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6858  6866  6872  6876  6882  6884  6888  6894  6896  6902  6908  6912  6914  6918  6924  6926  6932  6936  6938  6942  6944  6948  6950  6952  6953  6954  6956  6957  6958  6960  6962  6966  6968  6972  6974  6978  6984  6986  6992  6996  6998  7002  7008  7014  7016  7022  7026  7028  7034  7038  7044  7052  447348 

3.仪器组合成的简单装置的分析

装置依赖于目的、原理和注意点。以此分析装置需从实验要求出发,采用仪器原理相结合的手段确定实验结果。

经典题:

例题 1:(1996年上海高考)准确量取25.00 mL高锰酸钾溶液, 可选用的仪器是     (   )

A.50 mL量筒                B.10 mL量筒 

C.50 mL酸式滴定管             D.50 mL碱式滴定管

方法:从所给仪器的精确度分析。

捷径:用量筒取溶液的体积不可能精确到0.01mL,只能用滴定管或移液管量取。又因为高锰酸钾溶液能腐蚀橡胶,故不能用碱式滴定管。所以选C。

总结:此题为一常规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实验仪器精确度的理解。

例题2 :(1996年全国高考)下列有关使用托盘天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填写标号)      (   )

A.称量前先调节托盘天平的零点

B.称量时左盘放被称量物,右盘放砝码

C.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必须放在玻璃器皿里称量,其他固体药品可直接放在天平托盘上称量

D.用托盘天平可以准确称量至0.01克

E.称量完毕,应把砝码放回砝码盒中

方法:从托盘天平的使用要求分析。

捷径:因为托盘天平的游码刻度为0.1g,精确度为0.1g。被称量的药品不能直接放在托盘天平上。腐蚀性药品及易潮解药品应放在小烧杯中称量。即使没有腐蚀性的药品也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而应放在一张洁净的纸上。故叙述不正确的有C D。

总结:托盘天平中的质量关系为:左盘质量=右盘质量+游码质量。

例题3 :(1999年上海高考)下列叙述仪器“0”刻度位置正确的是   (  )

A.在量筒的上端            B.在滴定管上端

C.在托盘天平刻度尺的正中       D.在托盘天平刻度尺的右边

方法:从具体仪器去分析。

捷径:量筒无“0”刻度,其刻度数下端最小。滴定管的“0”刻度在上端,托盘天平的“0”刻度在刻度尺的左端。温度计的“0”刻度因种类不同而不能确定。选B。

总结:量筒的最下端无刻度,也即无“0”刻度,是有关“0”刻度方面的重要之点。部分考生由于分不清这一点而出错。

试题详情

2.仪器的选用分析

仪器的选用要从实验原理和实验要求去确定采用何种仪器。

试题详情

1.仪器的使用分析

仪器的使用分析,要从仪器要求和使用范围上去整体把握,采用的方法是迁移应用。

试题详情

2.溶液的pH计算

酸可直接计算,碱可通过pOH转换成pH。

 pH= -lg{c(H+)} ,pOH= -lg{c(OH)},pKw=-lg{ Kw}。

25℃时,pH+pOH=14

例题1:(1992年全国高考题)相同温度、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四种溶液:①CH3COONa②NaHSO4 ③NaCl ④C6H5-ONa,按pH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④ > ① > ③ > ②          B.① > ④ > ③ > ②

C.① > ② > ③ > ④          D.④ > ③ > ① > ②

方法:溶液pH的大小由两种情况决定,一是电解质本身的电离,二是水的电离,而水的电离程度的大小又决定于盐类水解程度的大小。此类试题要求准确把握酸碱的相对强弱,充分依靠水解规律判析。

捷径:四种溶液可分成三组,②NaHSO4,电离显酸性,pH<7;③NaCl为强酸强碱的正盐,不水解,溶液呈中性,pH=7;①④是强碱弱酸盐,水溶液均呈碱性,因CH3COOH的酸性较C6H5OH强,故pH值应为④>①,以此得答案A。

试题详情

1.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可通过平衡状态分析法进行比较分析。

试题详情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的变迁,和对试题的分析,我们不难从中得到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高考试题中的与社会实际、生活和现代科技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些题型在高考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而这些题型的最大特征就是针对一个现实的案例或事件等,从中分析出与化学相关的信息,并用所学知识对这些现实的现象进行解释,甚至是提出相关的建议,这些都突出了对学生筛选信息、应用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考查,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在复习中一定要重视这类知识的研究,当然在这里我们还要强调的是要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应用能力,首先要将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将基础知识网络化。再重视经常性地对生活实际中出现的问题、科技发展中的一些新信息进行了解和分析,这样就可增强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知识的应用能力。

考点一  元素化合物的性质

[例1]金属离子和硫离子在水溶液中的反应比较复杂,其产物与离子的水解、金属硫化物的溶解度、离子氧化性或还原性等因素有关。资料表明,CuS的溶解度很小,在稀酸溶液中也不溶解;Fe2S3的溶解度更小,但却溶于稀酸。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Cu2+和S2在水溶液中反应的产物是CuS

B.NH4+和S2在水溶液中发生相互促进水解,所以不存在(NH4)2S的水溶液

C.Fe3+和S2在酸性溶液中反应的产物只可能是Fe2+、S

D.在酸性溶液中,S2还原Fe3+的能力比还原Cu2+

变式1下列各组物质相互反应时,能产生可燃性气体的是

①炭块投入热的浓硝酸中  ②铁丝投入稀硫酸中  ③过氧化钠投入水中  ④电石投入食盐水中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④           D.②④

考点二  元素化合物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例2]下列有关比较中,大小顺序排列错误的是             

A.热稳定性:PH3>H2S>HBr>NH3    

B.物质的熔点:石英>食盐>冰

C.结合H+的能力:CO32>CH3COO>SO42

D.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Fe(OH)3悬浊液>Fe(OH)3胶体>FeCl3溶液   

[解析]根据元素周期律知识,同一周期从左到右,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同一主族,从上到下,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NH3中的氮原子半径小于HBr,所以N-H键能大于H-Br键能,NH3比HBr稳定,而溴的非金属性大于硫,硫大于磷,所以稳定性HBr>H2S>PH3,可知A选项错误;B选项正确,石英为原子晶体,食盐为离子晶体,冰为分子晶体,B选项正确;C选项中,酸根离子结合H+能力的强弱是看对应酸的强弱,酸性越弱对应酸根结合H+能力越强,由于硫酸是强酸,醋酸酸性强于碳酸,所以对应酸根离子结合H+能力由强到弱顺序为:CO32>CH3COO>SO42;D选项中考查了三种分散系的粒子直径大小关系,浊液>胶体>溶液。

变式2有①Na2CO3溶液、②CH3COONa溶液、③NaOH溶液各25 mL,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1 mol/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三种溶液pH的大小顺序是③>②>①

B.若将三种溶液稀释相同倍数,pH变化最大的是②

C.若分别加入25 mL 0.1mol/L盐酸后,pH最大的是①

D.若三种溶液的pH均为9,则物质的量浓度的大小顺序是③>①>②

考点三  生活中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应用

[例3]下列有关公众安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室内使用煤炉取暖时,为防止煤气中毒应确保煤充分燃烧和烟道通畅

B.氯气泄露时,应用蘸有肥皂水的湿毛巾捂住口鼻疏散到安全区域

C.家中发生天然气泄露时,应立即使用室内电话报警

D.漂白粉与浓盐酸不能混合使用,否则易产生有毒气体

[解析]煤气的主要成分为CO,为了防止煤气中毒应保证煤充分燃烧并烟道通畅;B选项中氯气泄漏时,可用蘸有肥皂水的湿毛巾捂住口鼻,原因为肥皂水呈碱性可与氯气反应而降低其毒性;C中天然气泄漏时,应立即关闭天然气开关,然后到距离泄漏处较远的地方报警,而不能用室内电话报警,因为天然气的成分为甲烷,遇火发生爆炸;D中漂白粉的成分中有次氯酸钙,能氧化盐酸成氯气,所以两者不能混合使用。

变式3下列有关生活和环境问题的一些说法,正确的是

①加碘盐中“碘”通常是碘酸钾  ②使用含磷洗涤剂后的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会使水体富营养化而被污染  ③我国目前正大力推广使用“无铅汽油”  ④含氟牙膏的洁齿固齿效果更强  ⑤白色污染通常所指的是聚乙烯等塑料垃圾

A.全部      B.除②外     C.①③⑤    D.①②⑤

考点四  无机推断和无机框图题

[例4]已知甲、乙、丙分别代表中学化学中的常见物质,请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⑴. 若甲的化学式为RCl3,其溶液在加热蒸干并灼烧时可发生反应:

   a.甲+H2O乙+丙   b.乙氧化物+H2O

①若甲为某用途广泛的金属元素的氯化物,其溶液在上述变化中生成的氧化物为红棕色粉末,则该金属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②若甲为某短周期金属元素的氯化物,则甲发生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  

③将以上两种金属单质用导线连接,插入一个盛有NaOH溶液的烧杯中构成原电池,则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_          _。

⑵. 若甲,乙、丙均是短周期中同一周期元素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常温下乙为固体单质,甲和丙均为气态化合物,且可发生反应:甲+乙丙。则:

①甲的结构式为_  _       _。

②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③写出在200mL 2mol/L的NaOH溶液中通入6.72L(标准状况)的气体甲发生完全反应的总离子方程式

                             

[解析]在无机推断中,主要是能找到题中的“题眼”,也就是一些特征反应或特征现象,或某些物质的特征颜色等。只有抓住这些特征我们才能够将各物质间的变化进行串联,进行推断出各物质的化学式以及它们间发生的反应。(1)本题的突破口为甲为三价金属氯化变式4下图是元素R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关系图(生成物中不含该元素的物质均已略去)。已知F可用作化肥,也可用来制炸药;G可用于作防腐剂或建筑工程上的抗冻剂。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

(1)单质A必定是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理由是_____________。

(2)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并指出该反应在现代化学工业上的实际意义_________。

(3)物质B的分子空间构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反应②是氧化还原反应,其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质量比为______。

(5)写出反应③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详情

无机推断是近年来高考中无机的最难题,也是近几年的必考题,在解决无机框图题的关键是找到图中的“题眼”,而一般“题眼”总是隐藏于各物质间的相互转化或某转化中产物的特征现象,或是某物质的特征状态、特征颜色、特征的性质中等。所以在复习中要总结化学中常见物质的特征反应、常见物质的特征颜色、常见物质的特征用途或制备等。

如常见物质的颜色:①有色气体单质:F2、Cl、O3;②其他有色单质:Br2(深棕红色液体)、I2(紫黑色固体)、S(淡黄色固体)、Cu(紫红色固体)、Au(金黄色固体)、P(白磷是白色蜡状固体,红磷是暗红色粉状固体)、Si(灰黑色晶体)、C(黑色粉未);③无色气体单质:N2、O2、H2;④有色气体化合物:NO2 (红棕色);⑤常见固体的颜色:黄色固体:S(淡黄色)、FeS2(淡黄色)、 Na2O2(淡黄色)、AgBr(淡黄色)、Ag3PO4(黄色)、AgI(黄色);黑色固体:FeS、FeO、Fe3O4(黑色晶体)、MnO2、C、CuS、PbS、CuO;红色固体:Fe(OH)3(红褐色)、Fe2O3(红棕色)、Cu2O、Cu;蓝色固体:五水合硫酸铜(胆矾或蓝矾);绿色固体:七水合硫酸亚铁(绿矾);紫黑色固体:KMnO4、碘单质;白色:Fe(OH)2、CaCO3、BaSO4、AgCl、BaSO3;有色离子(溶液):Cu2+、Fe2+、Fe3+、MnO4、Fe(SCN)2+;不溶于稀酸的白色沉淀:AgCl、BaSO4;不溶于稀酸的黄色沉淀:S(淡黄色)、AgBr(淡黄色)、AgI等。

试题详情

每种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各族间元素及化合物间的转化等无不是在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指导下从知识点发展到知识链,如通过依托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可以将一种元素的结构和性质与它的同族元素进行比较和辨析,同时也能将该元素在横向中与同周期的元素及其化合物进行比较和辨析,通过这样的复习方式,不仅能很好地掌握该元素的性质等,同时还能从横向和纵向联系其它元素,也就巩固了其它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同时也能将各独立的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识块转化成知识网,更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再如将元素及化合物放在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下进行复习,这样不仅能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同时还能进一步巩固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同时还可将各种元素或化合物在氧化和还原的过程中进一步形成元素间的联系及想到间的转化,也就更利于将各元素化合物进行综合和联结成网,这样更有利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如:

金 属 单 质 还 原 性 逐 渐 减 弱

K、Ca2+、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K+、Ca2+、Na+、Mg2+、Al3+、Zn2+、Fe2+……(H+、)Cu2+、Hg2+、Ag+……

金 属 离 子 氧 化 性 逐 渐增 强

非金属单质氧化性逐渐减弱

F2、Cl2、O2、Br2、I2、S

         F-、OH-、Cl-、Br-、I-、S2-

      阴离子氧化性逐渐增强

试题详情

物质的制备是中学化学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每年的高考中这是一个必考内容,它出现在Ⅰ卷的选择题中和Ⅱ卷的实验题中,同时还可能在无机推断中作为“题眼”,特别在近年这一点体现得尤为突出。物质的制备从本身看是某种物质的制备,它可考查反应原理、操作要点、实验数据分析等,而物质制备的相关知识不止于此,它还连接着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如体现了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在制备过程中除杂或干燥以及尾气的处理等无一不贯穿着元素化合物的知识。通过这些知识的复习,同样可起到将知识点连接成块、线、链、网的作用。复习物质的制备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常见物质的实验室制法,如常见气体O2、Cl2、H2、N2、CO2、NH3、HCl、SO2、CO、NO、NO2、H2S等的制备;二是一些物质的工业制备,如H2SO4、NH3、HNO3、HCl、CO2、Cl2、Al、Fe、Na2CO3等物质的制备。在复习中对实验室常见物质的制备不仅着眼于课本上所详细介绍的实验室制法,同时要对其它也用于实验室获得该物质的方法加以研究和复习,并将这多种方法进行比较,在比较中理解,在比较中辨析。如Cl2的获得,在实验室中一般是用MnO2和浓HCl在加热条件下反应而获得,那么还能用什么样的方法代替呢?如用KMnO4代替MnO2与浓HCl反应制备Cl2,两者相比各有怎样的优缺点?如果用NaCl和浓H2SO4代替浓盐酸与MnO2反应,同样可获得Cl2,能写出其反应的方程式吗?等等,这样就不仅复习了该实验,同时也将多个知识点进行串联,从而将知识网络化。在复习工业制备物质时,一定要注意制备过程中的操作要点,反应的条件等。

试题详情

在中学化学中,我们主要学习了氯气、氮气、氧气、硫、碳、硅等这些非金属以及它们的相应化合物的性质,金属钠、镁、铝、铁等这些金属元素以及它们的化合物的性质。在复习中首先要重视这些元素化合物的相关知识的复习,不管高考中的试题的种类或题型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识都是考查的出发点,即使是在考查基本概念或基本理论知识时,仍然是需要以这些知识为载体。在复习中,建议通过画物质间转化关系图的方法进行复习,这样不仅对某元素的性质复习有效,同时还能将元素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进行连接,这样就能将知识由知识块转化为知识线、知识链、知识网。如以碱金属钠及其化合物为例: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