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53608  53616  53622  53626  53632  53634  53638  53644  53646  53652  53658  53662  53664  53668  53674  53676  53682  53686  53688  53692  53694  53698  53700  53702  53703  53704  53706  53707  53708  53710  53712  53716  53718  53722  53724  53728  53734  53736  53742  53746  53748  53752  53758  53764  53766  53772  53776  53778  53784  53788  53794  53802  447348 

高考立体几何试题一般共有4道(选择、填空题3道, 解答题1道), 共计总分27分左右,考查的知识点在20个以内。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立体几何考题正朝着“多一点思考,少一点计算”的发展,从历年的考题变化看, 以多面体和旋转体为载体的线面位置关系的论证,角与距离的探求是常考常新的热门话题。

预测2010年高考试题:

(1)单独求夹角和距离的题目多为选择题、填空题,分值大约5分左右;解答题中的分步设问中一定有求夹角、距离的问题,分值为6分左右;

(2)选择、填空题考核立几中的计算型问题, 而解答题着重考查立几中的逻辑推理型问题, 当然, 二者均应以正确的空间想象为前提

试题详情

3.掌握平行平面间的距离,会求二面角及其平面角;

试题详情

2.掌握点、直线到平面的距离,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试题详情

1.掌握两条直线所成的角和距离的概念及等角定理;(对于异面直线的距离,只要求会计算已给出公垂线时的距离)。

试题详情

5.证明两平面平行的方法:

(1)利用定义证明。利用反证法,假设两平面不平行,则它们必相交,再导出矛盾。

(2)判定定理: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则这两个平面平行,这个定理可简记为线面平行则面面平行。用符号表示是:a∩b,a α,b α,a∥β,b∥β,则α∥β。

(3)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用符号表示是:a⊥α,a⊥β则α∥β。

(4)平行于同一个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

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有五条:

(1)两个平面平行,其中一个平面内的任一直线必平行于另一个平面,这个定理可简记为:“面面平行,则线面平行”。用符号表示是:α∥β,a α,则a∥β。

(2)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与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这个定理可简记为:“面面平行,则线线平行”。用符号表示是:α∥β,α∩γ=a,β∩γ=b,则a∥b。

(3)一条直线垂直于两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面,它也垂直于另一个平面。这个定理可用于证线面垂直。用符号表示是:α∥β,a⊥α,则a⊥β。

(4)夹在两个平行平面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5)过平面外一点只有一个平面与已知平面平行

试题详情

4.直线和平面相互平行

证明方法:1证明直线和这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相互平行;2证明这条直线的方向量和这个平面内的一个向量相互平行;3证明这条直线的方向量和这个平面的法向量相互垂直。

试题详情

3.注意下面的转化关系:

试题详情

2.注意立体几何问题向平面几何问题的转化,即立几问题平面化

试题详情

在掌握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包括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间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研究有关平行的判定依据(定义、公理和定理)、判定方法及有关性质的应用;在有关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相关公理、定理的内容和功能,并探索立体几何中论证问题的规律;在有关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的过程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化归和转化的数学思想的应用.

1.用类比的思想去认识面的垂直与平行关系,注意垂直与平行间的联系。

试题详情

题型1:共线、共点和共面问题

例1.(1)如图所示,平面ABD平面BCD =直线BDMNPQ 分别为线段ABBCCDDA 上的点,四边形MNPQ 是以PNQM 为腰的梯形。

试证明三直线BDMQNP 共点。

证明:∵ 四边形MNPQ 是梯形,且MQNP 是腰,

∴直线MQNP 必相交于某一点O

 O 直线MQ ;直线MQ 平面ABD

∴ O 平面ABD

同理,O 平面BCD ,又两平面ABDBCD 的交线为BD

故由公理二知,O 直线BD ,从而三直线BDMQNP 共点。

点评:由已知条件,直线MQNP 必相交于一点O ,因此,问题转化为求证点O 在直线BD 上,由公理二,就是要寻找两个平面,使直线BD 是这两个平面的交线,同时点O 是这两个平面的公共点即可.“三点共线”及“三线共点”的问题都可以转化为证明“点在直线上”的问题。

(2)如图所示,在四边形ABCD中,已知ABCD,直线ABBCADDC分别与平面α相交于点EGHF.求证:EFGH四点必定共线

证明:∵ABCD

ABCD确定一个平面β.

又∵ABα=EABβ,∴E∈α,E∈β,

E为平面α与β的一个公共点。

同理可证FGH均为平面α与β的公共点.

∵两个平面有公共点,它们有且只有一条通过公共点的公共直线,

EFGH四点必定共线。

点评:在立体几何的问题中,证明若干点共线时,常运用公理2,即先证明这些点都是某二平面的公共点,而后得出这些点都在二平面的交线上的结论。

例2.已知:abcd是不共点且两两相交的四条直线,求证:abcd共面。

证明:1o若当四条直线中有三条相交于一点,不妨设abc相交于一点A

AÏd,如图1所示:

∴直线dA确定一个平面α。

又设直线dabc分别相交于EFG

AEFG∈α。

AE∈α,AEa,∴aα。

同理可证bα,cα。

abcd在同一平面α内。

2o当四条直线中任何三条都不共点时,

如图2所示:

∵这四条直线两两相交,则设相交直线ab确定一个平面α。

设直线cab分别交于点HK,则HK∈α。

HKc,∴c,则cα。

同理可证dα。

abcd四条直线在同一平面α内.

点评:证明若干条线(或若干个点)共面的一般步骤是:首先根据公理3或推论,由题给条件中的部分线(或点)确定一个平面,然后再根据公理1证明其余的线(或点)均在这个平面内。本题最容易忽视“三线共点”这一种情况。因此,在分析题意时,应仔细推敲问题中每一句话的含义。

题型2:异面直线的判定与应用

例3.已知:如图所示,a bab ba bAc aca 。求证直线bc 为异面直线

证法一:假设bc 共面于g .由A aac 知,A c ,而a bAa ba

∴  A gA a

c a ,∴  ga 都经过直线c 及其外的一点A

∴  ga 重合,于是a g ,又b b

gb 都经过两相交直线ab ,从而g b 重合。

∴  abg 为同一平面,这与a ba 矛盾

∴  bc 为异面直线.

证法二:假设bc 共面,则bc 相交或平行。

(1)若bc ,又ac ,则由公理4知ab ,这与a bA 矛盾。

(2)若b cP ,已知b bc a ,则Pab 的公共点,由公理2,P a ,又b cP ,即P c ,故a cP ,这与ac 矛盾

综合(1)、(2)可知,bc 为异面直线。

证法三:∵  a baa bA ,∴  A a

∵  ac ,∴  A c

在直线b 上任取一点P(P 异于A),则P a(否则b a ,又a a ,则ab 都经过两相交直线ab ,则ab 重合,与a ba 矛盾)。

c a ,于是根据“过平面外一点与平面内一点的直线,和平面内不经过该点的直线是异面直线”知,bc 为异面直线。

点评:证明两直线为异面直线的思路主要有两条:一是利用反证法;二是利用结论“过平面外一点与平面内一点的直线,和平面内不经过该点的直线是异面直线.。异面直线又有两条途径:其一是直接假设bc 共面而产生矛盾;其二是假设bc 平行与相交;分别产生矛盾。判定直线异面,若为解答题,则用得最多的是证法一、二的思路;若为选择或填空题,则往往都是用证法三的思路。用反证法证题,一般可归纳为四个步骤:(1)否定结论;(2)进行推理;(3)导出矛盾;(4)肯定结论.

宜用反证法证明的命题往往是(1)基本定理或某一知识系统的初始阶段的命题(如立体几何中的线面、面面平行的判定定量的证明等);(2)肯定或否定型的命题(如结论中出现“必有”、“必不存在”等一类命题);(3)唯一型的命题(如“图形唯一”、“方程解唯一”等一类命题);(4)正面情况较为繁多,而结论的反面却只有一两种情况的一类命题;(5)结论中出现“至多”、“不多于”等一类命题。

例4.(1)已知异面直线a,b所成的角为70,则过空间一定点O,与两条异面直线a,b都成60角的直线有(  )条

A.1        B.2       C.3          D.4

(2)异面直线a,b所成的角为,空间中有一定点O,过点O有3条直线与a,b所成角都是60,则的取值可能是(  )

A.30       B.50       C.60        D.90

解析:(1)过空间一点O分别作∥a,∥b。

将两对对顶角的平分线绕O点分别在竖直平面内转动,总能得到与 都成60角的直线。故过点 O与a,b都成60角的直线有4条,从而选D。

(2)过点O分别作∥a、∥b,则过点O有三条直线与a,b所成角都为60,等价于过点O有三条直线与所成角都为60,其中一条正是角的平分线。从而可得选项为C。

点评:该题以学生对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会适当转化,较好的考察了空间想象能力

题型3:线线平行的判定与性质

例5.(2009江苏卷)设为不重合的两个平面,给出下列命题:

(1)若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于内的两条直线,则平行于

(2)若外一条直线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平行;

(3)设相交于直线,若内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则垂直;

(4)直线垂直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内的两条直线垂直。

上面命题中,真命题的序号     (写出所有真命题的序号).

[解析] 考查立体几何中的直线、平面的垂直与平行判定的相关定理。

真命题的序号是(1)(2)

例6.两个全等的正方形ABCDABEF所在平面相交于ABMACNFB,且AM=FN,求证:MN∥平面BCE

证法一:作MPBCNQBEPQ为垂足,则MPABNQAB

MPNQ,又AM=NFAC=BF

MC=NB,∠MCP=∠NBQ=45°

∴Rt△MCP≌Rt△NBQ

MP=NQ,故四边形MPQN为平行四边形

MNPQ

PQ平面BCEMN在平面BCE外,

MN∥平面BCE

证法二:如图过MMHABH,则MHBC

连结NH,由BF=ACFN=AM,得

∴ NH//AF//BE

由MH//BC, NH//BE得:平面MNH//平面BCE

MN∥平面BCE

题型4:线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

例7.(2009山东卷理)(本小题满分12分)

   如图,在直四棱柱ABCD-ABCD中,底面ABCD为等腰梯形,AB//CD,AB=4, BC=CD=2,  AA=2,  E、E、F分别是棱AD、AA、AB的中点。

(1)    证明:直线EE//平面FCC

(2)    求二面角B-FC-C的余弦值

解法一:(1)在直四棱柱ABCD-ABCD中,取A1B1的中点F1

连接A1D,C1F1,CF1,因为AB=4, CD=2,且AB//CD,

所以CDA1F1,A1F1CD为平行四边形,所以CF1//A1D,

又因为E、E分别是棱AD、AA的中点,所以EE1//A1D,

所以CF1//EE1,又因为平面FCC平面FCC

所以直线EE//平面FCC.

(2)因为AB=4, BC=CD=2, 、F是棱AB的中点,所以BF=BC=CF,△BCF为正三角形,取CF的中点O,则OB⊥CF,又因为直四棱柱ABCD-ABCD中,CC1⊥平面ABCD,所以CC1⊥BO,所以OB⊥平面CC1F,过O在平面CC1F内作OP⊥C1F,垂足为P,连接BP,则∠OPB为二面角B-FC-C的一个平面角, 在△BCF为正三角形中,,在Rt△CC1F中, △OPF∽△CC1F,∵,   

在Rt△OPF中,,,所以二面角B-FC-C的余弦值为.

解法二:(1)因为AB=4, BC=CD=2, F是棱AB的中点,

所以BF=BC=CF,△BCF为正三角形, 因为ABCD为

等腰梯形,所以∠BAC=∠ABC=60°,取AF的中点M,

连接DM,则DM⊥AB,所以DM⊥CD,

以DM为x轴,DC为y轴,DD1为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D(0,0,0),A(,-1,0),F(,1,0),C(0,2,0),

C1(0,2,2),E(,,0),E1(,-1,1),所以,,设平面CC1F的法向量为所以,则,所以,所以直线EE//平面FCC.   

(2),设平面BFC1的法向量为,则所以,取,则,

,,   

所以,由图可知二面角B-FC-C为锐角,所以二面角B-FC-C的余弦值为.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直棱柱的概念、线面位置关系的判定和二面角的计算.考查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运算能力,以及应用向量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例8.(2008四川 19,理21)

(本小题满分12分)

如图,平面平面,四边形都是直角梯形,

(Ⅰ)证明:四点共面;

(Ⅱ)设,求二面角的大小.

解析:不是会不会的问题,而是熟不熟的问题,答题时间是最大问题.

(Ⅰ)∵面

∴以为原点,以所在直线为轴,轴,轴,

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不妨设,则

,∴,∴C、D、E、F四点共面.

(Ⅱ)设,则

设平面的法向量为

,得

设平面的法向量为

,得

由图知,二面角为锐角,

∴其大小为

点评:证共面就是证平行,求二面角转为求法向量夹角,时间问题是本题的困惑处.心浮气燥会在计算、书写、时间上丢分.因建系容易,提倡用向量法.本时耗时要超过17题与18题用时之和.

题型5:面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

例9.如图,正方体ABCD-A1B1C1D1 的棱长为a。证明:平面ACD1 ∥平面A1C1B

证明:如图,∵  A1BCD1 是矩形,A1BD1C

D1C 平面D1CAA1B 平面D1CA

∴  A1B ∥平面D1CA

同理A1C1 ∥平面D1CA ,又A1C1 A1BA1 ,∴  平面D1CA ∥平面BA1C1

点评:证明面面平行,关键在于证明A1C1A1B 两相交直线分别与平面ACD1 平行。

例10.P是△ABC所在平面外一点,A′、B′、C′分别是△PBC、△PCA、△PAB的重心。

(1)求证:平面A′B′C′∥平面ABC;

(2)S△A′B′C′∶S△ABC的值。

解析:(1)取AB、BC的中点M、N,

∴A′C′∥MN?A′C′∥平面ABC。

同理A′B′∥面ABC,

∴△A′B′C′∥面ABC.

(2)A′C′=MN=·AC=AC

同理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