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一)主要知识:
1.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是指数轴上点到原点的距离;是指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
2.当时,或,
;
当时,,.
(四)巩固练习:
1.若不等式对一切成立,则的取值范围是.
2.若关于的方程有一正根和一负根,则.
3.关于的方程的解为不大于2的实数,则的取值范围为.
4.不等式的解集为.
|
|
版权所有:()
版权所有:()
(三)例题分析:
例1.解下列不等式:
(1);(2);(3).
解:(1);(2);
(3)原不等式可化为
.
例2.已知,,
(1)若,求的取值范围;
(2)若,求的取值范围.
解:,
当时,;当时,;当时,.
(1)若,则;
(2)若,
当时,满足题意;当时,,此时;当时,不合题意.
所以,的取值范围为.
例3.已知,
(1)如果对一切,恒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2)如果对,恒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解:(1);
(2)或或,
解得或或,∴的取值范围为.
例4.已知不等式的解集为,则不等式的解集为 .
解法一:∵即的解集为,
∴不妨假设,则即为,解得.
解法二:由题意:,
∴可化为即,
解得.
例5.(《高考计划》考点4“智能训练第16题”)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问是否存在常数,使不等式对一切都成立?
解:假设存在常数满足题意,
∵的图象过点,∴ ①
又∵不等式对一切都成立,
∴当时,,即,∴ ②
由①②可得:,∴,
由对一切都成立得:恒成立,
∴的解集为,
∴且,即且,
∴,∴,
∴存在常数使不等式对一切都成立.
(二)主要方法:
1.解一元二次不等式通常先将不等式化为或的形式,然后求出对应方程的根(若有根的话),再写出不等式的解:大于时两根之外,小于时两根之间;
2.分式不等式主要是转化为等价的一元一次、一元二次或者高次不等式来处理;
3.高次不等式主要利用“序轴标根法”解.
(一)主要知识:
1.一元二次不等式、对应方程、函数之间的关系;
2.分式不等式要注意大于等于或小于等于的情况中,分母要不为零;
3.高次不等式要注重对重因式的处理.
(四)巩固练习:
1.命题“若不正确,则不正确”的逆命题的等价命题是 ( )
A.若不正确,则不正确 B. 若不正确,则正确
C 若正确,则不正确 D. 若正确,则正确
2.“若,则没有实根”,其否命题是 ( )
A 若,则没有实根
B 若,则有实根
C 若,则有实根
D 若,则没有实根
|
|
版权所有:()
版权所有:()
(三)例题分析:
例1.指出下列命题的构成形式及构成它的简单命题,并判断复合命题的真假:
(1)菱形对角线相互垂直平分.
(2)“”
解:(1)这个命题是“且”形式,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平分,
∵为真命题,也是真命题 ∴且为真命题.
(2)这个命题是“或”形式,;,
∵为真命题,是假命题 ∴或为真命题.
注:判断复合命题的真假首先应看清该复合命题的构成形式,然后判断构成它的简单命题的真假,再由真值表判断复合命题的真假.
例2.分别写出命题“若,则全为零”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
解:否命题为:若,则不全为零
逆命题:若全为零,则
逆否命题:若不全为零,则
注:写四种命题时应先分清题设和结论.
例3.命题“若,则有实根”的逆否命题是真命题吗?证明你的结论.
解:方法一:原命题是真命题,
∵,∴,
因而方程有实根,故原命题“若,则有实根”是真命题;
又因原命题与它的逆否命题是等价的,故命题“若,则有实根”的逆否命题是真命题.
方法二:原命题“若,则有实根”的逆否命题是“若无实根,则”.∵无实根
∴即,故原命题的逆否命题是真命题.
例4.(考点6智能训练14题)已知命题: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负根,命题:方程无实根;若或为真,且为假,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分析:先分别求满足条件和的的取值范围,再利用复合命题的真假进行转化与讨论.
解:由命题可以得到: ∴
由命题可以得到: ∴
∵或为真,且为假 有且仅有一个为真
当为真,为假时,
当为假,为真时,
所以,的取值范围为或.
例5.(《高考A计划》考点5智能训练第14题)已知函数对其定义域内的任意两个数,当时,都有,证明:至多有一个实根.
解:假设至少有两个不同的实数根,不妨假设,
由方程的定义可知:
即
由已知时,有这与式①矛盾
因此假设不能成立
故原命题成立.
注:反证法时对结论进行的否定要正确,注意区别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例6.(《高考A计划》考点5智能训练第5题)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若整数系数一元二次方程:有有理根,那么中至少有一个是偶数,下列假设中正确的是( )
A.假设都是偶数 B.假设都不是偶数
C.假设至多有一个是偶数 D.假设至多有两个是偶数
(二)主要方法:
1.逻辑联结词“或”“且”“非”与集合中的并集、交集、补集有着密切的关系,解题时注意类比;
2.通常复合命题“或”的否定为“且”、“且”的否定为“或”、“全为”的否定是“不全为”、“都是”的否定为“不都是”等等;
3.有时一个命题的叙述方式比较的简略,此时应先分清条件和结论,该写成“若,则”的形式;
4.反证法中出现怎样的矛盾,要在解题的过程中随时审视推出的结论是否与题设、定义、定理、公理、公式、法则等矛盾,甚至自相矛盾.
(一)主要知识:
1.理解由“或”“且”“非”将简单命题构成的复合命题;
2.由真值表判断复合命题的真假;
3.四种命题间的关系.
|
|
版权所有:()
版权所有:()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