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38182  438190  438196  438200  438206  438208  438212  438218  438220  438226  438232  438236  438238  438242  438248  438250  438256  438260  438262  438266  438268  438272  438274  438276  438277  438278  438280  438281  438282  438284  438286  438290  438292  438296  438298  438302  438308  438310  438316  438320  438322  438326  438332  438338  438340  438346  438350  438352  438358  438362  438368  438376  447348 

3.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

(1)每逢深秋时节,       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2)远眺群山环抱,       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葱绿,松竹并茂。

     ①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②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③白云缭绕,层林叠翠;

     ④层林叠翠,白云缭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这是2001年全国卷第6题,包括语意连贯,音节和谐两项要求,答案是D。句(1)意思是说,深秋季节置身山顶“俯瞰”,下面是俯瞰所见景物,“美景尽览”是总收;如果“俯瞰”像句①那样后续,则读起来不顺口,不和谐。句(2)全句写“远眺”和“近看”之所见。“远眺”“群山环抱”“层峦叠翠”,依然是“群山”之景,“白云缭绕”是“群山环抱”之中的景物,故应先“林”后“云”。

试题详情

填入下面横线上的两句话,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泰山的南天门又叫三天门,创建于元代,至今已有六百余年。      为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A.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西侧。一副石刻对联在门的两旁,

B.门外西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

C.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西侧。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

D.门外西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一副石刻对联在门的两旁。

这是1997年的高考试题。解答本题关键在对叙述角度的认定。综观所给材料和文句,显然是以“南天门”为中心来写的,所以顺着上文最好就是先说“门外”,然后再说“门两旁”,这样的描述给人一种统一的感觉。再从下文看,它把对联的内容说了出来,那它前面最好紧接着的就是“对联一副”。这样看,A项与上下文的衔接似乎都不太好;C项虽与下文衔接得好,但与上文衔接松了一些,因为它不是从“门”说起的,而是跳着的“元代石刻”作话头了。D项前一句与上文衔接,但后一句上下文衔接就不紧。因而答案只能是B。

2.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

①在南坡,带状分布的原始云杉林海连绵不断,棵棵巨杉像一把把利剑,直插云天。

②在北坡五花甸草原上,你可以看见新疆细毛羊群和奔驰的伊犁马群。

③在遮天蔽日的杉林下,马鹿、狍鹿、棕熊、雪豹等野生动物出没其间。

④吃字早饭后,继续南下,就进入喀什河和巩乃斯河的草原带和森林带。

⑤各种森林鸟类,鸣声不断。

这是2003年全国卷第23题。答案是④②①③⑤。

综观所给的文句,句④是具有根据性的句子,也是下文叙述的方向。按照合理的顺序,下面的内容应该先叙述“草原带”,再叙述“森林带”。句②是写草原上的情景,而①③⑤是写与森林有关的内容。于是,几个句子的排列顺序应为④②①③⑤,各句之间形成了合理的逻辑关系,构成了一个连贯的语段。这种总--分的叙述方式,是常见常用的,因而难度不大。

试题详情

2.角度一致

这里的“角度”是指叙述的角度。不论是长是短的一段话,都有一个叙述的角度。只有保持叙述角度的一致,语句之间才能连贯。随意变化叙述角度,就会使文字不通顺。

例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                      (   )

①远处看,山顶上明显地有座宝塔。可是,走近一看才发现,宝塔并不在山顶上。

②远处看,宝塔明显地坐落在山顶上。可是,走近一看才发现,宝塔并不在山顶上。

     ③他们在工厂里向工人学习排版、印刷、装订等技术活。他们过去不但没有干过这些活,

    连见也没有见过。

④他们在工厂里向工人学习排版、印刷、装订等技术活。这些活他们过去不但没有干过,

连见也没有见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这也是一道高考题。粗粗一看,似乎这四句话是连贯的,但题目告诉我们,它们有的衔接比较好,有的衔接的太好。差别在哪里呢?句①先说“山顶上……有……”,后一句却说“宝塔”如何,前后叙述的角度不一至;句②两句都是说“宝塔”如何,叙述角度一致;前后句的衔接显然比句①好。句③前后两句都是从“他们”切入的,可是读起来明显不顺畅,中间仿佛断了“气”。其实,句④的叙述角度仍然是“他们”,只是因为前句说“他们……学习……技术活”,后一句用“这些话”作复指,前后句的衔接便更紧密了。因此答案应选D。

试题详情

连贯,就是连接贯通。这是从组合语段乃至成篇的角度提出的要求。要做到语句连贯,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围绕中心

围绕中心说相应的话,这是组合语段或语篇的首要条件。离开了这一点,无连贯可言。

例1: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一方面,以娱乐为职能的大众文化得到蓬勃发展的机会。

②与此同时,文化领域却有全然不同的景观。

③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呢?

④90年代中国,商品大潮汹涌而起,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无限生机。

⑤一方面,一部分“曲高和寡”的精英文化则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⑥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文化的二重性。

A.⑥⑤①②③④    B.④③⑤①②⑥    C.③①⑤④②⑥    D.④②①⑤③⑥

这是一道高考题,怎样来选择这六句话的排列顺序呢?首先要寻找这六句话的中心是什么。通观各句可知是“文化领域却有完全不同的景观”,而这个中心是在与社会经济生活有“无限生机”作比较时提出来的,因此④在前,②在后。这“完全不同的景观”是具体情况如何?需要作出阐说,于是句①与句⑤从两个方面阐述这“景观”。这样的“景观”是怎样产生的呢?③⑥两句作出了回答。这样,一个句子之间逻辑关系严密的语段便组合成功了。从解题的角度看,句①与句⑤这两个“一方面”谁先谁后呢?因为句③的“问题”作开头,自然就是句①在先,句⑤在后,否则与句③的连贯就有问题了。因此答案应选D。

试题详情

6.D(A项“进入教科书”与“活跃在各类媒体上”应互换位置,否则递进的层次不当;B项“渠道”与“温床”搭配不当;C项应在“会”后面加动词谓语“有”)

试题详情

5.C(A项应删去“问题”,或把“成熟”换为“解决”;B项应在“泰达队”后加上“一样”,再去掉“双双”;D项主谓不一致,删去“对……演出”,再将“给予”改为“得到”)

试题详情

4.C(A项结构混乱;B项动宾搭配不当;D项不合逻辑)

试题详情

3.D(A项“我”应放在“不但”的后面;B项语序不当,“文化”与“语言”应换位,以与后文照应;C项“建立”与“保护资金”搭配不当,“发挥”后缺宾语“职能”、“作用”之类)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