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2.[06全国Ⅰ·理] 如图,、是互相垂直的异面直线,MN是它们的公垂线段。点A、B在上,C在上,AM=MB=MN。
(Ⅰ)证明ACNB
(Ⅱ)若,求NB与平面ABC所成角的余弦值.
[解] 解法一:
(Ⅰ)
又AN为AC在平面ABN内的射影
(Ⅱ)
又已知,因此为正三角形.
,因此N在平面ABC内的射影H是正三角形ABC的中心,连结BH,为NB与平面ABC所成的角.
在中,
解法二:
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令,
则有A(-1,0,0),B(1,0,0),N(0,1,0)。
(Ⅰ)是、的公垂线,,
故可设C(0,1,m)。
于是
, 。
(Ⅱ)
又已知 为正三角形,。
在中,,可得,故 C(0,1,)
连结MC,做于H,设
,可得,连结BH,则,
, 又
又 。
21.[06辽宁·理] 已知正方形。、分别是、的中点,将沿折起,如图所示。记二面角的大小为。
(I) 证明平面;
(II) 若为正三角形,试判断点在平面内的射影是否在直线上,证明你的结论,并求角的余弦值。
[解]
(I) 证明:EF分别为正方形ABCD得边AB、CD的中点,
EB//FD,且EB=FD,
四边形EBFD为平行四边形。 BF//ED
平面.
(II)解法1:
如右图,点A在平面BCDE内的射影G在直线EF上,
过点A作AG垂直于平面BCDE,垂足为G,连结GC,GD.
ACD为正三角形, AC=AD CG=GD
G在CD的垂直平分线上,
点A在平面BCDE内的射影G在直线EF上,
过G作GH垂直于ED于H,连结AH,则,所以为二面角
A-DE-C的平面角。即。
设原正方体的边长为2a,连结AF
在折后图的AEF中,AF=,EF=2AE=2a,
即AEF为直角三角形,。
在RtADE中,
。
解法2:点A在平面BCDE内的射影G在直线EF上
连结AF,在平面AEF内过点作,垂足为。
ACD为正三角形,F为CD的中点,
又因, 所以
又且
为A在平面BCDE内的射影G.
即点A在平面BCDE内的射影在直线EF上
过G作GH垂直于ED于H,连结AH,则,所以为二面角A-DE-C的平面角。即
设原正方体的边长为2a,连结AF
在折后图的AEF中,AF=,EF=2AE=2a,
即AEF为直角三角形,
在RtADE中,
。
解法3:点A在平面BCDE内的射影G在直线EF上
连结AF,在平面AEF内过点作,垂足为。
ACD为正三角形,F为CD的中点,
又因,所以
又
为A在平面BCDE内的射影G。
即点A在平面BCDE内的射影在直线EF上。
过G作GH垂直于ED于H,连结AH,则,所以为二面角A-DE-C的平面角.即。
设原正方体的边长为2a,连结AF
在折后图的AEF中,AF=,EF=2AE=2a,
即AEF为直角三角形,
在RtADE中, ,
。
20.[06江西·文] 如图,已知三棱锥的侧棱两两垂直,且OA=1,OB=OC=2,E是OC的中点。
(1)求O点到面ABC的距离;
(2)求异面直线BE与AC所成的角;
(3)求二面角的大小。
[解]方法一:(1)取BC的中点D,连AD、OD。
,则
∴BC⊥面OAD。过O点作OH⊥AD于H,
则OH⊥面ABC,OH的长就是所要求的距离。
,。
∴面OBC,则。
,在直角三角形OAD中,有
(另解:由知:)
(2)取OA的中点M,连EM、BM,则EM∥AC,∠BEM是异面直线BE与AC所成的角。
求得:,
, ∴。
(3)连结CH并延长交AB于F,连结OF、EF。
∵OC⊥面OAB, ∴OC⊥AB。 又∵OH⊥面ABC,
∴CF⊥AB ∴EF⊥AB,
则∠EFC就是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作EG⊥CF于G,则。
在直角三角形OEF中,
(或表示为)
方法二:(1)以O为原点,OB、OC、OA分别为x、y、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有A(0,0,1)、B(2,0,0)、C(0,2,0)、E(0,1,0)
设平面ABC的法向量为,则由知:,
则由知:,
取,则点O到面ABC的距离为。
(2)。
所以异面直线BE与AC所成的角。
(3)设平面EAB的法向量为,则由知;
由知:取。
由(1)知平面ABC的法向量为。
结合图形可知,二面角的大小为:。
19.如图,在三棱锥A-BCD中,侧面ABD、ACD是全等的直角三角形,AD是公共的斜边,且AD=,BD=CD=1,另一个侧面是正三角形
(1)求证:AD^BC;
(2)求二面角B-AC-D的大小;
(3)在直线AC上是否存在一点E,使ED与面BCD。
成30°角?若存在,确定E的位置;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 解法一:
(1) 方法一:
作AH^面BCD于H,连DH。
AB^BDÞHB^BD,又AD=,BD=1
\AB==BC=AC \BD^DC
又BD=CD,则BHCD是正方形,
则DH^ BC
\AD^BC
方法二:取BC的中点O,连AO、DO
则有AO^BC,DO^BC, \BC^面AOD
\BC^AD
(2)作BM^AC于M,作MN^AC交AD于N,则ÐBMN就是二面角B-AC-D的平面角,因为AB=AC=BC=\M是AC的中点,且MN¤¤CD,则BM=,MN=CD=,BN=AD=,由余弦定理可求得cosÐBMN=
\ ÐBMN=arccos。
(3)设E是所求的点,作EF^CH于F,连FD。则EF¤¤AH,\EF^面BCD,ÐEDF就是ED与面BCD所成的角,则ÐEDF=30°。设EF=x,易得AH=HC=1,则CF=x,
FD=, \tanÐEDF=== 解得:x=,
则CE=x=1
故线段AC上存在E点,且CE=1时,ED与面BCD成30°角。
解法二:此题也可用空间向量求解,解答略。
18. 在正三角形ABC中,E、F、P分别是AB、AC、BC边上的点,满足AE:EB=CF:FA=CP:PB=1:2(如图1)。将△AEF沿EF折起到的位置,使二面角A1-EF-B成直二面角,连结A1B、A1P(如图2)
(Ⅰ)求证:A1E⊥平面BEP;
(Ⅱ)求直线A1E与平面A1BP所成角的大小;
(Ⅲ)求二面角B-A1P-F的大小(用反三角函数表示)。
[解][考点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线面垂直、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等基础知识,以及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证明、角和距离的计算等,考查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
不妨设正三角形的边长为3,则
(I)在图1中,取BE的中点D,连结DF,
∵AE∶EB=CF∶FA=1∶2,∴AF=AD=2,而∠A=60o,∴△ADF为正三角形。
又AE=DE=1,∴EF⊥AD。
在图2中,A1E⊥EF,BE⊥EF,∴∠A1EB为二面角A1-EF-B的一个平面角,
由题设条件知此二面角为直二面角,∴A1E⊥BE。
又BEEF=E,∴A1E⊥面BEF,即A1E⊥面BEP。
(II)在图2中,∵A1E不垂直于A1B,∴A1E是面A1BP的斜线,又A1E⊥面BEP,
∴A1E⊥BP,∴BP垂直于A1E在面A1BP内的射影(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
设A1E在面A1BP内的射影为A1Q,且A1Q交BP于Q,
则∠EA1Q就是A1E与面A1BP所成的角,且BP⊥A1Q。
在△EBP中,∵BE=BP=2,∠EBP=60o,∴△EBP为正三角形,∴BE=EP。
又A1E⊥面BEP,∴A1B=A1P,∴Q为BP的中点,且EQ=,而A1E=1,
∴在Rt△A1EQ中,,即直线A1E与面A1BP所成角为60o。
(III)在图3中,过F作FM⊥A1P于M,连结QM、QF。
∵CF=CP=1,∠C=60o,∴△FCP为正三角形,故PF=1,
又PQ=BP=1, ∴PF=PQ…… ①
∵A1E⊥面BEP,EQ=EF=,∴A1F=A1Q,
∴△A1FP△A1QP,故∠A1PF=∠A1PQ…… ②
由①②及MP为公共边知△FMP△QMP,
故∠QMP=∠FMP=90°,且MF=MQ,
∴∠FMQ为二面角B-A1P-F的一个平面角。
在Rt△A1QP中,A1Q=A1F=2,PQ=1, ∴A1P=,
∵MQ⊥A1P, ∴MQ=, ∴MF=。
在△FCQ中,FC=1,QC=2,∠C=60o,由余弦定理得QF=,
在△FMQ中,,
∴二面角B-A1P-F的的大小为。
17. 如图4, 已知两个正四棱锥的高分别为1和2, 。
(I)证明: ;
(II)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III)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解] 解法一:(Ⅰ)连接AC、BD,设ACBD=O
因为P-ABCD与Q-ABCD都是正四棱锥,
所以PO平面ABCD,QO平面ABCD
从而P、O、Q三点在一条直线上,所以PQ平面ABCD
(II)由题设知,ABCD是正方形,所以.由(I),平面,故可分别以直线CA、DB、QP为轴,轴,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由题设条件,相关各点的坐标分别是,A(,0,0),,
于是
从而异面直线AQ与PB所成的角是。
(Ⅲ)由(Ⅱ),点D的坐标是
,
,
设=(x,y,z)是平面QAD的一个法向量,由
所以点P到平面的距离。
解法二:(Ⅰ)取AD的中点M,连接PM、QM。
因为P-ABCD与Q-ABCD都是正四棱锥,所以ADPM,ADQM。
从而AD平面PQM。
又PQ平面PQM,所以PQ⊥AD。
同理PQ⊥AB,所以PQ⊥平面ABCD。
(Ⅱ)连接AC、BD,设ACBD=O,由PQ平面ABCD及正四棱锥的性质可知O在PQ上,从而P,A,Q,C四点共面。
取OC的中点N,连接PN。
因为,所以
, (或其补角)是异面直线AQ与PB所成的角。
连接BN。 因为.
所以。
从而异面直线AQ与PB所成的角是。
(Ⅲ)由(Ⅰ)知,AD⊥平面PQM,所以平面QAD⊥平面PQM 。
过点P作PH⊥QM于H,则PH⊥QAD,所以PH的长为点P到平面QAD的距离。
连结OM。因为OM=AB=2=OQ,所以∠MQP=45°。
又PQ=PO+QO=3,于是PH=PQsin45°=。
即点P到平面QAD的距离是。
16. 如图,已知正三棱柱的侧棱长和底面边长为1,是底面边上的中点,是侧棱上的点,且。
(Ⅰ)求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余弦值;
(Ⅱ)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解] 本小题主要考查线面关系、二面角和点到平面距离的有关知识及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运算能力。考查应用向量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解法1:(Ⅰ)因为M是底面BC边上的中点,所以AMBC,又AM,所以AM面,从而AM, AMNM,所以为二面角的平面角。又=,MN=,
连,得=,
在中,由余弦定理得
。
故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余弦值为。
(Ⅱ)过在面内作直线,为垂足。又平面,所以AM。于是H平面AMN,故即为到平面AMN的距离。在中,=。故点到平面AMN的距离为1。
解法2:(Ⅰ)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0,0,1),M(0,,0),
C(0,1,0),N (0,1,) ,A (),所以,
,,。
因为
所以,同法可得。
故为二面角的平面角。
∴ =
故所求二面角-AM-N的平面角的余弦值为。
(Ⅱ)设为平面AMN的一个法向量,则由得
故可取。
设与n的夹角为,则。
所以到平面AMN的距离为。
15. 如图,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P是侧棱CC1上的一点,CP=m,
(I)试确定m,使得直线AP与平面BD D1B1所成角的正切值为;
(Ⅱ)在线段A1C1上是否存在一个定点Q,使得对任意的m,D1Q在平面APD1上的射影垂直于AP,并证明你的结论。
[解] 本小题主要考查线面关系、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有关知识及空间想像能力和推理运算能力。考查应用向量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解法1:(I)
故。所以。
又.
故
在△,即.
故当时,直线。
(Ⅱ)依题意,要在上找一点,使得.
可推测的中点即为所求的点。
因为,所以
又,故。
从而
解法二:(I)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
A(1,0,0),B(1,1,0),P(0,1,m),C(0,1,0),
D(0,0,0),B1(1,1,1),D1(0,0,1).
所以
又由的一个法向量.
设与所成的角为,
则
依题意有:,解得.
故当时,直线。
(Ⅱ)若在上存在这样的点,设此点的横坐标为,
则。
依题意,对任意的m要使D1Q在平面APD1上的射影垂直于AP。等价于
即为的中点时,满足题设的要求。
14. 如图,四面体ABCD中,O、E分别是BD、BC的中点,
(I)求证:平面BCD;
(II)求异面直线AB与CD所成角的大小;
(III)求点E到平面ACD的距离。
[解] 本小题主要考查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以及点到平面的距离基本知识,考查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方法一:(I)证明:连结OC
在中,由已知可得
而
即
平面
(II) 取AC的中点M,连结OM、ME、OE,由E为BC的中点知
直线OE与EM所成的锐角就是异面直线AB与CD所成的角
在中,
是直角斜边AC上的中线,
异面直线AB与CD所成角的大小为
(III) 设点E到平面ACD的距离为
, ∴
在中,
而
点E到平面ACD的距离为
方法二:(I)同方法一。
(II)解:以O为原点,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
异面直线AB与CD所成角的大小为
(III)解:设平面ACD的法向量为则
令得是平面ACD的一个法向量。
又 点E到平面ACD的距离
13. 如图,在四棱锥中,底面ABCD,为直角,,E、F分别为、中点。
(I)试证:平面;
(II)高,且二面角的平面角大小,求的取值范围。
[解] (I)证:由已知且为直角。故ABFD是矩形。从而。又底面ABCD,,故由三垂线定理知。在Rt中,E、F分别为PC、CD的中点,故EF//PD,从而,由此得面BEF。
(II)连接AC交BF于G,易知G为AC的中点,连接EG,则在中易知EG//PA。又因PA底面ABCD,故EG底面ABCD。在底面ABCD中,过G作GHBD。垂足为H,连接EH,由三垂线定理知EHBD。从而为二面角E-BD-C的平面角。
设。
以下计算GH,考虑底面的平面图(如答(19)图2)。
连结GD,因。
故GH=。在。
, 而
。因此,。
由知是锐角。故要使,必须,
解之得,上式中的取值范围为。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