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38208  438216  438222  438226  438232  438234  438238  438244  438246  438252  438258  438262  438264  438268  438274  438276  438282  438286  438288  438292  438294  438298  438300  438302  438303  438304  438306  438307  438308  438310  438312  438316  438318  438322  438324  438328  438334  438336  438342  438346  438348  438352  438358  438364  438366  438372  438376  438378  438384  438388  438394  438402  447348 

     鉴于高考语言表达题的基本特点,在应试策略上需要建立三个意识。

1.建立话题意识

     这里所说的“话题”,有别于话题作文的话题,用的是它的本义,即“谈话的中心”。平时不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总是有一定目的围绕一定的中心的。高考语言表达题,也是有一定的中心的,差别只是有的试题明说了,有的没有明说,需要我们去体会。譬如上文所举26、2000年第26题,并未明示话题的中心,但它是存在的,即仿写的文字要表达对“友谊”、“勇敢”、“信任”的积极作用的评述;又如前举25、2002年第25题也没有明示中心,但所给材料中隐含着部分与整体之间关系的认识。强调话题意识,就是强调语言表达的内容,强调重视语言信息,这是语言表达的灵魂。请看下面一例:

     将下列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压缩成一句话。(不超过16字)

     我国冶金企业认真贯彻国务院和国家经贸委关于控制钢铁生产总量的指示精神,今年一季度,国家大中型钢铁企业钢产量增长幅度开始逐月回落,累计产钢2461.6万吨,增长势头明显趋缓。其中1月份钢产量增长速度比去年12月份降低2个百分点,2月份比1月份降低了3个百分点,3月份又比2月份降低4.9个百分点。

     这是一道压缩语段的试题,怎样压缩?先要看出这段文字的中心是“控制钢铁生产总量”,第1句是中心所在,其他各句叙述控制钢铁生产总量的情况,“逐月回落”、“增长势头”、“趋缓”、“降低”等词语显示出“控制”的初步效果。因此本题的答案是:我国钢铁生产总量控制初见成效。如果不是先把握这段文字的中心,就不大可能准确概括“主要内容”,答题就会出现差错。

试题详情

3.试题呈开放性,语用的特点更加鲜明

     一般说来,较多的语言表达题所给的材料,或者提供一种情境,或者提供一种仿拟的样式,目的在于激活考生的思维,引发联想和想象,并按照要求作表达。因而答案更加灵活而富有弹性。换言之。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积累,写出各式各样的符合要求的答案来。譬如25、2002年第25题:

     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海水是一部字典:

     浪花是部首,

     涛声是音序,

     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这道题的综合性这里姑且不说,单说它的开放性。你仍然可以像试题所给例子一样去描写自然景物,也可以写自己社会生活的体验,还可以从亲情感受上写“母爱是生命的一首歌”,甚至可以从建筑物方面来写“窗是屋子的一双眼睛”,等等。不过,如果缺少生活的积累,语言表达能力不高,做这样的试题还是很困难的。

     试题的实用性、综合性和开放性,隐含着创新精神和广性化的因素,因而语言表达的特点更明显。

试题详情

2.试题的考点呈综合性

     考点呈综合性,应该从下列两方面来看:

     一方面试题考的是语言表达能力,但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语言表达与认识能力密不可分,言语的内容和表达形式密不可分。这是所谓综合性的一个方面的含意。

     另一方面,一道试题的语言表达形式也往往是多种兼用,一道题只考一种表达形式的试题相当少见。

     请看2000年的第26题

     下列两个句子都写到“虚伪”,前一句直接表达,言简意赅;后一句连续类比,形象生动。请在“友谊”、“勇敢”、“信任”中任选一个词,仿写两句话。

     虚伪和欺诈产生罪恶。([美]爱迪生)

     蚜虫吃青草,锈吃铁,虚伪吃灵魂。([俄]契诃夫)

     (1)                               

     (2)                               

     这道题,是一道仿写题,但从表达形式上说,它包含着仿写、类比和修辞的排比(“连续类比”)这三者;从内容上说,它考查考生对“友谊”、“勇敢”、“信任”这三者作用的认定;从思维上说,它要借助于想象和联想。考点呈综合性是很显然的。

     又如24、2002年第24题(后文将引出),表面上看只是调整语序,但是它兼及内容和形式的关联,形式又兼及短语结构、音节和谐等,具有综合性。

试题详情

     近四年的命题呈现出三个特点:

1.坚持考查实用的语言表达能力

     高考对语言表达的总要求是“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技能”。这“一定”,是指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表达能力;这里的表达技能“是从操作层面说明,强调的是语言表达的操作能力。所谓语言表达技能,就是《考试说明》所规定的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做到简明、连贯、得体等表达技能。这些基本的表达技能,也是最实用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是“坚持考查实用的语言表达能力”的一层意思。

     另一层意思是,试题运用的材料多来自现实,多与中学生的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以及为人处事密切相关,试题材料所表达的话题也是来自现实生活的,而不是与现实生活脱离的。

     请看2002年的第23题:

     下面的句子前后脱节,请添加必要的词语使之连贯完整。

     我们学校已成为一所现代化的学校,除计算机室、语言教室外、校园宽带网、多媒体教室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崭新的实验大楼也已落成。

     答:在         加上            

     这道题在高考语言表达题中是比较容易的一道题,得分率在68%左右,这里姑且不去说它。就语言材料而言,它来自学校,来自学校“硬件”的现代化建设,与学生的校园生活密切相关;就这段材料所表现出来语言表达方面的毛病来说,也是中学生在表达中经常出现的。这类毛病出现的原因,是在写作的思维流程中,写作者脑中出现的往往是一些关键性的语言信息,其间缺少必要的填充性词语,形成了跳跃,也就是题干所说的“前后脱节”。用这样的方式来考查考生的基本表达技能,当然属于实用的表达技能的考查。

试题详情

5.(1)C (卒,最后,终于)  (2)C (前一个“被”,是“施及,加之于上”的意思;后一“被”表被动) (3)C (A应为“魏征”;B应为“李密”;D应为“魏征”)

(4)C (①②⑤项都不能说明魏征具有远见) (5)A (李密是对发来的文书“称善”;“说密”是劝说李密,并非“献秘计”)

(6)①魏征年少时成为孤儿,失意不得志,放弃财产不经营。(赀,同“资”) ②魏征回答道:“如果太子早一点所从我魏征的建议,就不会死于今日的灾祸了。”秦王器重魏征的坦率,没有不满魏征的意思。(蚤,通“早”;器,动词,器重,看重;直,坦直;恨,不满。魏征的答话是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

试题详情

4.(1)狗马是人们所熟悉的,它们早晚都完全显现在人们面前,不容易画得像。(罄,尽,完全显现;类,像)

(2)鬼魅是无形的,不显现于人们面前,所以容易画。

试题详情

3.(1)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王、霸,都用作动词,足,意动用法;莫之若,“莫若之”的倒置)

(2)我们国家大概接近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其,表推测的语气词;几,将近,接近;是以,“以是”是倒置)

试题详情

2.(1)宓子贱当单父的县令,去拜访阳昼。(过,拜访;阳昼,从下文可知是人名)

(2)您有什么(治民的办法)送给我吗?

(有以,有什么办法;仆,“我”的谦称。从下文阳昼回答看,“送”的不是一般礼物,而是“治民之本”)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