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55194  55202  55208  55212  55218  55220  55224  55230  55232  55238  55244  55248  55250  55254  55260  55262  55268  55272  55274  55278  55280  55284  55286  55288  55289  55290  55292  55293  55294  55296  55298  55302  55304  55308  55310  55314  55320  55322  55328  55332  55334  55338  55344  55350  55352  55358  55362  55364  55370  55374  55380  55388  447348 

240. 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G、H、L、M、N分别是A1D1、A1B1、BC、CD、DA、DE、CL的中点,(1)求证:EFGF;(2)求证:MN//平面EFGH;(3)若AB=2,求MN到平面EFGH的距离。

解:(1)证:取B1C1中点Q,则GQ面A1B1C1D1,且EFFQ,由三垂线定理得EFGF;

(2)在三角形DEG中,MN//EG,由此可证MN//平面EFGH;

(3)设所求距离为h,由VE-NGH=VN-HEG,得,又,EL=2,故

试题详情

239.已知:如图,ABCD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

PC⊥面ABCD,PC=2,E、F是AB、AD中点。

求:点B到平面PEF的距离。

解析:由BD∥EF可证DB∥平面PEF,则点B到平面PEF的距离转化为直线与平面PEF的距离。又由平面PCA垂直平面PEF,故DB与AC的交点到两垂直平面的交线的距离为所求距离。

方法一:连接DB,AC交于O点,设AC交EF于G,连PG,

作OH⊥PG,H为垂足。

∵E、F是AB、AD中点,∴EF∥DB,∴DB∥面PEF,

∵ABCD是正方形,∴AC⊥BD,∴EF⊥AC,

∵PC⊥面ABCD,∴EF⊥PC,∴EF⊥面PCG,

∵EFÌ面PEF,∴面PEF⊥面PCG,

∵OH⊥PG,∴OH⊥面PEF,即OH为所求点B到平面PEF的距离。

由ABCD边长为2,∴AC=2,GO=,GC=

∵PC⊥面ABCD,∴PC⊥AC,

∴△OHG∽△PCG,∴,

由PC=2,PG=

∴OH==

即点B到平面PEF的距离为

方法二:如图,连接BF、PB,设点B到平面PEF的距离为d,

由VP-BEF=S△BEF·PC

=××BE×AF×PC

=×1×1×2=

连AC交EF于G,连PG,由方法一知

PG=,EF=,S△PEF=××=

∴VB-PEF=·S△PEF·d=VP-BEF=,

d=1 d=

即点B到平面PEF的距离为

试题详情

238. 三棱锥P-ABC的三条侧棱PA、PB、PC两两垂直,底面ABC上一点Q到侧面PAB、侧面PBC、侧面PAC的距离依次为2,3,6。

求:P、Q两点间的距离。

解析:如图,作QE⊥面PAB,

QM⊥面PBC,QH⊥面PAC,E、M、N为垂足。

由PA、PB、PC两两垂直,所以PC⊥面PAB,PB⊥面PAC,

PA⊥面PBC,可得三个侧面两两垂直。

设平面QEM与PB交于F,平面QEH与PA交于G,平面MQH与PC交于N,连接EF、MF、GH、GQ、NH、NM,可证明QMNH-EFPG是长方体。

∴PQ===7。

试题详情

237. 正方体各个面所在的平面能将空间分成m个部分,m应等于       ( ) A. 27   B. 21    C. 18   D.9

解析:A

如果将正方体各个面延展,可视为将空间分成三个层面,上面如图标出直角的层面,中间一层,下面一层,而上面一个层面中,又分成九个部分,共93=27个部分。

试题详情

236. 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P为DD1中点,O为底面ABCD中心, 求证:B1O⊥平面PAC。

证明:如图:连结AB1,CB1,设AB=1 ∵AB1=CB1,AO=CO,∴B1O⊥AC, 连结PB1,∵ ∴B1O⊥PO, ∴B1O⊥平面PAC。

试题详情

233. 如图:BC是Rt△ABC的斜边,AP⊥平面ABC,连结PB、PC,作PD⊥BC于D,连结AD,则图中共有直角三角形_________个。

8 解析:Rt△PAB、Rt△PAC、Rt△ABC、Rt△ADP。 可证BC⊥平面APD,由BC⊥AD,BC⊥PD 可得Rt△PBD、Rt△PDC、Rt△ADB、Rt△ADC 共8个。 234. 如图:已知ABCD是空间四边形,AB=AD,CB=CD 求证:BD⊥AC 证明:设BD的中点为K,连结AK、CK, ∵AB=AD,K为BD中点 ∴AK⊥BD 同理CK⊥BD,且AK∩KC=K ∴BD⊥平面AKC ∴BD垂直于平面AKC内的所有直线 235. 如图2-40:P是△ABC所在平面外的一点,PA⊥PB,PB⊥PC,PC⊥PA,PH⊥平面ABC,H是垂足。 求证:H是ABC的垂心。  

 证明:∵PA⊥PB,PB⊥PC, ∴PA⊥平面PBC,BC平面PBC ∴BC⊥PA ∵PH⊥平面ABC,BC平面ABC ∴BC⊥PH ∴BC⊥平面PAH,AH平面PAH ∴AH⊥BC,同理BH⊥AC,CH⊥AB, 因此H是△ABC的垂心。

试题详情

232.如图:已知PA⊥⊙O所在的平面,AB是⊙O的直径, C是异于A、B的⊙O上任意一点,过A作AE⊥PC于E , 求证:AE⊥平面PBC。  证明:∵PA⊥平面ABC,∴PA⊥BC, 又∵AB是⊙O的直径,∴BC⊥AC 而PA∩AC=A,∴BC⊥平面PAC 又∵AE平面PAC,∴BC⊥AE ∵PC⊥AE且PC∩BC=C,∴AE⊥平面PBC。

试题详情

231.如图2-35:在空间四边形ABCD中,已知BC=AC,AD=BD,引BE⊥CD,E为垂足,作AH⊥BE于H,求证:AH⊥平面BCD。

解析: 要证AH⊥平面BCD,只须利用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证AH垂直于平面BCD中两条相交直线即可。

证明:取AB中点F,连结CF、DF, ∵AC=BC,∴CF⊥AB, 又∵AD=BD,∴DF⊥AB,∴AB⊥平面CDF, 又CD平面CDF,∴CD⊥AB 又CD⊥BE,∴CD⊥平面ABE,CD⊥AH 又AH⊥BE,∴AH⊥平面BCD。

点评:证明线面垂直,需转化为线线垂直,而线线垂直,又可通过证线面垂直来实现。在这里,定义可以双向使用,即直线a垂直于平面α内的任何直线,则a⊥α,反之,若a⊥α,则a垂直于平面α内的任何直线。

试题详情

250.  分别和两条异面直线都相交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   )

A.平行     B.异面     C.平行或异面     D.相交或异面

解析:本题考查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异面直线的概念,以及空间想象能力.

解法一:设两条异面直线分别为l1,l2,则与它们分别相交的两条直线有可能相交,如图1,也可能异面,如图2,它们不可能平行,这是由于:假设这两条直线平行,则它们确定一个平面α,两条平行线与两条异面直线l1与l2的四个交点均在α内,则两异面直线l1与l2也在α内,这是不可能的.∴应选D.

解法二:利用排除法,容易发现,分别和两条异面直线都相交的两条直线可以是相交的位置关系,由于这点可以排除选择选A、B、C.故选D.

试题详情

249. 如果把两条异面直线看成“一对”,那么六棱锥的棱所在的12条直线中,异面直线共有(   )

A.12对     B.24对      C.36对      D.48对

解析:本题以六棱锥为依托,考查异面直线的概念及判断,以及空间想象能力.

解法一:如图,任何两条侧棱不成异面直线,任何两条底面上的棱也不成异面直线,所以,每对异面直线必然其中一条是侧棱而另一条为底面的棱,每条侧棱,可以且只有与4条底面上的棱组成4对异面直线,又由共6条侧棱,所以异面直线共6×4=24对.

解法二:六棱锥的棱所在12条直线中,能成异面直线对的两条直线,必定一条在底面的平面内,另一条是侧棱所在直线.底面棱所在直线共6条,侧棱所在直线也有6条,各取一条配成一对,共6×6=36对,因为,每条侧棱所在的直线,与底面内的6条直线有公共点的都是2条,所以,在36对中不成异面直线的共有6×2=12对.所以,六棱锥棱所在的12条直线中,异面直线共有36-12=24对.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