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7769  7777  7783  7787  7793  7795  7799  7805  7807  7813  7819  7823  7825  7829  7835  7837  7843  7847  7849  7853  7855  7859  7861  7863  7864  7865  7867  7868  7869  7871  7873  7877  7879  7883  7885  7889  7895  7897  7903  7907  7909  7913  7919  7925  7927  7933  7937  7939  7945  7949  7955  7963  447348 

17.将煤转化为水煤气的主要化学反应为C(s)+H2O(g)CO(g)+H2(g);C(s)、CO(g)和H2(g)完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s)+O2(g)===CO2(g);ΔH=-393.5 kJ·mol1

H2(g)+O2(g)===H2O(g);ΔH=-242.0 kJ·mol1

CO(g)+O2(g)===CO2(g);ΔH=-283.0 kJ·mol1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数据,写出C(s)与水蒸气反应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反应热数据可知,1 mol CO(g)和1 mol H2(g)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之和比1 mol C(s)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多。甲同学据此认为“煤转化为水煤气可以使煤燃烧放出更多的热量”;乙同学根据盖斯定律做出右面循环图:

并据此认为“煤转化为水煤气再燃烧放出的热量与煤直接燃烧放出的热量相等”。

请分析:甲、乙两同学观点正确的是__________(填“甲”或“乙”);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煤转化为水煤气作为燃料和煤直接燃烧相比有很多优点,请列举其中的两个优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水煤气不仅是优良的气体燃料,也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CO和H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合成:①甲醇 ②甲醛 ③甲酸 ④乙酸。试分析当CO和H2按1∶1的体积比混合反应,合成上述________(填序号)物质时,可以满足“绿色化学”的要求,完全利用原料中的原子,实现零排放。

解析:根据盖斯定律将方程式合并即可得C(s)+H2O(g)===CO(g)+H2(g);ΔH=+131.5 kJ·mol1,由此可知煤转化成水煤气是吸热反应,而甲正是忽略了这个问题,才误认为“煤转化成水煤气可以使煤燃烧放出更多的热量”。CO和H2按1∶1反应合成物质时,可达到零排放,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则合成的物质的最简式应满足CH2O,则②、④符合。

答案:(1)C(s)+H2O(g)===CO(g)+H2(g);ΔH=+131.5 kJ·mol1

(2)乙 甲同学忽略了煤转化为水煤气要吸收热量(或ΔH1=ΔH2H3,且ΔH2>0)

(3)①减少污染 ②燃烧充分 ③方便运输(任写两个) (4)②④

试题详情

16.近20年来,对以氢气作为未来的动力燃料氢能源的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像电一样,

氢是一种需要依靠其他能源,如石油、煤、原子能等的能量来制取的“二级能源”,

而存在于自然界的可以提供现成形式能量的能源称为一级能源,如煤、石油、太阳能

和原子能。发展民用氢能源,首先必须制得廉价的氢气。

(1)下列可供开发又较经济且可持续利用的制氢气的方法是( )

A.电解水          B.锌和稀硫酸反应

C.光解海水          D.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

(2)氢气燃烧时耗氧量小,发热量大。已知,热化学方程式为:

H2(g)+O2(g)===H2O(l);ΔH=-285.8 kJ·mol1

C(g)+O2(g)===CO2(g);ΔH=-393.5 kJ·mol1

试通过计算说明等质量的氢气和碳燃烧时产生热量的比是:__________。

(3)氢能源既可能实现能源贮存,也可能实现经济、高效的输送。研究表明过渡金属型

氢化物(又称间充化物),在这类氢化物中,氢原子填充在金属的晶格间隙之间,其组成

不固定,通常是非化学计量的,如:TiH1.73、LaH0.78。已知标准状况下,1体积的钯粉

(Pd)可吸附896体积的氢气(钯粉的密度为10.64 g·cm3,相对原子量为106.4)试写出

Pd的氢化物的化学式:__________。

解析:(1)光解水法,利用特殊的催化剂、模拟生物光合作用制取氢气,都是较经济且

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氢方法。

(2)由热化学方程式可知,等质量的氢气和碳完全燃烧的热量之比为4.36∶1

(3)n(Pd)∶n(H)=1∶0.8。

答案:(1)C (2)4.36∶1 (3)PdH0.8

试题详情

0.50 mol/L)与氢氧化钠(50 mL 0.55 mol/L)完全反应后生成的水的物质的量

(50 mL×0.55 mol/L)比原先(50 mL×0.50 mol/L)多,所以放出的热量多,但中和热不变

答案:(1)减少热量损失 (2)不能 ①铁会和盐酸反应②铁导热性好,热量损失较大 

(3)为了确保盐酸完全被中和 不相等 相等 (4)NaOH(aq)+HCl(aq)===NaCl(aq)+

H2O(l);ΔH=-57.3 kJ·mol1

试题详情

15.用50 mL 0.50 mol/L的盐酸与50 mL 0.55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在如右图所示的装置中

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回答下列问题:

(1)烧杯间填满碎泡沫塑料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环形玻璃搅拌棒能否用环形铁质搅拌棒代替?________(填“能”或“不能”),其原

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时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要用0.55 mol/L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中若改用60 mL 0.50 mol/L的盐酸与50 mL 0.55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反应,

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____________(填“相等”“不相等”),若实验操作均

正确,则所求中和热________________(填“相等”“不相等”);

(4)已知在稀溶液中,强酸和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 H2O时,放出57.3 kJ的热量,

则上述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考查学生对中和热测定的实验能力、对出现问题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热化学方

程式的书写、误差分析等。由于本实验的关键是如何防止热量的损失,所以填充大量

泡沫、使用玻璃搅拌器、稍过量的氢氧化钠等;(3)中由于参加反应的盐酸(60 mL

试题详情

14.(2008·海南,8)白磷与氧可发生如下反应:P4+5O2===P4O10。已知断裂下列化学键需要吸

收的能量分别为:P-P a kJ·mol1、P-O b kJ·mol1、P===O c kJ·mol1、O===

O d kJ·mol1

根据图示的分子结构和有关数据估算该反应的ΔH,其中正确的是( )

 

A.(6a+5d-4c-12b) kJ·mol1

B.(4c+12b-6a-5d) kJ·mol1

C.(4c+12b-4a-5d) kJ·mol1

D.(4a+5d-4c-12b) kJ·mol1

解析: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键断裂新键形成,其中旧化学键断裂吸收能量,新化学键

形成释放能量,反应方程式P4+5O2===P4O10中有6 mol P-P键和5 mol O===O键断

裂,同时生成4 mol P===O键和12 mol P-O键,因此ΔH=(6a+5d-4c-12b)

kJ·mol1

答案:A

试题详情

13.(2008·重庆理综,13)化学反应N2+3H22NH3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

A.N2(g)+3H2(g)  2NH3(l);

  ΔH=2(abc) kJ·mol1

B.N2(g)+3H2(g)  2NH3(g);

  ΔH=2(ba) kJ·mol1

C. N2(g)+H2(g)   NH3(l);ΔH=(b+ca) kJ·mol1

D. N2(g)+H2(g)  NH3(g);ΔH=(a+b) kJ·mol1

解析:通过图分析起点 mol N2(g)+ mol H2(g),变化三阶段为①吸收能量a kJ;②放出能量b kJ;③放出能量c kJ到1 mol NH3(l)。故可得热化学方程式:

N2(g)+H2(g)NH3(l) ΔH=(abc) kJ·mol1,扩大计量数后得到A。

答案:A

试题详情

12.卫星发射时,用铝粉与高氯酸铵(NH4ClO4)的混合物为固体燃料,点燃时,铝粉氧化放热引发高氯酸铵分解,其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2NH4ClO4===N2↑+4H2O+Cl2↑+2O2↑,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下列有关此反应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上述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B.上述反应瞬间产生的大量高温气体推动卫星发射升空

C.反应从能量变化上说,主要是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动能

D.在反应中高氯酸铵只起氧化剂作用

解析:2NH4ClO4===N2↑+4H2O+Cl2↑+2O2↑是分解反应,同时产生的大量高温气体推动卫星发射。从能量变化的角度分析,主要是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动能。至于高氯酸铵在反应中的作用,由于Cl元素的化合价由 ―→,N元素的化合价从 ―→,O元素的化合价从 ―→,故NH4ClO4在反应中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答案:D

试题详情

11.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Fe2O3(s)+3CO(g)===2Fe(s)+3CO2(g);ΔH=-24.8 kJ/mol

Fe2O3(s)+CO(g)===Fe3O4(s)+CO2(g);ΔH=-15.73 kJ/mol

Fe3O4(s)+CO(g)===3FeO(s)+CO2(g);ΔH=+640.4 kJ/mol

则14 g CO气体还原足量FeO固体得到Fe固体和CO2气体时对应的ΔH约为( )

A.-218 kJ/mol  B.-109 kJ/mol  C.+218 kJ/mol  D.+109 kJ/mol

解析:该问题可以转化为CO(g)+FeO(s)===Fe(s)+CO2(g);ΔH=?所以应用盖斯定律,若把已知给出的3个热化学方程式按照顺序编号为①、②、③,那么[(①-②)×-③]×即可。

答案:B

试题详情

10. 下列反应中,其反应放热的是( )

①NaOH溶液中加入盐酸 ②由乙醇制C2H4 ③铝热反应 ④由氯酸钾制O2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解析:一般来说,化合反应、中和反应、铝热反应为放热反应,分解反应为吸热反应。B、D选项中的物质的制取反应都属于分解反应,都要吸收热量,故只能选C。

答案:C

试题详情

9.如图所示,把盛有几小块镁片的试管放入盛有25℃的饱和石灰水的烧杯中,再用滴管向试管中滴入2 mL的稀盐酸。下列对烧杯中的实验现象的描述及原因说明中正确的是( )

A.烧杯中出现白色浑浊,原因是试管中的反应放出热量使烧杯中饱和石灰水温度升高,溶  

  质析出

B.烧杯中出现白色浑浊,原因是试管中的反应吸收热量使烧杯中饱和石灰水温度降低,溶 

  质析出

C.烧杯中没有任何现象,原因是试管中的反应与烧杯中饱和石灰水没有关系

D.烧杯中没有任何现象,原因是试管中的反应既不放出热量,也不吸收热量

解析:金属镁与酸反应放出热量,而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答案:A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