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38205  438213  438219  438223  438229  438231  438235  438241  438243  438249  438255  438259  438261  438265  438271  438273  438279  438283  438285  438289  438291  438295  438297  438299  438300  438301  438303  438304  438305  438307  438309  438313  438315  438319  438321  438325  438331  438333  438339  438343  438345  438349  438355  438361  438363  438369  438373  438375  438381  438385  438391  438399  447348 

3.这篇《创造宣言》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教育的最大成功:                           

教育者要注意的问题:                            

试题详情

2.第四自然段中说:“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晴”。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

                                     

                                      

试题详情

创造宣言(节录)

陶行知[]

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宗教家创造出神来供自己崇拜。省事者把别人创造的现成之神来崇拜。恋爱无上主义者造出爱人来崇拜。美术家如罗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

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倘若创造出丑恶的活人,不但是所塑之像失败,亦是合作塑像者之失败。倘若活人之塑像是由于集体的创造,而不是个人的创造,那么这成功失败也是属于集体,而不是仅仅属于个人。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倘使刀法不合于交响曲之节奏,那便处处是伤痕,而难以成为真善美之活动塑像。

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

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米开朗基罗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的《正气歌》。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赛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

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辞。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何须乎创造。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见着幼年研究生之名而哈哈大笑。但是当你把莫扎特、爱迪生及冲破父亲数学层层封锁之帕斯卡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给他看,他又只好哑口无言了。

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可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惠能传了黄梅的教义。惠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呢!可见,无能也是借口。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的,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时,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注]陶行知(1891-1946),中国现代教育家。

1.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五种错误的观点;①              ②        

 

 

  ③             ④             ⑤

  (不超过20个字)

作者得出的结论:                       (不超过12个字)

试题详情

社会科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变化的科学,包括政治经济学、法律学、历史学、文化学、文艺学、美学、教育学、伦理学等。社会科学类的文章,是用来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和描述社会科学研究的文章。它既是探讨社会科学问题、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手段,也是概括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文字载体。从文体上说,它应包括议论性和说明性等类别,但就高考说,侧重于社会科学类的议论文字。

在“社会科学类文章”前加“一般”,表明高考选用的这类文章,专门化的程度不会太高,专业理论色彩不会太浓,专业的名词术语不会太多。否则就不解称为“一般”。

社会考学类文章虽然涉及的面很广,但是,从历年高考的选文来看,侧重于选取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和历史类的文章,因为它更接近于高中毕业生的实际。

试题详情

2.要准确理解文章语言

这是从筛选的整合信息的角度说的。信息靠语言文字符号传递。不能准确理解语言,就不会有准确的筛选和整合。因此 ,要特别注重准确理解阐释基本概念、介绍事物属性的语句。准确理解表述作者见解、观点或传递新知识的语句。

例3:有这样一种假说:冬眠是一种高度发达的机能。冬眠的哺乳动物虽然与人类一样,都是温血动物,但是它们在更宽范围的调节性上获得了进化,例如在体温调节上,就要比非冬眠动物强。(《人类能进行人工冬眠吗》)

这段文字首句说“冬眠是一种高度发达的机能”,第2句说这种高度发达的机能就是“调节性”在“更宽范围”上获得进化,并举例说明。据此就可以认定,冬眠动物与非冬眠动物的区别不在于是否具有调节性,而在于调节范围的宽窄、调节能力的强弱。如果不抓住“在更宽范围”上的限制,不注意“就要……强”的强调,提取信息就不会准确。

试题详情

从高考来说,主要应注意两点

1.提取信息要准确

所谓准确,主要是指两点:一是分清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二是满足试题需要,包括提取和整合的角度,归纳的要点,都要恰如其分。譬如上列20、2003年第20题,“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就规定了提取、整合的角度。所谓“文化”,特指精神财富。文章开头所说神往和渴求知音,已经成为华夏子孙的一种纯洁而神圣的情操,这是精神财富;文中列举的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有记载、传诵,这也是一种精神财富。这两个方面正好是试题要求的“两点”。顾此失彼,或者不从精神财富方面去考虑,都是不准确的。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