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7912  47920  47926  47930  47936  47938  47942  47948  47950  47956  47962  47966  47968  47972  47978  47980  47986  47990  47992  47996  47998  48002  48004  48006  48007  48008  48010  48011  48012  48014  48016  48020  48022  48026  48028  48032  48038  48040  48046  48050  48052  48056  48062  48068  48070  48076  48080  48082  48088  48092  48098  48106  447348 

2. 用于计算

   例4. 计算:

   (1)

   (2)

   解:(1)原式

   (2)原式

试题详情

   在规定的情况下,各个法则都是一个恒等式,运用时既可从左边到右边,也可以从右边到左边,虽应用范围有限,但灵活度大。

1. 用于确定个位数字

   例3. 试确定的个位数字

   解:

   的个位数字是7

试题详情

5. 探究存在性型

   探究存在性型问题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判断某种数学对象是否存在的问题,它有结论存在和结论不存在两种情形,解答这类问题,一般先对结论作肯定存在的假设,然后由此肯定的假设出发,结合已知条件进行推理论证,若导出矛盾,则否定先前假设;若推出合理的结论,则说明假设正确,由此得出问题的结论。

  例16. 已知:点A()在抛物线

   (1)求抛物线的对称轴;

   (2)若点B与点A关于抛物线的对称轴对称,问是否存在与抛物线只交于一点B的直线。如果存在,求符合条件的直线;如果不存在,说明理由。

   分析:要求过抛物线上点B且仅交抛物线于一点的直线,除了应用判别式解出直线外,不要遗漏与对称轴平行的这一条直线。

   解:(1)

  

  

  

  

  

  

  

   <1>假设存在直线只有一个交点

  

  

   <2> 过B且与抛物线的对称轴平行的直线是,也与抛物线只有一个交点

   所以符合条件的直线为

  例17. 已知抛物线,其顶点在x轴的上方,它与y轴交于点C(0,3)与x轴交于点A及点B(6,0),又知方程两根的平方和等于40。

   (1)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

   (2)试问:在此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P,在x轴上方且使。如果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1)设是方程的两根

  

  

  

   抛物线顶点在x轴上方,且与y轴交于点C(0,3),与x轴交于点B(6,0)

  

  

   (2)假设抛物线上有一点P(x,y)使

  

   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为(2,4),y的最大值是4

   点P(x,6)不在抛物线上,即不存在点P在x轴上方且使

  例18. 如图,已知中,AB=4,点D在AB边上移动(点D不与A、B重合),DE//BC交AC于E,连结CD。设

   (1)当D为AB中点时,求的值;

   (2)若,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及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3)是否存在点D,使得成立?若存在,求出D点位置;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1)

  

    

  

  

  

  

   (3)不存在点D,使得成立。理由:假设存在点D,使得成立,那么

  

  

  6. 实验操作型

   数学不仅是思维科学,也是实验科学,通过实验操作,观察猜想,调整等合情推理,得到数学结论,近年来,各地中考试题常以此来考查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实验操作形式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最基本形式。

   例16(北京市西城区2002年中考题)也是实验操作性试题,它先通过学生动手测量,然后自己再作图测量,逐步领悟到一个猜想,最后对猜想加以论证。

  例19. 取一张矩形的纸进行折叠,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第一步:先把矩形ABCD对折,折痕为MN,如图1;

   第二步:再把B点叠在折痕线MN上,折痕为AE,点B在MN上的对应点为,得,如图2;

   第三步:沿线折叠得折痕EF,如图3。

   利用展开图4探究:

   (1)是什么三角形?证明你的结论;

   (2)对于任一矩形,按照上述方法是否都能折出这种三角形?请说明理由。

   (1)证明:是等边三角形

   证法一:由平行线分线段定理得PE=PA

   斜边上的中线

  

  

   证法二:完全重合

  

   (2)不一定

   由以上推证可知当矩形的长恰好等于等边的边AF时,即矩形的宽:长=AB:AF=时正好能折出。如果设矩形的长为a,宽为b,可知

   当时,按此法一定能折出等边三角形;

   当时,按此法无法折出完整的等边三角形。

   由以上几例看出,解探索性问题实际是经历一次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思维过程,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试题详情

4. 探究结论型

   探求结论型问题是指由给定的已知条件探求相应的结论的问题。解答这类问题的思路是:从所给条件(包括图形特征)出发,进行探索、归纳,大胆猜想出结论,然后对猜想的结论进行推理、证明。

  例13. 如图,公路上有A、B、C三站,一辆汽车在上午8时从离A站10千米的P地出发向C站匀速前进,15分钟后离A站20千米。

   (1)设出发x小时后,汽车离A站y千米,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当汽车行驶到离A站150千米的B站时,接到通知要在中午12点前赶到离B站30千米的C站。汽车若按原速能否按时到达?若能,是在几点几分到达;若不能,车速最少应提高到多少?

   分析:这是生活中的一个实际问题。解第(1)问的关键是读懂题意,求出汽车从P地出发向C站匀速前进的速度。

   第(2)问,没有给出明确的结论,需要根据所给的条件探求,汽车行驶到B站后,若按原速行驶,到达C站的时间。

   解:(1)汽车从P地出发向C站匀速前进,速度为

  

   (2)把代入上式,得

  

  

  

   汽车要在中午12点前赶到离B站30千米的C站,车速最少应提高到60千米/时。

  例14. 如图,AB为半圆的直径,O为圆心,AB=6,延长BA到F,使FA=AB。若P为线段AF上一个动点(P点与A点不重合),过P作半圆的切线,切点为C,作,垂足为D。过B点作,交PC的延长线于点E,连结AC、DE。

   (1)判断线段AC、DE所在直线是否平行,并证明你的结论;

   (2)设AC为x,AC+BE为y,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分析:本题是要根据图形的条件探求AC、DE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本题的难点在于P是一个动点,那么AC与DE也始终在随P点的运动而变化。在这种变化中,它们的相对位置是否有一种特定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透过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考察其中的必然联系。可由动到静,把动点P设在AF上的任意一个位置,根据题意画出草图,再观察、猜想、推理、判断AC与DE是否平行。

   解:(1)依题意画出图形,如图,判断线段AC、DE所在直线互相平行,即AC//DE。

   证明:

  

   PC与⊙O相切于C点,PAB为⊙O的割线

  

   (2)连结BC

  

  

  

   

  例15. 已知:AB为⊙O的直径,P为AB延长线上的一个动点,过点P作⊙O的切线,设切点为C。

   (1)当点P在AB延长线上的位置如图1所示时,连结AC,作APC的平分线,交AC于点D,请你测量出CDP的度数;

图1

(2)当点P在AB延长线上的位置如图2和图3所示时,连结AC,请你分别在这两个图中用尺规作APC的平分线(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设此角平分线交AC于点D,然后在这两个图中分别测量出CDP的度数;

   猜想:CDP的度数是否随点P在AB延长线上的位置的变化而变化?请对你的猜想加以证明。

   解:(1)测量结果:CDP=45o                  (2)(作图略)

   图2中的测量结果:CDP=45o                           图3中的测量结果:CDP=45o

   猜想:CDP=45o为确定的值,CDP的度数不随点P在AB延长线上的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证法一:连结BC(如图)

   AB是⊙O的直径

  

   ⊙O于点C

  

   证法二:连结OC(如图)

   ⊙O于点C

  

   

  

试题详情

3. 探究条件型

   探究条件型问题是指问题中结论明确,而需要完备使结论成立的条件的题目。解答探求条件型问题的思路是,从所给结论出发,设想出合乎要求的一些条件,逐一列出,并进行逻辑证明,从而寻找出满足结论的条件。

  例10. 已知:如图,在中,,垂足为D,E、F分别是AB、AC的中点。

   (1)EF和AD之间有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请证明你找到的结论。

   (2)要使四边形AEDF是菱形,需满足什么条件?

   解:(1)EF垂直平分AD

  

  

   (2)由(1)知

   要使四边形AEDF是菱形,只需要

   显然需要满足,即满足是等腰三角形这个条件。

  例11. 如图,已知点A(0,6)、B(3,0)、C(2,0)、M(0,m),其中m<6,以M为圆心,MC为半径作圆,则

   (1)当m为何值时,⊙M与直线AB相切?

   (2)当m=0时,⊙M与直线AB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当m=3时,⊙M与直线AB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3)由(2)验证的结果,你是否得到启发,从而说出m在什么范围内取值时,⊙M与直线AB相离?相交?

   ((2)、(3)只写结果,不必写过程)

   分析:(1)属探求条件型问题,是由给定的结论--以M为圆心,MC长为半径的⊙M与直线AB相切,反溯探究M点的纵坐标应具备的条件。过点M作,垂足为H,若MH等于半径MC,根据直线与圆相切的判定定理,则⊙M与直线AB相切,再进一步追溯使MH=MC时,M点纵坐标m的值。

   解:(1)过点M作,垂足为H,若MH=MC,则以M为圆心、MC长为半径的⊙M与AB相切。

  

  

   ⊙M与直线AB相切

   (2)当m=0时,⊙M与直线AB相离;当m=3时,⊙M与直线AB相交

   (3)当时,⊙M与直线AB相离;当时,⊙M与直线AB相交。

  例12. 当a取什么数值时,关于未知数x的方程只有正实数根?

   分析:本题是探究条件的题目,需要从关于x的方程只有正实数根出发,考虑a可取的所有值。首先要验证a=0时,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方程是否有正实根;然后再考虑,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情况。

   解:(1)当a=0时,方程为

  

   (2)当

  

   设方程的两个实数根为

   要使方程只有正实数根,由根与系数的关系,需

  

   解之,得a<0   <2>

   由<1>、<2>可得,当时,原方程有两个正实根

综上讨论可知:当时,方程只有正实数根

试题详情

19.如图,已知直线⊥OB,P点在上,以P为圆心,OP长为半径作⊙P交轴的正方向于B点,交于A点.已知的度数是120°,且OB=2+,连接AB、AO,再将△OAB折叠,使点A落在边OB上,记为A′,折痕为EF.

   (1)求证,△AOB是等边三角形,并求出圆心P的坐标,

   (2)当A'E∥轴时,求点和E坐标;

   (3)当A'E∥轴,且抛物线经过点和E时,求抛物线与轴的交点的坐标;

   (4)当点在OB上运动但不与点O、B重合时,能否使△A'EF成为直角三角形?若能,请求出此时点的坐标;若不能,请你说明理由.

试题详情

18.如图,已知20×20的网络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个单位长度,等腰直角三角形ABC的腰长为4个单位长度,△ABC从点A与点M重合的位置开始,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先向下平移,当BC边与网络的底部重合时,继续以同样的速度向右平移,当点C与点P重合时,△ABC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秒,△QAC的面积为.问:当为何值时,取得最大值和最小值?最大值和最小值各是多少?

试题详情

17.(1)如图(),它是一个多么漂亮的图案啊!请你在这个图案中确定一个基本图形,然后说出这个基本图形经过怎样的变换便可得到图();

(2)如图(),将它分成,△OAB、△OBC、△OCD等三个等边三角形(包含三角形内部所有图形).

①探究:△OAB怎样变换可以得到△OBC?△OBC怎样变换可以得到△OCD?

△OAB怎样变换可以得到△OCD?

②思考:对称与旋转有何关系?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