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6.以前的研究者认为“地球上的陆地开始分离了,每块大陆上的恐龙就变得彼此不同了”,(2分)而在不同的大陆发现了相似的恐龙化石,(2分)让人们重新思考这个观点的准确性,进一步进行恐龙问题研究。(1分)
专题三十 考点对应直练
训练二
(时间:30分钟,满分:30分)
5.原来人们认为南美地区的恐龙从距今约1亿8千万年前的侏罗纪开始了自己的演化发展,会演化出一些畸变的古怪种类,(3分)但巨龙和巨型恐龙化石都属于蜥脚亚目恐龙,在北美洲,它们只生活到侏罗纪未期,在南美洲却一直生活到白垩纪未,并没有发生畸变。(3分)
3.答案示例:能导致地球系统新科学的产生,从而带来“第三次哥白尼革命”。因为长期以来,人们不断探求海洋的秘密,已经对海洋有了较深的认识,特别是20世纪出现遥测遥感技术从卫星获取地球信息后,人们不仅能探测到海水表面的温度、风场、海流和波浪,而且能了解海洋的生产力、污染以至浅海地形等各方面的信息。另外,人类有“上天”探求月球的本领,就应该有“入地”观测地球的能力,因为,相对而言,“入地”不比 “上天”难。
方法点拨:答这类题,要注意三点,第一,要有小论文意识,即答题要有理有据,简明、连贯、条理清晰;第二,既要联系文本,又要联系社会现实;第三,要有自己的观点,态度鲜明。
方法点拨:答这类题,首先要弄清问题的方向,看问的是什么;然后,要在原文中找准答题的区间,即答案在原文的哪几段中;最后,根据问题在原文中提取有效信息(关键词句)组合答案。
2.参考答案:第一阶段:人类对海洋的认识主要通过航海从船上获得;第二阶段:人类通过简单的工具测量海洋;第三阶段:遥感遥测技术出现后,人类从卫星获取地球信息,加强了对海洋的认识。第四阶段:海底观测系统的建成,人们可以从海底看海面。
方法点拨:答此类题,要注意两个重要的方法,第一,梳理清文章的层次,看文章写了哪几层意思(要善于借助标志性的词或过渡句);第二,找中心句或关键词,并将其加以概括。一般来说,科普文章的层次是比较分明的,或以时间为序(本文是以时间为序),或以空间为序,或按总分的顺序解说。
备考简料清点
无
考点对应直练
专题三十 考点对应直练
训练一
(时间:30分钟,满分:30分)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见 “分析综合”的第2点)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文本一旦产生,就会对社会产生影响,并呈现一定的社会价值,科普文也不另外。读者可以评价它是否激发人们热爱科学的情感,也可以评价科普文在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方面的影响,或者科学技术的传播与人才培养方面的价值和影响等等。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如:(2008年广东卷,见粤题精讲)第21题: 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请结合全文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评价,能力层级D。设问的虽然是标题,但由于这标题不但是全文内容的总括,也体现了作者对DNA的评价(“绝妙的”)。同时,本题同时也考查了分析综合能力,因为要准确回答本题,主要是依靠梳理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来完成,但我们仍将它作为D级来分析。
首先,标题为什么用“错误”一词?从文章第七自然段可知,“错误”指的是DNA分子的“不稳定性”。正是DNA分子的这种不稳定性,引发了DNA的一次次变异,推动了地球物种的不断进化。文章在最后一段中指出,由于在生物学上找不到一个更好的词采指称这种“进化的推动力”,因此只好用“错误”一词。
再者,是“绝妙”,这是文章的中心词。文章的第三、第四、第五、第六自然段,就是围绕着“绝妙”来行文的。在这几个自然段中,作者一再指出,DNA的这种“错误”在产生变异的过程中,又因外因的不同充满了各种偶然性,而且人类的智慧也难以设计出这种“错误”,因此,这种“错误”称得上是“绝妙”的“错误”。
基于以上的原因,作者便以“绝妙的错误”来概括本文的内容(中心思想),并表达了作者对DNA分子这种天生的奇迹的赞美(评价)。
就本题而言,题目以一个标题为设题点,考查了考生对文章行文思路的把握、对文章中心内容的概括,以及作者在文本中流露的态度、评价。切人点具体而小,但考查内容却丰富而有一定的思考深度。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