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38215  438223  438229  438233  438239  438241  438245  438251  438253  438259  438265  438269  438271  438275  438281  438283  438289  438293  438295  438299  438301  438305  438307  438309  438310  438311  438313  438314  438315  438317  438319  438323  438325  438329  438331  438335  438341  438343  438349  438353  438355  438359  438365  438371  438373  438379  438383  438385  438391  438395  438401  438409  447348 

2.     识别通假字的方法:

字义
分析
通假字与被通假字(“本字”)在字义上一般没有关系。如果用A来解释,A字的字意与句子的意思有矛盾,而换成本字B来解释,句子通顺,那么我们就可以考虑“A”通“B”。
①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报任安书》)②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①句中“责”根据前文有“偿”,理解为“责任”是不通的,而理解为“债”可通,故可以断定其通“债”。②句中“景”理解为“景物”“情景”“景色”均说不通,故可以考虑这是一个通假字。“景”通“影”,作状语。
字音分析
A与B原则上都是同音字或音近字。
 
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例中的“知”与“智”、“颁”与“斑”,都是同音字或音近字。
 
字形分析
有的通假字与本字有共同的声符,或是本字的声符,或是通假字的声符
①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③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①“被”与“披”,共同的声符是“皮”。②“具”通“俱”,通假字“具”是本字“俱”的声符。③“材”通“才”,本字“才”是通假字“材”的声符。

试题详情

1.  通假的具体情况:

 
解     说
举   例
注  意  点



有本字而不用,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个借用的字叫通假字。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同“早”)(《鸿门宴》)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倍”同“背”)
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异,有的通假字现在的读音已与本字读音相差甚远。如: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亡”同“无”)



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莫”同“暮”)(《石钟山记》)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师说》)
中学教学中,把古今字也视为通假字。教材中注为“莫”同“暮”。



音同义同,形不同。
俛首系颈,委命下吏。(“俛”同“俯”)(《过秦论》)
教材亦按通假字方式注释。

试题详情

 
意义
例句
本义
拉开弓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 
丁壮者,引弦而战。(《塞翁失马》)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
拉长
岸木影下布,水鸟时引吭。(《宣州环波亭》)  引吭高歌(成语)
抽、拔出
引佩刀刺马杀之。(《宋史·太祖纪》)
伸着
狼奄至,引首顾曰。(《中山狼传》)

引绳而束缚之。(《中山狼传》)
带领
燕引兵东围即墨。(《史记·田单列传》)
承担
公卿各引咎自责。(《北史·周武帝纪》)
举荐、提拔
奖引后进,如恐不及。(《欧阳修传》)
延请
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援引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出师表》  引经据典(成语)
引导
引火烧身、引人入胜(成语)
掉转
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

试题详情

古今词义变化有词义扩大、缩小、转移和感情色彩变化。如:

  变 化 情 况
示   例
词义
扩大
范围
扩大
色(古:脸色;今:颜色)   皮(古:兽皮;今:皮肤-表皮) 
病(古:重病;今:病)    江(古:长江;今:江河)
兵(古:士兵;今:军队-战争)
义项
增多
劝(古:劝勉;今:劝勉、规劝)                 
假(古:凭借、利用;今:凭借、利用,不真)
词义
缩小
范围
缩小
臭(古:气味;今:坏气味)   金(古:金属;今:金子)      
丈人(古:老人;今:岳父)
义项
减少
让(古:责备,谦让;今:谦让)  
怜(古:爱,怜悯;今:怜悯)
词 义
转 移
涕(古:眼泪;今:鼻涕)   偷(古:苟且;今:偷窃     
去(古:离开;今:到某地去) 走(古:跑;今:步行、行走)   
狱(古:案件;今:监狱)
感情色彩
变化
讽(古:委婉地劝告;今:讽刺)  爪牙(古:武臣;今:坏人的党羽)  恨(古:遗憾;今:仇恨)  下流(古:地位或处境低下;今:品德恶劣)锻炼(古:玩弄法律陷害别人;今:锤炼)

古今异义,指单音节词古今词义不同,又指双音节词的古今词义不同,尤其是后者,容易造成用今义解释古义,它也是高考常考的热点。以《逍遥游》为例:

词语
古义
例句
今义

记载
志怪者也。
志向、志气

到……去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常作代词、助词
果然
吃饱的样子
腹犹果然。
不出所料
虽然
即使如此
虽然,犹有未树也。
连词

何,疑问代词
彼且恶乎待哉。
恶劣、凶恶
无名
忘记功名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不为人知

   如1999年高考第11题D项“天灾,绝食者千余家”句中,“绝食”作“断绝粮食”讲,与今天的“绝食”意义完全不同。了解古今词义变化的规律,是为了防止以“今义”释“古义”。

试题详情

9.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不知将军宽至此也。

B.二虫又何知。         均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C.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    背负青天而莫夭阏者。

D.甚善矣,子治东阿也!     余扃牖而居,久能以足音辨人。

试题详情

8.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项是(  )

A.钟情如我辈,能忍之乎。  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B.此数,用兵之患也。    或异于二之为,何哉?

C.言之,貌若甚戚。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

D.客有吹洞箫。       师,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试题详情

7.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项是(  )

A.“壮士!赐之卮酒。”与斗卮酒。  故木受绳直,金就砺则利。

B.向吾不为斯役,久已病矣。    位卑足羞,官盛则近谀。

C.于其身也,耻师焉,惑矣。    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D.非死徙尔。           非其身之所种不食。

试题详情

6.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沛公军霸上,未得项羽相见。   唯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   

B. 陈涉少时,尝人佣耕。     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沛公曰:“孰君少长?”     较秦之所得,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D.则一生彘肩。          无乃尔是过

试题详情

5.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项是(  )

A. 燕王欲结君。     身长八尺,每自比管仲、乐毅。 

B. 良曰:“长臣。”    冰,水为之,而寒水。

C. 其身也,则耻师焉。  寡人之国也,尽心焉耳矣。 

D.君幸赵王。      不求闻达诸侯。

试题详情

4.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变法者时而化。  恩所加则思无喜以谬赏。 

B.利乘便。     于今无会

C.蒙故业,遗策。  拔所佩刀断一指。     

D.不如而厚遇之。  请以剑舞,击沛公于坐。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