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39385  439393  439399  439403  439409  439411  439415  439421  439423  439429  439435  439439  439441  439445  439451  439453  439459  439463  439465  439469  439471  439475  439477  439479  439480  439481  439483  439484  439485  439487  439489  439493  439495  439499  439501  439505  439511  439513  439519  439523  439525  439529  439535  439541  439543  439549  439553  439555  439561  439565  439571  439579  447348 

15.比喻(1分),以冬天来比喻人类将要走向的危机时代(2分),表达了作者对人类未来的深深的忧患(2分)。或双关(1分), “冷光”既指外界环境的冷,又有人物内心的冷,“冬天”既指季节上的冬天,又指人类生存之冬(2分),表现了作者对人类未来的深深的忧患(2分)。(双关指出其中一处即可得2分。)

试题详情

14.引起了作者对文明古国消失原因的思考(1分);并进一步反省人类自身的不良行为(1分),兽性膨胀,残害他类和同类,以及不义与贪婪(1分);并且警示人们(1分)。

试题详情

13.通过书的内容来比照自身,即通过对人类文化历史的比照来参读自己的人生(2分)。(只答出前一句给1分,答出后一句给2分,意思对即可。)

试题详情

12.①回想过去的岁月(1分);②看报、读书从后面开始(1分);③对历史情有独钟(1分)。

试题详情

16.根据作者观点,联系实际,说说如何才能让人类不至于走向不归路。(6分)

                                       

[参考答案]

试题详情

14.结合文章内容,请具体分析作者写三星堆遗址的用意。(4分)

                                       [15.请从修辞的运用角度对 “青铜像泛着冷光,似乎昭示我们人类即将走进冬天” 这句话进行赏析。(5分)

                                       

试题详情

13.第5段中“让书看我”,语言表达别具意蕴,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2分)

                                      

试题详情

12.第1段中作者说:“我是个已习惯朝后看的人。”文中哪些内容体现这个意思?请概括回答。(3分)

                                       

试题详情

12.(4分)采用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语言亲切,自然,感人,更容易让人体味到“我”的良苦用心。(“语言亲切,自然,感人”,2分;“更容易让人体味到‘我’的良苦用心”,2分。意思对即可。) 13.(6分)在孩子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时;在孩子初次与人类最肮脏的品质接触时;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毫无建树(或一切努力都归于失败)之后。(每点2分,共6分。三者并列关系,如果写成选择关系,只给2分) 14.(6分)让孩子感到切肤疼痛(2分),从而与虚伪、懦弱、残忍、狡诈等最肮脏的品质永远隔绝(2分),让孩子记住并终生遵守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帮助孩子快快长大(2分)。(只答“为了爱孩子”的,不给分) 15.(4分)C、E(答对一个给2分。文中并没有具体详细的叙事,故A不对;B中的情况,殴打是最后的武器,故B也不对;文中并没有写到作者后悔,更不是因后悔而决定不再打孩子,故D也不对。共4分)

浙江省温州市五校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远去的岁月

余志权

我是个已习惯朝后看的人。

这种习惯大概与人的年纪有关。人一过了中年,就发觉后面的路要比前面的路长了,且越来越长。而前面的路会越来越短,冥冥之中,短得屈指可数。我不认为前途路漫漫,漫漫的是人身后的路,一眼已望不到头的路。

人生是一条不归之路。

人从一出生就开始踏上了。人走过青少年、中年,再到老年。没有一个人可以回头,可以跨越。这就是上天的公正。

我爱独自一人,或散步围着穿紫河绕圈子,或坐在办公桌前,摆上一本书,让书看我。过去那些浸润着得与失、爱与恨的岁月,我总是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地翻阅,很像一种自我安慰。

小时候,经常看到隔壁的老人搬一把木椅子,靠在墙边上眯着一双眼睛晒太阳,一坐就是半天。人不到那一截就不知道那一截的事。现在我才明白,我已跟他们一样了,只是向后看的方式不一样。有了这种习惯,人一切都会顺从习惯。我已非常尊重自己这一点。我看报纸习惯从四版看起;读书也习惯从后面的文章读起;出差有空闲,对历史情有独钟。

那些文物,那些遗址,默默诉说着历史的真相,它们没有伪装,没有粉饰,位于浮华之外,引领后人走进历史深处,去倾听那远去的岁月的回声。

那日,我们有幸来到三星堆,见识了巧夺天工、神奇怪异的稀世珍宝,领略了这个曾是古代东方文明中心的风采。三星堆作为长江上游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它的发现将古蜀国的历史推前到五千年前,它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中国的社会发展史、冶金史、畜牧农耕史、艺术史、军事史和宗教史,改变了许多约定俗成的概念。比如中国的青铜时代,过去一向从商代算起,也就是三千多年,然而三星堆千多件的青铜文物,其数量和质量都说明,早在夏代前七百年,就已进入了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有着鲜明地域特色的文明古国,却在商代前两千多年前就突然地消失了。历史再一次衔接上时,中间已多出了两千多年的空白。

离开三星堆博物馆后,那些铸造精美、形态各异、造型夸张的青铜像以及金杖和神树,一直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我总是疑问这样一个繁荣昌盛的文明古国为什么会消失呢?

从三星堆遗址考古的发现证明,古蜀国的文化与文明的突然毁灭可以排除是自然灾难。那古蜀国消失在历史长河的真正原因就应该只能是人类自身的不良行为了。

人类自直立行走脱离动物,由茹毛饮血而发展到光电化之今日,其前行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可是,人类虽然脱离了动物界,却怎么也脱离不了兽性,反而由于直立行走使人的兽性得到了膨胀。在大自然界,人类唯我独尊。人类对他类的残忍,对同类的残酷,一天都没有停止过。每天都有动植物的灭绝以及文化与文明的毁灭,这是不是在昭示我们人类社会的未来命运?

人类的未来必然是光明的。我总觉得这种乐观过于肤浅。对于人类的未来,我们已没有理由不担忧,已没有理由不怀疑,已没有理由不保持清醒的忧患意识。实际上,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所有重大而严峻的问题,如资源匮乏、环境污染、战争、饥饿乃至贪污腐败等,都是源于人类自身的不义与贪婪。

从三星堆一路走来,我们除了惊叹古人创造的灿烂文明,却没有为之骄傲和自豪之情。古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却没有智慧将其延续,毁灭与消亡成了它们的宿命。

这应该是古蜀国王们始料不及的。他们也许不会想到终有一天会改朝换代,更不可能料到灿烂的文化与文明会随葬他们开创的王朝,并与之一同消亡。尽管我们现在很现代,现代到上可九天揽月,下可克隆生命。可我们在面对人类自身的不义与贪婪时,总是显得那么无奈。

人类是不是正走在一条不归路上?

离开三星堆的那天,带着寒气的秋风夹着细雨,气温骤然下降,冷冷的。青铜像泛着冷光, 似乎昭示我们人类即将走进冬天。

                      (《芙蓉》2008年第6期,有删改)

试题详情

15.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主要通过具体详细的叙事,真切的记录了作者打孩子的心路历程,语言亲切自然,真挚感人,使为父母者深思,让作儿女的感动,称得上是一篇情真意切的挚文。 B.作者认为,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的孩子,就像顽皮的小兽,应该让他们放任无羁的奔向他们向往中的草原,不应该采用殴打的手段,强迫他们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 C.作者在文中做了一个“摸火”的假设,是用于说明自己打孩子就是为了让孩子感受到切肤的疼痛,从而牢记这种体验,像不再“摸火”一样,永远与一些最肮脏的品质隔绝。 D.在这个世界上,作者只打过一个人,就是自己的孩子,“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从而给自己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也是痛苦的记忆,这种记忆让作者回想起来感到深深的后悔,从而决定不再打孩子了。 E.作者认为,虽然打孩子让孩子疼痛,让自己不仅“身累”,而且“心累”,感到比孩子更为久远悠长的痛楚,但该打的时候必须打。

[参考答案]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