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8749  8757  8763  8767  8773  8775  8779  8785  8787  8793  8799  8803  8805  8809  8815  8817  8823  8827  8829  8833  8835  8839  8841  8843  8844  8845  8847  8848  8849  8851  8853  8857  8859  8863  8865  8869  8875  8877  8883  8887  8889  8893  8899  8905  8907  8913  8917  8919  8925  8929  8935  8943  447348 

13.(2010上海卷)下列实验过程中,始终无明显现象的是

A.NO2通入FeSO4溶液中   B.CO2通入CaCl2溶液中

C.NH3通入AlCl3溶液中   D.SO2通入已酸化的Ba(NO3)2溶液中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了常见元素化合物知识。NO2通入后和水反应生成具有强氧化性的硝酸,其将亚铁盐氧化为铁盐,溶液颜色由浅绿色变为黄色,排除A;CO2和CaCl2不反应,无明显现象,符合,选B;NH3通入后转化为氨水,其和AlCl3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排除C;SO2通入酸化的硝酸钡中,其被氧化为硫酸,生成硫酸钡沉淀,排除D。

易错警示:解答此题的易错点是:不能正确理解CO2和CaCl2能否反应,由于盐酸是强酸,碳酸是弱酸,故将CO2通入CaCl2溶液中时,两者不能发生反应生成溶于盐酸的碳酸钙沉淀。

试题详情

13.(2010山东卷)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SiO2 是酸性氧化物,能与NaOH溶液反应

B.Na2O、Na2O2组成元素相同,与 CO2反应产物也相同

C.CO、NO、 NO2都是大气污染气体,在空气中都能稳定存在

D.新制氯水显酸性,向其中滴加少量紫色石蕊试液,充分振荡后溶液呈红色

解析:酸性氧化物能够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故A正确,因为, 反应生成, 反应除生成外,还生成,故B错;在空气中会发生反应,故C错;因为新制氯水中含有,故滴入少量的紫色石蕊的现象是先变红,后褪色,故D错。

答案:A

试题详情

7.(2010全国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Li在氧气中燃烧主要生成

B.将SO2通入溶液可生成沉淀

C.将CO2通入次氯酸钙溶液可生成次氯酸

D.将NH3通入热的CuSO4溶液中能使Cu2+还原成Cu

[解析]A错误,因为Li在空气中燃烧只能生成Li2­­O,直接取材于第一册课本第二章第三节; B错误,酸性:HCl>H2SO3>H2CO3所以通入后无BaSO3沉淀,因为BaSO3+2HCl=BaCl2+H2O+SO2↑;D错误,溶液中该反应难以发生,先是:2NH3+2H2O+CuSO4=Cu(OH)2↓+(NH4)2SO4,接着Cu(OH)2CuO+H20,溶液中NH3不能还原CuO为Cu,要还原必须是干燥的固态!C正确,强酸制弱酸,酸性:H2CO3>HClO,反应为:CO2+H20+Ca(ClO)2=CaCO3↓+2HClO,直接取材于课本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

[答案]C

[命题意图]考查无机元素及其化合物,如碱金属,氯及其化合物,碳及其化合物,硫及其化合物,氮及其化合物等A、B、C选项直接取材于高一课本,D取材于高二第一章氮族。

[点评]再次印证了以本为本的复习策略,本题四个选项就直接取材于课本,属于简单题,不重视基础,就有可能出错!

(2010福建卷)9。下列各组物质中,满足下图物质一步转化关系的选项是

 
X
Y
Z
A
Na
NaOH
NaHCO3
B
Cu
CuSO4
Cu(OH)2
C
C
CO
CO2
D
Si
SiO2
H2SiO3

解析:本题考察考生对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掌握情况,可用代入法,即把各选项中的X,Y,Z带入又吐的圆圈中进行判断,C中CO2在一定条件下与单质钠反应可以生成金刚石和碳酸钠。

试题详情

2. (2010全国卷1)12.一定条件下磷与干燥氯气反应,若0.25g磷消耗掉314mL氯气(标准状况),则产物中PCl3与PCl5的物质的量之比接近于

A.1:2       B.2:3      C.3:1      D.5:3

[解析]设n(PCl3)=X mol, n(PCl5)=Y mol,由P元素守恒有:X+Y=0.25/31≈0.008……①;由Cl元素守恒有3X+5Y=(0.314×2)/22.4≈0.028……②,联立之可解得:X=0.006,Y=0.002故选C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的基本化学计算能力,涉及一些方法技巧的问题,还涉及到过量问题等根据化学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

[点评]本题是个原题,用百度一搜就知道!做过多遍,用的方法很多,上面是最常见的据元素守恒来解方程法,还有十字交叉法,平均值法、得失电子守恒等多种方法,此题不好!

试题详情

1.(2010全国卷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Li在氧气中燃烧主要生成

B.将SO2通入溶液可生成沉淀

C.将CO2通入次氯酸钙溶液可生成次氯酸

D.将NH3通入热的CuSO4溶液中能使Cu2+还原成Cu

[解析]A错误,因为Li在空气中燃烧只能生成Li2­­O,直接取材于第一册课本第二章第三节; B错误,酸性:HCl>H2SO3>H2CO3所以通入后无BaSO3沉淀,因为BaSO3+2HCl=BaCl2+H2O+SO2↑;D错误,溶液中该反应难以发生,先是:2NH3+2H2O+CuSO4=Cu(OH)2↓+(NH4)2SO4,接着Cu(OH)2CuO+H20,溶液中NH3不能还原CuO为Cu,要还原必须是干燥的固态!C正确,强酸制弱酸,酸性:H2CO3>HClO,反应为:CO2+H20+Ca(ClO)2=CaCO3↓+2HClO,直接取材于课本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

[答案]C

[命题意图]考查无机元素及其化合物,如碱金属,氯及其化合物,碳及其化合物,硫及其化合物,氮及其化合物等A、B、C选项直接取材于高一课本,D取材于高二第一章氮族。

[点评]再次印证了以本为本的复习策略,本题四个选项就直接取材于课本,属于简单题,不重视基础,就有可能出错!

试题详情

12.(2011山东高考29,14分)科研、生产中常涉及钠、硫及其化合物。

(1)实验室可用无水乙醇处理少量残留的金属钠,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要清洗附着在试管壁上的硫,可用的试剂是    

(2)下图为钠硫高能电池的结构示意图,该电池的工作温度为320℃左右,电池反应为2Na+S=Na2,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M(由Na2O和Al2O3制得)的两个作用是    。与铅蓄电池相比,当消耗相同质量的负极活性物质时,钠硫电池的理论放电量是铅蓄电池的  倍。

(3)Na2S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固体CuSO4,溶液PH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Na2S溶液长期放置有硫析出,原因为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解析:(1)乙醇中还有羟基可以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化学方程式为2CH3CH2OH+2Na→2CH3CH2ONa+H2↑;单质硫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液CS2,在加热时可与热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因此要清洗附着在试管壁上的硫,可选用CS2或热的氢氧化钠溶液;

(2)由电池反应可与看出金属钠失去电子作为负极,单质硫得电子被还原成,所以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XS+2e;由于原电池内部要靠离子得定向运动而导电,同时钠和硫极易化合,所以也必需把二者隔离开,因此其作用是离子导电(导电或电解质)和隔离钠与硫;在铅蓄电池中铅作负极,反应式为Pb(s)+SO42(aq)-2e=PbSO4(s),因此当消耗1mol即207g铅时转移2mol电子,而207g钠可与失去的电子数为,所以钠硫电池的理论放电量是铅蓄电池的9/2=4.5倍。

(3)Na2S属于强碱弱酸盐S2水解显碱性,所以c(H+)最小。但由于水解程度很小,大部分S2还在溶液中。因为氢硫酸属于二元弱酸,所以S2水解时分两步进行且以第一步水解为主,方程式为S2+H2O=HS+OH、HS+H2O=H2S+OH,因此Na2S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Na+)>c(S2)>c(OH)>c(HS)>c(H+);由于S2极易与Cu2+结合形成CuS沉淀而抑制S2水解,因此溶液但碱性会降低,酸性会增强,方程式为S2+Cu2+=CuS↓。S2处于最低化合价-2价,极易失去电子而被氧化,空气中含有氧气可氧化S2而生成单质硫,方程式为2S2+O2+2H2O=2S↓+4OH

答案:(1)2CH3CH2OH+2Na→2CH3CH2ONa+H2↑;CS2或热的氢氧化钠溶液;

(2)XS+2e;离子导电(导电或电解质)和隔离钠与硫;4.5;

(3)(Na+)>c(S2)>c(OH)>c(HS)>c(H+);减小;2S2+O2+2H2O=2S↓+4OH

2010年高考

试题详情

11.(2011山东高考28,14分)研究NO2SO2 CO等大气污染气体的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1)NO2可用水吸收,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利用反应6NO2+ 8NH37N5+12 H2O也可处理NO2。当转移1.2mol电子时,消耗的NO2在标准状况下是     L。

(2)已知:2SO2(g)+O2(g)2SO3(g)        ΔH=-196.6 kJ·mol-1

2NO(g)+O2(g)2NO2(g)         ΔH=-113.0 kJ·mol-1

     则反应NO2(g)+SO2(g)SO3(g)+NO(g)的ΔH=  kJ·mol-1

   一定条件下,将NO2与SO2以体积比1:2置于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下列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

状态的是    

a.体系压强保持不变

b.混合气体颜色保持不变

c.SO3和NO的体积比保持不变

d.每消耗1 mol SO3的同时生成1 molNO2

测得上述反应平衡时NO2与SO2体积比为1:6,则平衡常数K=     

(3)CO可用于合成甲醇,反应方程式为CO(g)+2H2(g)CH3OH(g)。CO在不同温度下的平衡转化率与压强的关系如下图所示。该反应ΔH    0(填“>”或“ <”)。实际生产条件控制在250℃、1.3×104kPa左右,选择此压强的理由是    

解析:(1)NO2溶于水生成NO和硝酸,反应的方程式是3NO2+H2O=NO+2HNO3;在反应6NO

+ 8NH37N5+12 H2O中NO2作氧化剂,化合价由反应前的+4价降低到反应后0价,因此当反应中转移1.2mol电子时,消耗NO2的物质的量为,所以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

(2)本题考察盖斯定律的应用、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以及平衡常数的计算。① 2SO2(g)+O2(g)2SO3(g)   ΔH1=-196.6 kJ·mol-1  ② 2NO(g)+O2(g)2NO2(g)   ΔH2=-113.0 kJ·mol-1  。②-①即得出2NO2(g)+2SO2(g)2SO3(g)+2NO(g)  ΔH=ΔH2-ΔH1=-113.0 kJ·mol-1 +196.6 kJ·mol-1=+83.6 kJ·mol-1。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41.8;反应NO2(g)+SO2(g)SO3(g)+NO(g)的特点体积不变的、吸热的可逆反应,因此a不能说明。颜色的深浅与气体的浓度大小有关,而在反应体系中只有二氧化氮是红棕色气体,所以混合气体颜色保持不变时即说明NO2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因此b可以说明;SO3和NO是生成物,因此在任何情况下二者的体积比总是满足1:1,c不能说明;SO3和NO2一个作为生成物,一个作为反应物,因此在任何情况下每消耗1 mol SO3的同时必然会生成1 molNO2,因此d也不能说明;设NO2的物质的量为1mol,则SO2的物质的量为2mol,参加反应的NO2的物质的量为xmol。

   

(3)由图像可知在相同的压强下,温度越高CO平衡转化率越低,这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因此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实际生产条件的选择既要考虑反应的特点、反应的速率和转化率,还要考虑生产设备和生产成本。由图像可知在1.3×104kPa左右时,CO的转化率已经很高,如果继续增加压强CO的转化率增加不大,但对生产设备和生产成本的要求却增加,所以选择该生产条件。

答案:(1)3NO2+H2O=NO+2HNO3;6.72

(2)-41.8;b;8/3;

(3)<  在1.3×104kPa下,CO的转化率已经很高,如果增加压强CO的转化率提高不大,而生产成本增加,得不偿失。

试题详情

10.(2011福建高考23,15分)

I、磷、硫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应用广泛。

(1)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____________。

(2)磷酸钙与焦炭、石英砂混合,在电炉中加热到1500℃生成白磷,反应为:

2Ca3(PO4)2+6SiO2===6CaSiO3+P4O10   10C+P4O10===P4+10CO

每生成1 mol P4时,就有________mol电子发生转移。

(3)硫代硫酸钠(Na2S2O3)是常用的还原剂。在维生素C(化学式C6H8O6)的水溶液中加入过量I2溶液,使维生素C完全氧化,剩余的I2用Na2S2O3溶液滴定,可测定溶液中维生素C的含量。发生的反应为:

C6H8O6+I2===C6H6O6+2H++2I    2S2O32+I2===S4O62+2I

在一定体积的某维生素C溶液中加入a mol·L1 I2溶液V1 mL,充分反应后,用Na2S2O3溶液滴定剩余的I2,消耗b mol·L1 Na2S2O3溶液V2 mL。该溶液中维生素C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__mol。

(4)在酸性溶液中,碘酸钾(KIO3)和亚硫酸钠可发生如下反应:2IO3+5SO32+2H+===I2+5SO42+H2O

生成的碘可以用淀粉溶液检验,根据反应溶液出现蓝色所需的时间来衡量该反应的速率。某同学设计实验如下表所示:

 
0.01mol·L1KIO3酸性溶液(含淀粉)的体积/mL
0.01mol·L1Na2SO3溶液的体积/mL
H2O的体积/mL
实验温度
/℃
溶液出现蓝色时所需时间/s
实验1
5
V1
35
25
 
实验2
5
5
40
25
 
实验3
5
5
V2
0
 

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表中V2=___________mL

II、稀土元素是宝贵的战略资源,我国的蕴藏量居世界首位。

(5)铈(Ce)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稀土元素。在加热条件下CeCl3易发生水解,无水CeCl3可用加热CeCl3·6H2O和NH4Cl固体混合物的方法来制备。其中NH4Cl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6)在某强酸性混合稀土溶液中加入H2O2,调节pH≈3,Ce3+通过下列反应形成Ce(OH)4沉淀得以分离。完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Ce3++□H2O2+□H2O === □Ce(OH)4↓+□_______

解析:(1)P属于第15号元素,其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2)每生成1 mol P4时,P由+5价变成0价,电子转移为5×4=20或C化合价由0价变成为+2价,电子转移为2×10=20;

(3)n(Na2S2O3)=bV1/1000 mol;与其反应的I2为bV1/2000 mol,与维生素C反应的I2mol,即维生素C的物质的量是mol(或其它合理答案);

(4)由实验2可以看出混合液的总体积为50mL,V1为10mL,V2为40mL,实验1和实验2可知实验目的是探究该反应速率与亚硫酸钠溶液浓度的关系;实验2和实验3可知实验目的是探究该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

(5)题目中给出:“加热条件下CeCl3易发生水解”,可知NH4Cl的作用是肯定是抑制水解的,CeCl3水解会生成HCl,可以完整答出:NH4Cl的作用是分解出HCl气体,抑制CeCl3水解。

(6)根据题意:“强酸性”或观察方程式可知缺项是H+,利用电子得失守恒或观察法就可以配平方程式。2Ce3++H2O2+6H2O=== 2Ce(OH)4↓+6H+

此题考查原子结构示意图,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与电子转移计算,滴定中的简单计算,水解知识,实验探究变量的控制等,上述皆高中化学中的主干知识。题设中的情景都是陌生的,其中还涉及到稀土知识,其中第(4)小问是该题亮点,设问巧妙,有点类似于2010全国新课标一题,但题目设计更清晰,不拖泥带水。第6小问的缺项配平有点超过要求,但题中给出提示,降低了难度。

这题拼凑痕迹比较明显,每小问前后联系不强,或者说没有联系。

答案:(1)

    (2)20;

    (3)

    (4)探究该反应的速率与温度、亚硫酸钠溶液浓度的关系(或其他合理答案);

    (5)分解出HCl气体,抑制CeCl3的水解(或其他合理答案);

    (6)2Ce3++H2O2+6H2O=== 2Ce(OH)4↓+6H+

试题详情

9.(2011浙高考26,15分)食盐中含有一定量的镁、铁等杂质,加碘盐中碘的损失主要是由于杂质、水分、空气中的氧气以及光照、受热而引起的。已知:氧化性:

>Fe3+>I2;还原性:>I

3I2+6OH+5I+3H2O;

KI+I2KI3

(1)某学习小组对加碘盐进行如下实验:取一定量某加碘盐(可能含有KIO3、KI、Mg2+、Fe3+),用适量蒸馏水溶解,并加稀盐酸酸化,将所得溶液分为3份。第一份试液中滴加KSCN溶液后显红色;第二份试液中加足量KI固体,溶液显淡黄色,用CCl4萃取,下层溶液显紫红色;第三份试液中加入适量KIO3固体后,滴加淀粉试剂,溶液不变色。

①加KSCN溶液显红色,该红色物质是_________(用化学式表示);CCl4中显紫红色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用电子式表示)。

②第二份试液中加入足量KI固体后,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KI作为加碘剂的食盐在保存过程中,由于空气中氧气的作用,容易引起碘的损失。

写出潮湿环境下KI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I2溶于KI溶液,在低温条件下,可制得KI3·H2O。该物质作为食盐加碘剂是否合适?______(填“是”或“否”),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提高加碘盐(添加KI)的稳定性,可加稳定剂减少碘的损失。下列物质中有可能作为稳定剂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A.Na2S2O3             B.AlCl3           C.Na2CO3          D.NaNO2

(4)对含Fe2+较多的食盐(假设不含Fe3+),可选用KI作为加碘剂。请设计实验方案,检验该加碘盐中的Fe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①Fe3+与SCN的配合产物有多种,如等;I2的CCl4溶液显紫红色。②应用信息:“氧化性:>Fe3+>I2”,说明和Fe3+均能氧化I生成I2

(2)KI被潮湿空气氧化,不能写成I+O2+H+→,要联系金属吸氧腐蚀,产物I2+KOH似乎不合理(会反应),应考虑缓慢反应,微量产物I2会升华和KOH与空气中CO2反应。

KI3·H2O作加碘剂问题,比较难分析,因为KI3很陌生。从题中:“低温条件下可制得”或生活中并无这一使用实例来去确定。再根据信息:“KI+I2KI3”解析其不稳定性。

(3)根据信息“还原性:>I”可判断A;C比较难分析,应考虑食盐潮解主要是Mg2+、Fe3+引起,加Na2CO3能使之转化为难溶物;D中NaNO2能氧化I

(4)实验方案简答要注意规范性,“如取…加入…现象…结论…”,本实验I对Fe2+的检验有干扰,用过量氯水又可能氧化SCN,当然实际操作能判断,不过对程度好的同学来说,用普鲁士蓝沉淀法确定性强。

答案:(1)①Fe(SCN)3    

②IO3+5I+6H+=3I2+3H2O  2Fe3++2I=2Fe2++I2

(2)O2+4I+2H2O=2I2+4KOH

否  KI3在受热(或潮湿)条件下产生I2和KI,KI被氧气氧化,I2易升华。

(3)AC

(4)取足量该加碘盐溶于蒸馏水中,用盐酸酸化,滴加适量氧化剂(如:氯水、过氧化氢等),再滴加KSCN溶于,若显血红色,则该加碘盐中存在Fe2+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