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8411  8419  8425  8429  8435  8437  8441  8447  8449  8455  8461  8465  8467  8471  8477  8479  8485  8489  8491  8495  8497  8501  8503  8505  8506  8507  8509  8510  8511  8513  8515  8519  8521  8525  8527  8531  8537  8539  8545  8549  8551  8555  8561  8567  8569  8575  8579  8581  8587  8591  8597  8605  447348 

8.某同学用下列实验装置探究硝酸的性质,根据图示判断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试管内壁上“黄霜”的成分是硫

B.该实验探究既说明浓硝酸具有氧化性,又说明浓硝酸具有挥发性

C.烧杯内的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除去尾气,防止尾气污染环境

D.试管中的浓硝酸可以用浓盐酸代替

解析:试管中的浓硝酸挥发,遇到H2S气体,与之反应生成单质S;烧杯中的NaOH与逸出的酸性气体反应,防止这些酸性气体污染环境;浓盐酸无强氧化性,不能代替浓硝酸完成该实验.

答案:D

试题详情

7.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将液体逐滴加入到固体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A中为醋酸,B中为贝壳粉末,C中盛C6H5ONa溶液,则C中溶液变浑浊

B.若A中为食盐水,B中为电石,C中盛KMnO4溶液,则C中溶液紫色褪去

C.若A中为浓氨水,B中为生石灰,则C中无现象

D.实验中仪器A可起到便于操作、防止气体从漏斗内逸出的作用

解析:浓氨水滴加到生石灰上,由于生石灰与水反应而消耗水且同时放出大量热,减小了NH3的溶解度,故有大量NH3逸出,且NH3易溶于水,C中易发生倒吸.

答案:C

试题详情

6.(2010·邯郸模拟)用试纸检验气体性质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如图所示的

实验中(可加热),下列试纸的选用、现象、对应结论都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试剂B
湿润的试纸A
现象
结论
A
碘水
淀粉试纸
变蓝
碘具有氧化性
B
浓氨水,生石灰
蓝色石蕊试纸
变红
氨气为碱性气体
C
Na2SO3,硫酸
品红试纸
褪色
SO2具有漂白性
D
Cu,浓硝酸
KI淀粉试纸
变蓝
NO2为酸性气体

解析:选项A,碘水中的I2与淀粉作用出现蓝色,与I2的氧化性无关.选项B,NH3遇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证明NH3是一种碱性气体.选项C,Na2SO3与H2SO4反应产生SO2,SO2使品红试纸褪色,证明SO2具有漂白性.选项D,Cu与浓HNO3反应产生NO2,NO2氧化I生成的I2与淀粉作用变蓝,证明NO2具有氧化性而不是酸性.

答案:C

试题详情

5.在实验室进行物质制备,下列从原料及有关试剂分别制取相应的最终产物的设计中,理论上正确、操作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是( )

A.CCOCuO△CO2Na2CO3

B.CuCu(NO3)2溶液Cu(OH)2

C.FeFe2O3Fe2(SO4)3溶液

D.CaOCa(OH)2溶液NaOH溶液

解析:方案A中碳在空气中燃烧主要生成CO2;方案B中使用到价格昂贵的AgNO3,经济上不合算;方案C中Fe在O2中燃烧生成Fe3O4而不是Fe2O3.方案D原理上正确,操作上可行,且CaO廉价易得.

答案:D

试题详情

4.某同学用规格为100 mL的集气瓶收集了一瓶干燥的氨气,然后按照右图连接好装置,向集气瓶中注入1 mL水.一段时间后,U形管水柱变化( )

A.左高右低

B.左低右高

C.U形管中水的高度左右相同

D.U形管中没有水

解析:1体积水可以溶解约700体积的氨气,因此集气瓶中的氨气可以完全溶解在1 mL水中,导致U形管左侧压强减小至零,故U形管中的水完全被吸入集气瓶中.

答案:D

试题详情

3.下列化学实验事实及其解释都正确的是( )

A.向KMnO4溶液中滴加盐酸,KMnO4溶液的氧化能力增强.说明盐酸具有氧化性

B.向澄清的AlCl3稀溶液中加入NaOH浓溶液,振荡,溶液仍为澄清.说明该两种溶液混合是物理变化

C.向FeCl3溶液中加入过量Cu粉,振荡、静置,溶液由黄色变为绿色.说明Fe3+具有氧化性

D.向CaCl2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产生白色沉淀.说明CaCO3难溶于水

解析:向KMnO4溶液中滴加盐酸后其氧化能力增强的原因是溶液呈酸性;AlCl3与足量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NaAlO2,属于化学变化;向FeCl3溶液中加入过量Cu粉生成绿色的FeCl2和CuCl2的混合溶液;向CaCl2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不能产生CaCO3沉淀.

答案:C

试题详情

2.(2010·广东高考有改动)对实验Ⅰ-Ⅳ的实验现象预测正确的是( )

A.实验Ⅰ:液体分层,下层呈无色

B.实验Ⅱ:烧杯中先出现白色沉淀,后溶解

C.实验Ⅲ:试管中溶液颜色变为浅绿色

D.实验Ⅳ:放置一段时间后,饱和CuSO4溶液中出现蓝色晶体

解析: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意在考查考生对化学实验的操作和分析能力.实验Ⅰ中振荡静置,由于碘在CCl4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又CCl4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且二者互不相溶,故上层为水,几乎无色,下层为碘的四氯化碳溶液,显紫红色,A项错误;实验Ⅱ中NH4Cl和Ca(OH)2共热时生成NH3,NH3通入AlCl3溶液中产生Al(OH)3白色沉淀,但沉淀不溶于氨水,B项错误;实验Ⅲ中Fe3+遇到SCN显红色,C项错误;实验Ⅳ中右边试管中CaO能够吸收左边试管中的水蒸气并与水反应,因此左边试管中饱和硫酸铜溶液中有蓝色晶体析出,D项正确.

答案:D

试题详情

1.(2010·江苏高考)下列有关实验原理或操作正确的是( )

A.选择合适的试剂,用图1所示装置可分别制取少量CO2、NO和O2

B.制备乙酸乙酯时,向乙醇中缓慢加入浓硫酸和冰醋酸

C.洗涤沉淀时(见图2),向漏斗中加适量水,搅拌并滤干

D.用广泛pH试纸测得0.10 mol·L-1 NH4Cl溶液的pH=5.2

解析:A项,NO可与O2反应生成NO2,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故不正确;B项,正确;C项,洗涤沉淀时不能用玻璃棒搅拌,否则滤纸会被搅破,故不正确;D项,广泛pH试纸只能测到溶液pH的整数位,故不正确.

答案:B

试题详情

5.(2010·全国卷Ⅰ)请设计CO2在高温下与木炭反应生成CO的实验.

(1)在下面方框中,A表示由长颈漏斗和锥形瓶组成的气体发生器,请在A后完成该反应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夹持装置、连接胶管及尾气处理部分不必画出,需要加热的仪器下方用△标出),按气流方向在每件仪器下方标出字母B、C……;其他可选用的仪器(数量不限)简易表示如下:

(2)根据方框中的装置图,填写下表:

仪器标号
仪器中所加物质
作用
A
石灰石、稀盐酸
石灰石与盐酸作
用产生CO2
 
 
 

(3)有人对气体发生器作如下改进:在锥形瓶中放入一小试管,将长颈漏斗下端插入小试管中.改进后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验证CO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实验,意在考查考生实验设计和评价能力.(1)依据本题实验目的,需要设计实验CO2与木炭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CO,题目已给出了CO2的制备装置,需要依次设计的是:CO2的除杂装置,CO2的干燥装置,CO2与木炭在高温条件下的反应装置,CO除杂装置.(2)CO2的除杂装置中可用NaHCO3溶液,CO2的干燥装置中可用浓硫酸,CO2与木炭在高温条件下的反应装置中要有木炭,CO除杂装置要吸收CO2,要用碱液.(3)题给装置不易控制气体生成的快慢且长颈漏斗容易漏气,用长颈漏斗和小试管就避免了这一问题.(4)要检验CO的存在,可将其点燃,再检验其产物中是否有CO2生成.

答案:(1)

(2)

仪器标号
仪器中所加物质
作用
B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除去CO2中的
HCl气体
C
浓硫酸
除去CO2中的水蒸气
D
干燥木炭粉
与CO2反应产生CO
E
澄清石灰水
吸收未反应的CO2

(3)可以通过控制加酸的量,来控制气体产生的快慢;同时小试管中充满盐酸,可以起到液封作用,防止反应激烈时气体经漏斗冲出

(4)点燃气体,火焰呈蓝色,再用一个内壁附着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烧杯内壁的石灰水变浑浊

[发展等级评价]

(限时45分钟,满分100分)

试题详情

4.(2010·湘潭模拟)大胆、科学的假设与猜想是科学探究的先导和价值所在.在下列假设(猜想)引导下的探究肯定没有意义的是( )

A.探究SO2与Na2O2反应可能有Na2SO4生成

B.探究Na与水的反应可能有O2生成

C.探究浓硫酸与铜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产生的黑色物质中可能有CuS

D.探究向滴有酚酞试液的NaOH溶液中通入Cl2,酚酞红色褪去的现象是溶液的酸碱性改变所致,还是HClO的漂白性所致

解析:因为H2O中O若变成O2,则氧元素价态升高,水是还原剂,但单质钠只能作还原剂.

答案:B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