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38240  438248  438254  438258  438264  438266  438270  438276  438278  438284  438290  438294  438296  438300  438306  438308  438314  438318  438320  438324  438326  438330  438332  438334  438335  438336  438338  438339  438340  438342  438344  438348  438350  438354  438356  438360  438366  438368  438374  438378  438380  438384  438390  438396  438398  438404  438408  438410  438416  438420  438426  438434  447348 

18.(6分)在母亲到来之前,何玲仅仅为了生活而忙碌,生活过得单调而没有光彩。(2分)因为她丢失了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这种失去精神光彩的生活不叫生活。(2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为了事业、生计而奔波劳累,即使积累了丰厚的财富,也弥补不了精神生活的空虚。因此,在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不可为了追求物质生活而迷失自我,要学会不断充实自我的精神生活。[ “怎样的生活”2分;“怎样看”4分,评价何玲的生活2分,能够结合现实展开简要分析2分,言之成理即可。]

试题详情

17.(5分)把何玲比喻成“孔雀”,是要表现何玲的从容与骄傲;把何玲比喻成“小鸟”,则表现何玲见到母亲后的快乐。并通过两者的对比,反映了何玲精神世界的迷失与回归。[ “从容与骄傲”1分,“快乐”1分;“对比”1分,“迷失”1分,“回归”1分。]

试题详情

16.(4分)作品反映的是一种精神家园的迷失。作者提示人们,在生活节奏极为紧张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千万不要只为了工作和生活,而迷失了精神家园。[“精神家园的迷失”2分;写作意图,2分。]

试题详情

18.在母亲到来之前,何玲过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你是怎样看待何玲的这种生活?请结合作品,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

试题详情

17.在作品中,何玲先后被比喻为“孔雀”和“小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试题详情

迷 失  朱宏

何玲在幸福街上穿过的时候就像一只孔雀,那样从容和骄傲。

尽管每天早上出门的时候幸福街还处在昏睡中,没有多少人欣赏她晨风中的倩影,何玲还是要把自己仔细地打扮一番,那是为她九点钟以后开始的工作而打扮的。

何玲熟悉那几盏昏昏欲睡的路灯,尽管幸福街边上的岔路纵横交织,就像电影里高家庄的地道,但在路灯的指引下何玲总能顺利地走出幸福街。向左转,百米之外有公交站牌,何玲在那里乘车前往公司。在车上,何玲可以拥抱着自己的皮包小睡一会儿,然后在到达目的地的前一站准时醒来。此时,车流让大街变成了一条河,何玲紧三慢四地趟过这条河,公司就到了。

一天的工作结束后,何玲顺着原路返回,到达幸福街的时候已经华灯齐放,幸福街的夜生活开始了。何玲接受着在路两边大排挡吃饭喝酒的男人们的注目礼,随脚步摆动的长发把小伙子们的目光都扫乱了。过了天香烩面馆,再过了左邻右舍超市,左转就看到了老四烧烤的灯箱。躲过那呛人的浓烟,再七拐八绕地经过几个店铺,何玲就停在一个馒头摊前,拎上一兜子馒头,转过身就进了楼洞,然后钻进租住的房子里。

工作日里天天如此。何玲就这么从容地在幸福街上走了一个月了。何玲的生活是这么单调,到了休息日也绝不像其他女孩那样逛街,而是睡个天昏地暗。

但是有一天,何玲的生活秩序被打乱了。

那天下午何玲刚刚处理完一份文字材料,楼下的保安忽然打电话来,说何玲的母亲来了。本来何玲的精神是没有光彩的,那一份份文书就像海绵吸干了她的快乐,这会儿听见母亲来了,精神头就仿佛沐浴过,滋润且饱满了起来。

告了假,乘电梯下楼。见母亲已经在大堂等着,何玲唤了一声“妈”,香瓜似的脆甜。

何玲在母亲的脸上亲了一口。母亲说,这死丫头,已经不是学生了呀,还这么不稳重。何玲说,稳重,稳重,我平时可稳重了。

她们登上了公交车,何玲说,今天晚上又能有妈睡在一起了。

一个多小时以后,幸福街到了。何玲拎着行李在前面带路,此时她的步态不再像一只孔雀,却如小鸟那样蹦蹦跳跳。母亲埋怨道,怎么住得这么远,上班多不方便。何玲说,城郊这些地方房租便宜呗。何玲说完这句话就突然止住了脚步,实在不知道该往哪条岔街里拐了。她领着母亲摸索了几次,始终找不到正确的方向。她凑向一个商铺的老板,问自己的住处。老板诧异地说,我怎么会知道呢。何玲索性把母亲安置在商铺的凳子上休息,自己则焦急地四处张望。

冬天的傍晚仿佛是突然到来的,太阳一跌入远处的楼群,天就黑了。这时候,何玲尖叫了起来,看,老四烧烤,对了就是那里。母亲顺着何玲的手指望去,老四烧烤的灯箱果真在路那边立着呢。何玲拽起母亲就走,然后又是一阵欢呼,看水清的馒头摊。

何玲一路欢呼着,带着母亲向前走。母亲跟在何玲后面,眼里盈满了远远近近的灯火。

       (选自2006年12月25日《羊城晚报·花地》)

16.作品运用象征手法,写何玲“迷失了回家的路”。请说明这“迷失”的寓意及作者的写作意图。(4分)

                                         

试题详情

18.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丰富意蕴的发掘,能力层级为F。

①坑塘里的水被挑光了,胡连长留给村民们的“鱼”将无法存活,村主任感到心疼。

②为了“领导们”的娱乐,村主任不但欺骗了群众,而且也危害了群众的切身利益,村主任感到悔恨。

③村主任必须做违心的事,面对这种艰难的处境,他感到非常痛苦。

④面对干群的鱼水关系已荡然无存的现实,村主任感到担忧与悲痛。

[6分。第①点1分,第②③④点,各2分。如果答对②③④点,则可得6分,第①点不计算分。]

试题详情

17.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品味,能力层级D。

①因为作品是围绕着“鱼和水”来展开的,“鱼和水”是作品叙写的主要内容。

②因为“鱼和水”在作品中是军民、干群关系的象征,是作品的主题所在。

[5分。第①点2分;第②点3分,其中“象征”1分,“主题所在”2分。]

试题详情

16.考查对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情节安排)的分析,能力层级为C。

①这坑塘里的鱼,是八路军留给盘石村的,这样写是为了反映当年的军民鱼水情。

②为后面村主任说服村民,以及村民们桶提盆端主动蓄水养鱼的情节作铺垫。

③与当今“领导们”无视群众死活、只为个人享乐的情节形成鲜明对比,突现“鱼水关系”这一主题。

[4分。答对第①②两点,各得1分;答对第③点,得2分,其中“对比”1分,“主题”1分。]

试题详情

18.小说最后,村主任哭了,这一哭可谓百感交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村主任这一“哭”

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