必然上承他事,但自然引起他事发生者;所谓尾,恰与此相反,指事之按照必然律成常规自然的上承某事者,但无他事继后;所谓身,指事之承前启后者。

 --亚里斯多德《诗学》

 一个艺术品必须为完整的有机体,必须是一件有生命的东西。有生命的东西第一须有头有尾有中段,第二是头尾和中段各在必然的地位,第三是有一股生气贯注于全体,某一部分受影响,其他部分不能麻木不仁。一个好的阵型应如此,一篇好的文章布局也应如此。

 --《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集》

试题详情

2.把握议论文的结构形式,重点训练“起承转合”式。

试题详情

1.把握记叙文的结构形式,重点训练“连贯式”。

试题详情

4.结尾突转法

 在充分铺垫和渲染的基础上,将人物性格冲突的焦点集中到文章的结尾处突然爆破,让人物的心灵或性格一下子在爆破中凸现出来,使作品情节陡转,出人意料,如奇峰突起,把读者的想像推到一个广阔的空间。

 “突转”,在作者方面通常是用时空环境的转换或人物行动、心态的遽变而造成情节发展的突然转向或中断;就读者而言,它既是原有的思维定势之门的陡然关闭,同时又是通向新的审美感知之门的豁然敞开。因此,设置“突转”须正确把握人物与周围环境的冲突和人物本身性格发展的逻辑,同时,要用充分的铺垫描写为之蓄势,并精心设计伏线为之提供足够的现实根据与心理根据。情理之中,而又意料之外。如《项链》、《警察和赞美诗》、《麦琪的礼物》。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