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37828  437836  437842  437846  437852  437854  437858  437864  437866  437872  437878  437882  437884  437888  437894  437896  437902  437906  437908  437912  437914  437918  437920  437922  437923  437924  437926  437927  437928  437930  437932  437936  437938  437942  437944  437948  437954  437956  437962  437966  437968  437972  437978  437984  437986  437992  437996  437998  438004  438008  438014  438022  447348 

(二)(1)项王已经订立约定,就带上队伍放松地回归东方。

(2)项王的部队在垓下修筑了营垒,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没了。

(3)跟随他的部下只剩下一百多人了。

(4)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并不是作战的过错。

试题详情

(四)1.连词,表修饰2.介词,趁着,利用;连词,表顺承3.副词,即将,将要4.副词,于是,就5.副词,只,仅仅6.代词,你7.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句末语气词,不译

[课堂学习]

1.(5) (一)C  2.C  3.D  4.D  5.C  6.A  7.D

试题详情

(三)1.名词用作动词  修筑营垒2.名词作状语,在夜里3.名词用作动词  称王

试题详情

(二)1.引:带领  解:涣散,松弛2.期:约定  山东:山的东面3.招致,到来4.到……去,这里指逼近5.对……怎么办6.跟随,随从7.欺骗8土地方圆9.回头看

试题详情

赵文润

刘邦胜利、项羽失败的原因究竟何在?

 这个问题,《史记》有翔实、清楚的记载。概括起来主要有两条:

第一,刘邦多谋善断,长于权术;项羽自恃勇武,不讲策略。

刘邦将入关,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进行贿赂,因此袭取武关。又令诸将“所过毋得掠卤,秦人喜,秦军解,因大破之。”一开始就注意争取民众。接着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结果“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刘邦又让不受,秦人更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他到河南陕县,“抚关外父老”,以取得民心。

刘邦与项羽斗争,主要是“斗智”,即运用张良、陈平等人的计策和阴谋。如“鸿门宴”上卑辞厚礼以骄项羽,借上厕所为名逃回霸上;入汉中遂烧绝栈道,表示没有东向出击之意,以麻痹项羽;趁项羽北击田荣之机,暗渡陈仓,袭占关中;荥阳被围时,用陈平计,出黄金四万斤以离间楚君臣,使项羽疑范增,失去谋主;以封王利诱韩信、彭越、英布共击项羽,形成对楚军的包围,取得垓下决战的胜利。

项羽有勇无谋,不讲究策略。击杀楚怀王,使诸侯离心;“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灭”,使“秦人大失望”。当然,不能把这些都归结为项羽残暴。对于刘邦、项羽先后入关所采取的策略不同,有人评论说,当时刘邦已五十岁,是位思虑成熟的政治家;而项羽年仅二十六岁,是位血气方刚的青年将领,缺乏政治经验。“项羽楚人,既失其祖,又失其季父,怨秦入骨”。因此屠咸阳,烧秦宫,“谓之无深谋远虑可也,谓之残虐非道者,未解重瞳子心事”。这话是有道理的。

项羽自恃勇武,膂力过人,只知“斗力”,不会用计。作为驰骋战场的一员猛将,他确实是英勇无敌的;但作为指挥一方的主要领袖,却不是刘邦的对手。特别是骄傲轻敌,孤军奋战,最终使他一败涂地。

第二,刘邦善于用人,能够纳谏;项羽用人唯亲,自恃拒谏。

刘邦用人不论出身高下,主张量才录用。他采纳萧何的推荐,拜韩信为大将军。刘邦手下的谋士将领,大多数出身下层,萧何、曹参原是沛县县吏,陈平出身农民,周勃是编苇席的工匠,樊哙是卖狗肉的屠户,夏侯婴是个马夫,灌婴是个布贩。这些人后来都成了汉初的丞相或大将。

刘邦能够纳谏,对张良、萧何、韩信、陈平等人,言听计从。可以说刘邦的胜利,是刘邦集团的集体智慧的胜利。刘邦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这个总结是符合实际的。

项羽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因此根本不懂得用人。陈平说:“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韩信、陈平都离开他投奔刘邦。而他所信任的叔父项伯,实际上却是刘邦在楚营中的奸细。高起、王陵说:“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结果真正成了孤家寡人。

当然,我们强调政策、策略的是否正确以及能否用人,是刘、项成败的关健,并不等于否定历史的必然性。当“秦为无道,天下苦之”,因而陈胜、吴广、项羽、刘邦等起义反秦,“兴军聚众,虎争天下,中国扰乱,未知所安,豪杰畔秦相立”,是历史的必然;当子婴投降,秦朝覆亡,进而项羽、刘邦二强决一雌雄,确定由谁来“平暴乱,立诸侯”,重建封建王朝,以达到“偃兵息民,天下大安”,也是历史的必然。但是刘、项决胜负,利钝在人谋。这就要看谁的政策、策略正确,从而能赢得地主阶级的支持、广大民众的倾心。“楚汉战争”经过五年之久的苦斗,仅在河南荥阳、成皋之间就“大战七十,小战四十”,刘邦同项羽“相距五岁,常失军亡众,逃身遁者数矣”,然能夺得最终胜利,原因就在于其政策和策略的正确。这说明,人的愿望和谋略固然不能随意创造历史,但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代表一定阶级利益的愿望和谋略,却往往能起重大的作用。就是说,“历史必然性的思想也丝毫不损害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因为全部历史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的行动构成的”。

(载《人文杂志》1982年第6期)

答案提示:

[课前学习]

试题详情

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作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中国史学与文学方面,都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在文学上,它不仅开创了中国传记文学,而且为所有的文学形式成功地提供了一系列新的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在《史记》人物传记中,最能代表司马迁艺术成就的,当数《项羽本纪》,它成功地刻划了一个在动荡时代所特有的狂飚式的典型性格,塑造了一位叱咤风云的悲剧性英雄形象,并在各种人物的冲突中,展现了秦汉之际错综复杂的社会变革。《垓下之围》节选自《项羽本纪》,它所描写的正是项羽最终惨败的那段人生经历。

 本篇在塑造项羽这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各种艺术手法,最主要的是选择最能影响项羽命运发展的关键事件,同时也是最能体现他个性特征的事件来展开具体的描述,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来展示人物的命运与人物的性格特征。《垓下之围》主要写了三个事件:垓下绝唱、东城快战、乌江自刎。当项羽大军被围垓下,军情何等急迫!作者却以舒缓的笔调去写项羽夜起帐饮,慷慨悲歌,倾诉对虞姬与骏马的难舍之情,唯有如此描写,才能表现出项羽一腔怒愤与英雄失路托身无所的悲情。东城突围,项羽兵剩无几,面对失败,他认输但不服气,为了证实此是天意而非自己的过失,他赌注似地为部下表演“快战”,斩将搴旗,再现当年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的英姿,然而描写已多是突出其徒有匹夫之勇而胸无良谋的特征了。兵退乌江,本可渡江以期东山再起,但项羽因愧见江东父老而宁死不辱,体现了他知耻不苟活却又自暴自弃的性格特征。至于以自己的坐骑赠亭长,将自己的首级送故人,则进一步突出了他慷慨豪爽重义气的风度。

 本篇巧于构思,善于将复杂的事件安排得井然有序,丝毫没有杂乱之感。作者在激烈的军事冲突中,突然插入情意缠绵的悲歌别姬一段,使情节发展急徐有致,节奏疏密相间成趣。对突围、快战诸场面,描摹得异常精采。各战事皆有高潮迭起,各情节之间连接紧密,过渡自然,整篇结构浑成,气势磅礴。同时再辅以对人物富有性格特征的言语、行动的生动描写,不同性格人物互相映衬等艺术手法,使所塑造的人物活灵活现,几乎达到呼之欲出的程度。篇末的“太史公曰”,热情歌颂了项羽在灭秦过程中建立的丰功伟绩,充分肯定了他的历史贡献,同时也批评了他自矜武力以经营天下的错误,对他的失败寄予了惋惜与同情。作者的评价公允深刻,而且寓有作者的身世感,使项羽这个悲剧人物形象具备了浓厚的抒情色彩。

--《大学语文》

试题详情

1、学习本文后,给你什么样的人生启示?

我的启示:                                

                                      

2、本文塑造人物方面主要运用了哪些写法?对你写作有怎样的启示?

本文塑造人物主要运用的写法:                       

我的借鉴:                                

                                     

温馨提示:上完本课,你有什么得与失?请分条扼要概括在下面。

我的得:                                 

我的失:                                 

[课后学习]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