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87286  87294  87300  87304  87310  87312  87316  87322  87324  87330  87336  87340  87342  87346  87352  87354  87360  87364  87366  87370  87372  87376  87378  87380  87381  87382  87384  87385  87386  87388  87390  87394  87396  87400  87402  87406  87412  87414  87420  87424  87426  87430  87436  87442  87444  87450  87454  87456  87462  87466  87472  87480  447348 

5.在矩形ABCD中,E为CD的中点,连接AE并延长交BC

的延长线于点F,则图中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共有(   ) 

   (A)1对    (B)2对     (C)3对    (D)4对

试题详情

4.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用配方法解该方程,配方后的方程是(   )

     

试题详情

3.函数中,是反比例函数的是(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试题详情

2.当时,关于的方程的根的情况为(   )

   (A)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B)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C)无实数根  (D)不确定

试题详情

1.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   (    )

         

试题详情

例3 (1)已知在四边形ABCD中, ∠B=∠D=90°,M为AC上任一点,且MP⊥BC,MQ⊥AD,求证:是一个定值。  分析:从动点的临界位置(特殊点)探求定值。  M运动到A(或C)时,值为1。  M到中点时=1,猜到后证明。  略证:=1。  例4、已知过定⊙O的直径AB的两端及上任一点E作⊙O的三条切线AD,BC和CD。它们分别交于D,C点,求证AD·BC是定值。  分析:从动点的特殊位置,图形的特殊形状等探求定值。  E到临界位置A(B)不存在,找特殊中点则出现两个正方形,边长为R,猜想AD·BC=R2,  简证:连接OD、OE、OC,应证明OD⊥OC,OE⊥CD,∴ RtΔODE∽RtΔCOE   ∴ AD·BC=DE·CE=OE2=R2。  例5、如图,半径为a的半圆内有两正方形ABCD,BEFG,点D、F在半圆周上,点C,G在半圆内。  (1)试证明截得的这两个正方形的面积和为定值;  (2)判别DO与OF的位置关系。  分析:从图形的特殊位置探索定值。  ①不变的是半径a,可变的是两个正方形的边长,当两正方形边长相等时是特殊位置,S1+S2=a2+a2=a2.  ②由特殊位置可以得到OD⊥OF.  证明RtΔAOD≌RtΔEFO (HL)  证明:(1)设正方形ABCD和BEFG的边长分别为x, y,  OA=, OE=, 又OA+OE=AB+BE=x+y,  ∴ +=x+y  -x=-+y  a2-x2-2x+x2=a2-y2-2y+y2  x=y x2(a2-x2)=y2(a2-y2)  a2x2-x4-a2y2+y4=0  (x2-y2)(a2-x2-y2)=0  ∴ x2=y2或x2+y2=a2,  ∵ x2=y2时,有SABCD+SBEFG =a2+a2=a2.  x2+y2=a2时,也有  ∴ SABCD+SBEFG=a2.  ∴ 截得的这两个正方形的面积和为定值  (2) ∵ x2+y2=a2,∴ y2=a2-x2=OA2=EF2,  ∴ OA=EF,又OD=OF,∴ RT△AOD≌RT△EFO,  ∴ ∠AOD+∠EOF=90°,∴ OD⊥OF。  一般情况下,解决定值问题的关键在于探求定值,一旦定值被探求出来,问题就转化为我们熟悉的几何证明题,但定值有时又只能分类讨论。  例6.若三角形的一边与其对角为定值,由另两角的顶点作对边的垂线,则两垂足之间的距离为定值,试证明之。  (1)设∠A=α,BC=a, 0°<α<90°,    BE⊥AC,CD⊥AB,D、E为垂足,连DE,  ∴ D,B,C,E以BC为直径的圆上,∴ ∠1=∠ACB,  又∠A=∠A,∴ ΔADE∽ΔACB,∴ =cosα,  ∴ DE=a·cosα.  (2)α=90°时,DE=0,  (3)90°<α<180°时,=cos(180°-α),

 ∴ DE=a·cos(180°-α).  ∴ 若三角形的一边与其对角为定值,由另两角的顶点到对边的垂线,则两垂足之间的距离为定值。

试题详情

例1 已知抛物线y=x2+kx+1与x轴相交于两个不同的点A、B,顶点为C,且∠ACB=90°,试求如何平移此抛物线使其∠ACB=60°。

  分析 很多同学对这道题感到比较生疏,一是有的已知条件,如∠ACB=90°意味着什么?怎样入手解?二是平移后使∠ACB=60°,又意味着什么?

  不妨换个角度考虑问题,画图观察一下。草图如图所示,可看到由于抛物线的对称性,∠ACB=90°就意味着△ACB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就是说,斜边AB上的高CD等于斜边AB的一半,而AB的长等于这两点横坐标差的绝对值,CD的长则是顶点C纵坐标的绝对值。于是可以列出方程,求得k的值:设A、B两点横坐标分别为x1、x2,则它们是方程x2+kx+1=0的两个相异的实数根,那么有    于是AB=|x2-x1|=  又设顶点C的坐标为(x0,y0),应用顶点坐标公式,有y0=,CD=|y0|。  那么条件CD=AB就是如下方程:  |x1-x2|=|y0|,即   (∵k2-4>0)。   (k2-4)2-4(k2-4)=0,  (k2-4)(k2-8)=0。 

∵k2-4>0,∴k2-8=0。∴k=±2。 

于是抛物线解析式为y=x2±2x+1。 

这样通过观察图形和计算,不但弄清了∠ACB=90°意味着什么和如何利用这个条件求出k值,同时也提示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去分析平移抛物线,使其∠ACB=60°。画图分析可看到,抛物线向下平移,∠ACB逐渐变小,当∠ACB=60°时,由抛物线的对称性可知△ACB为等边三角形。因为等边三角形的高等于边长的倍,所以CD=AB,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等量关系,利用这个关系列方程,可求出平移后抛物线解析式中的常数项。

设把抛物线y=x2±2x+1向下平称|l|个单位后,使∠ACB=60°,则平移后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y=x2±2x+1+l。  设A、B两点的横坐标分别为,C点纵坐标为

则按题意有||  ①  又=±2=1+l

因此 =。 

==l-1。 

代入①,得=|1-l|。 

平方,整理得(1-l)(l+2)=0。 

因平移后抛物线仍保持同x轴有两个交点,

所以|x1-x2|=≠0,即1-l≠0。 

可得l+2=0,即l=-2。 

于是可知,把已知抛物线向下平移2个单位,就能使∠ACB=60°。解略。  例2 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两点A(-2,0),B(4,0),点P在直线y=x+上,且ΔABP为直角三角形,求:(1)点P的坐标;(2)经P,A,B三点且对称轴平行于y轴的抛物线是否存在?若存在,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    分析:本例给出了直角三角形的一条边,求这条边所对的顶点坐标,这条边即可是直角边又可是斜边,A,B,P均可为直角顶点,∠A,∠B为直角时,对称轴平行于y轴的抛物线不存在。  解:(1)分三种情况:  ① 若点A为直角顶点,过A作AP1⊥x轴交直线y=x+于点P1

设P1(-2,y), 则y=(-2)+=, ∴ P1(-2,).  ② 若点B为直角顶点,过B作P2B⊥x轴交直线y=x+于点P2

设P2(4,y),则y=, ∴ P2(4,).  ③ 若点P(x,y)为直角顶点,过P作PQ⊥x轴于Q(x,0),

又AB中点C(1,0),连结PC=AB=3。  得: ∴ ,经检验均是原方程的根。  ∴ P3(-), P4(1,3).  综上P点坐标为(-2,),(4,),(-),(1,3).  (2)设过A、B、P三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a(x+2)(x-4),将P3,P4代入,  ∴  得a=-或a=-,  ∴ y=-++ 或 y=-,  过A,B,P1或过A,B,P2三点,对称轴平行于y轴的抛物线不存在,要数形结合,善于联想,把握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轴一定平行于y轴的特征模型。  

试题详情

2. 答由于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交点A、B,可知方程有两个不等实根,即判别式大于零,由已知A在x轴正半轴,B在x轴负半轴,可进一步确定上面方程有一个正根,一个负根,从而将函数图形问题转化为方程根的判定去解决。

   略解:(1)由题意:

      即,m可取任意实数。

   、B两点在y轴两侧,即方程有一正根,一负根。

   即   解得

   (2)由题意,得A(a,0),B(-b,0)

  

   解得,经检验不合题意舍去。

  

   (3)由抛物线,令x=0,得y=3,

   由m=0,求出a=3,b=1。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若存在点P,使时,关于AC为轴对称图形,P点坐标(3,3),将x=3代入中,得y=0,说明P(3,3)不在抛物线上,即不存在抛物线上的点P,使

试题详情

1. 答:这个题也是方程思想的应用,关键在于理解AD=2AE在条件中的作用。因为有倍半关系,所以AE:AD=1:2,这是方程思想应用最明显的知识特征。再利用勾股定理和成比例线段的知识,就可以转化为方程求解了。

   略解:连结CO、DE、BD,设DB交OC于F点。

  

试题详情

2. 解答题的第5小题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B. 对问题的解答: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