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8517  48525  48531  48535  48541  48543  48547  48553  48555  48561  48567  48571  48573  48577  48583  48585  48591  48595  48597  48601  48603  48607  48609  48611  48612  48613  48615  48616  48617  48619  48621  48625  48627  48631  48633  48637  48643  48645  48651  48655  48657  48661  48667  48673  48675  48681  48685  48687  48693  48697  48703  48711  447348 

1. 下列各组数中,相等的是_________

   A. 和1   B. 和-1   C. 和-1      D.

试题详情

(五)代数式的化简求值

   含有绝对值的代数式的化简,通常可利用数轴的直观性;整式的化简求值常常要灵活运用配方法、换元法、整体代换思想和构造思想;分式的化简求值一般可对分子、分母的多项式因式分解、约分。再运用分式的性质化简计算;二次根式的化简求值一般应先考虑能否利用二次根式的性质,配方法、乘法公式等化简计算。

[典型例题]

   例1. 在

   A. 1       B. 2     C. 3       D. 4

   分析:应当知道,只有无限不循环的小数才是无理数,有限小数0.80108,无限循环小

   例2. 已知下列5个命题

   (1)零是最小的实数

   (2)数轴上所有的点都表示实数

   (3)两个无理数的和仍然是无理数

  

   (5)任何实数都有两个互为相反数的平方根

   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

   A. 1     B. 2     C. 3     D. 4

   分析:(1)要正确区分实数的最小值和实数绝对值最小值的意义

   (2)要正确区分平方根和立方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任何数……”就意味着没有例外,因此若能举出一个反例便可证明原命题是假命题。

   因此可以得出5个命题中只有(2)是真命题,故选A。

   例3.

   解:

  

      

  

  

   注意:这是一个条件求值问题,利用非负数的性质可以求出x、y、z的值,从而使问题得解。

   例4.

   解:

      

   归纳:

   其中a≠0,P是正整数,在本题中,

  

  

   例5.

的值为(   )

   解:

  

  

  

    

    

   例6.

   解:

      

   归纳:对分子、分母都是多项式的分式进行乘除运算时,一定要先将每个多项式分解因式,然后将除法统一成乘法,最后再进行约分化简。

实战演练

试题详情

(四)代数式的恒等变形

   添括号、去括号、拆项是代数式恒等变形的常用方法,乘法公式、因式分解是代数式恒等变形的工具。待定系数法、配方法也都可进行代数式的恒等变形。

试题详情

(三)和代数式有关的概念及代数式的运算。

   (1)代数式的分类

  

   (2)各类代数式的概念

   单项式、多项式、整式、分式、有理式、无理式、根式、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同类二次根式。

   (3)代数式有意义的条件:

   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是分母不为零

   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是分母不为零,分子为零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是被开方数(式)非负,由实际应用中得到的代数式还要符合实际意义。

   (4)代数式的运算:

   整式的加、减、乘、除运算及添括号、去括号法则。

   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及分式的乘方。

   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运算及二次根式的分母有理化。

试题详情

(二)实数的运算

   实数的六种运算及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是初中学习数学的基本能力,也是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准确的运算有赖于运算法则、运算顺序和运算律的熟练掌握。

试题详情

(一)实数的有关概念

   (1)实数的分类

  

   当然还可以分为:正实数、零、负实数。

   有理数还可以分为:正有理数,零,负有理数

(2)数轴:

   数轴是研究实数的重要工具,是在数与式的学习中,实现数形结合的载体,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这种一一对应关系是数学中数形结合的重要基础,我们还可以利用这种一、一对应关系来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

   (3)绝对值

  

   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是这个数在数轴上的对应点到原点的距离。

   (4)相反数、倒数

  

   若a、b两个数为互为相反数,则a+b=0。

   若m、n两个数互为倒数,则m·n=1。

   (5)三种非负数:

  

  “几个非负数的和(积)仍是非负数”与“几个非负数的和等于零,则必定每个非负数都同时为零”的结论常用于化简,求值。

   (6)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

   (7)科学计数法、有效数字和近似值的概念。

试题详情

10、(1)由题意,得△DEF∽△CGF,

,∴FC=40(cm).

(2)如图,设矩形顶点B所对顶点为P,则

   ①当顶点P在AE上时,x=60,

   y的最大值为60×30=1 800(cm2).

   ②当顶点P在EF上时,过点P分别作PN⊥BG于点N,PM⊥AB于点M.

   根据题意,得△GFC∽△GPN.

   ∴.∴NG=x,∴BN=120-x.

   ∴y=x(120-x)=-(x-40)2+2 400.

   ∴当x=40时,y的最大值为2 400(cm2).

   ③当顶点P在FC上时,y的最大值为60×40=2 400(cm2).

   综合①②③,得x=40cm时,

   矩形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2 400cm2

   (3)根据题意,正方形的面积y(cm2)与边长x(cm)满足的函数表达式为:

   y=-x2+120x.

   当y=x2时,正方形的面积最大.

   ∴x2=-x2+120x.

   解之,得x1=0(舍去),x2=48(cm).

   ∴面积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为48cm.

试题详情

10、(陕西)王师傅有两块板材边角料,其中30cm,下底为一块是边长为60cm的正方形板子;另一块是上底为30cm,下底为120cm,高为60cm的直角梯形板子(如图①).王师傅想将这两块板子裁成两块全等的矩形板材.他将两块板子叠放在一起,使梯形的两个直角顶点分别与正方形的两个顶点重合,两块板子的重叠部分为五边形ABCFE围成的区域(如图②).由于受材料纹理的限制,要求裁出的矩形要以点B为一个顶点.

   (1)求FC的长;

   (2)利用图②求出矩形顶点B所对的顶点到BC边的距离x(cm)为多少时,矩形的面积y(cm2)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3)若想使裁出的矩形为正方形,试求出面积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

例2、[解题分析]⑴ 由

从而可得的函数表达式是

解:(1)(或)····················································· 3分

(2),又

····································································································· 5分

,即······························· 6分

解得································································ 7分

梯形的中位线长为······································································· 8分

9:分析:(1)当三角形QAP为等腰三角形时,由于∠A为直角,只能是AQ=AP,建立等量关系,,即时,三角形QAP为等腰三角形;

(2)四边形QAPC的面积=ABCD的面积-三角形QDC的面积-三角形PBC的面积

==36,即当P、Q运动时,四边形QAPC的面积不变。

(3)显然有两种情况:△PAQ∽△ABC,△QAP∽△ABC,

由相似关系得,解之得

试题详情

8、(2007长沙)如图,□中,上一动点(不与重合),作的延长线交于点,设的面积为

(1)求证:

(2)求用表示的函数表达式,并写出的取值范围;

(3)当运动到何处时,有最大值,最大值为多少?

9:如图,在矩形ABCD中,AB=12cm,BC=6cm,点P沿AB边从点A开始向点B以2厘米/秒的速度移动;点Q沿DA边从点D开始向点A以1厘米/秒的速度移动。如果P、Q同时出发,用t秒表示移动的时间(0≤ t ≤6),那么:

(1)当t为何值时,三角形QAP为等腰三角形?

(2)求四边形QAPC的面积,提出一个与计算结果有关的结论。(变式:当点P、Q运动时,四边形QAPC的面积是否改变?若不变,求出它的面积;若改变,请说明理由。)

(3)当t为何值时,以点Q、A、P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相似。

试题详情

7、如图5,△ABC内接于⊙O,D是弧AC的中点

求证:CD2=DE·DB。

图5
 
 
 

C组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