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 C(“咸私哂其矫饰焉”中的“焉”是语气词,“犹且从师而问焉”中的“焉”则是代词“之”;A项的“为”皆是表被动的介词;B项的“以”都是表目的的连词;D项的“因”都是连词“于是”的意思。)
1. C(C选项的“遇”应为“对待”,“遇……尽礼”即“以礼善待”之意。)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史家的眼光,评价唐太宗能够从善如流,隋炀帝则爱好面谀逢迎。
B.强调“表动则景随”,裴矩由隋入唐后,其品性也由卑下而趋于高尚。
C.借用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事例,说明君王表率作用的重要性。
D.启示后世君王,治国时应当注意从裴矩的变化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矩自幼而孤,在伯父身边长大,由于博学而很早知名。隋文帝、炀帝都十分赏识他,委以要职;炀帝更因他熟悉西域风土民情,经常向他咨询西方之事。
B.裴矩工于心计,投炀帝之所好,为向戎狄夸耀强盛,建议作奇技、杂戏于洛邑,又热情款待以笼络其心;尽管“夷人有识者”对此不以为然,但深得炀帝欢心。
C.义兵入关之后,裴矩向炀帝献计,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又见天下将乱,为全身远祸计,对人尽皆礼遇,对炀帝更是“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D.唐太宗是开明的君王,但难免有失误,他先以行贿试探,后又欲诛受贿之人;裴矩直言谏劝,认为是陷人以罪,不合礼义,使太宗收回成命,并受到高度赞扬。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裴矩“佞于隋”和“忠于唐”的一组是
A. ①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
②此人受赂,诚合重诛
B. ①凡所陈奏,……矩辄以闻
②陛下……恐非导德齐礼之义
C. ①每遇人尽礼,……皆得其欢心
②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D. ①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②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①为伯父让之所鞠 B. ①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
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C. ①咸私哂其矫饰焉 D. ①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②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 讽:劝告 B.咸私哂其矫饰焉 哂:讥笑
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遇:优待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 务:致力
153.裴矩
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襁褓而孤,为伯父让之所鞠。及长,博学,早知名。隋文帝为定州总管,召补记室,甚亲敬之。文帝即位,累迁吏部侍郎。大业初,西域诸蕃款①张掖塞与中国互市,炀帝遣矩监其事。矩乃访西域风俗及山川险易、君长姓族、物产服章,入朝奏之。帝大悦,每日引至御座,顾问西方之事。帝幸东都,矩以蛮夷朝贡者多,讽帝大征四方奇技,作鱼龙曼延、角觗②于洛邑,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遣掌蕃率蛮夷与人贸易,所至处悉令邀延就座,醉饱而散。夷人有识者,咸私哂其矫饰焉。帝称矩至诚,曰:“裴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朕未发顷,矩辄以闻。自非奉国用心,孰能若是?”矩后从幸江都。及义兵入关,帝问矩方略,矩曰:“太原有变,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唯銮舆早还,方可平定。”矩见天下将乱,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虽至胥吏,皆得其欢心。是时,帝既昏侈逾甚,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曰:“此人受赂,诚合重诛。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曰敬。 (节选自《旧唐书·裴矩传》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③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①款:至,到。②鱼龙曼延、角觗:均为古代杂戏名。③表:测量日影以计时的标竿。
1.C(A中的“适”解释为“到……去”,现代汉语中指“适合,恰好,舒服”。B中的“说”通“悦”,释为“悦服”,现代汉语中指说话、解释、责备等。C中的“盛”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解释为“把东西放在器具里”。D中的“奔”指“逃”,现代汉语中指“奔走”。)2.C(“侵”表被动。)3.A(A中的两个“之”意义和用法相同,是结构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B上句中的“见”指“看,看到”,下句中的“见”表被动。C上句的“以”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东西,译为“用”,下句的“以”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而且”或“并且”。D上句中的“因”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译为“于是”,下句的“因”用作介词,译为“通过”。)4.D(①是北郭骚向晏子要粮食奉养母亲,与“舍生取义”无关。②是晏子被齐君猜忌,不得不逃往国外。也与“舍生取义”无关。③奉养过自己父母的人,自己要承担他的危难。这显然是出于“义”,符合题干的要求。④北郭骚不愿看到国家被侵犯,愿意以死来为晏子洗清冤诬。这当然是“舍生取义”的行为。⑤是朋友棒着盛了头的竹匣托付给那个官吏,与“舍生取义”无关。⑥也是说北郭骚愿意以死来为晏子洗清冤诬,符合题干的要求。)5.D(晏子第一次感叹“不知士”不是对不了解北郭骚之义的愧疚。)
参考译文:
齐国有个叫北郭骚的,靠结兽网、编蒲苇、织麻鞋来奉养他的母亲,但仍不足以维持生活,于是他到晏子门上求见晏子说:“我私下里非常悦服您的道义,希望能得到粮食以奉养母亲。”晏子派人把仓中的粮食、府库中的金钱拿出来分给他,他谢绝了金钱而收下了粮食。
过了不久,晏子被齐君猜忌,逃往国外,经过北郭骚的门前向他告别。北郭骚洗发浴身,恭敬地迎出来,见到晏子说:“您将要到哪儿去?”晏子说:“我受到齐君的猜忌,将要逃往国外。”北郭骚说:“您好自为之吧。”晏子上了车,长叹一声说:“我逃亡国外难道不正应该吗?我也太不了解士了。”于是晏子走了。
北郭骚召来他的朋友,告诉他说:“我悦服晏子的道义,曾向他求得粮食奉养母亲。我听说:‘奉养过自己父母的人,自己要承担他的危难。’如今晏子受到猜忌,我将用自己的死为他洗清冤诬。” 北郭骚穿戴好衣冠,让他的朋友拿着宝剑棒着竹匣跟随在后。走到国君朝廷门前,找到负责通禀的官吏说:“晏子是名闻天下的贤人,他若出亡,齐国必定遭受侵犯。与其看到国家必定遭受侵犯,不如先死。我愿把头托付给您来为晏子洗清冤诬。”于是对他的朋友说:“把我的头盛在竹匣中,捧去托付给那个官吏。”说罢,退下几步自刎而死。他的朋友于是棒着盛了头的竹匣托付给了那个官吏,然后对旁观的人说:“北郭子为国难而死,我将为北郭子而死。”说罢,又退下几步自刎而死。
齐君听说这件事,大为震惊,乘着驿车亲自去追赶晏子,在离国都不到百里的地方赶上了晏子,请求晏子回去。晏子不得已而返,听说北郭骚用死来替自己洗清冤诬,他感慨地说:“我逃亡国外难道不正应该吗?北郭骚之死说明我越发地不了解士了。”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