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小明所在地这一天的最高气温是 A.-15℃ B.-6℃ C.0℃ D.-10℃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读小明随科考队写的日记,然后回答问题(每空1分 共13分)

 A:经过几天的漂泊,今天我们终于到达了第一个科考目的地,天太热了,太阳火辣辣的直射在头顶上,大片草原望不到边,这里与北京相差太远了,北京现在正是硕果累累的金秋,秋高气爽,在这里却到处是春姑娘的影子。

B:这几天我们一直跋涉在世界上最长的山脉上,领略了它的雄姿,也领教了它东西两侧以及山顶截然不同的气候。

① 写A日记的时候,小明是在___半球的_____(温度带),这里是_____气候。

② 写B日记的时候,小明是在______山脉,这里是_______(温度带),之所以出现山的两侧截然不同的气候,是受东西两侧风向因素的影响。而山顶的气候是_____,这是受_______因素的影响。

③ 小明写A日记的落款时间应该是(   )(3分)

A.2003年1月5日 B.2003年4月5日  C.2003年7月5日 D.2003年10月5日

④ 假如小明先写了A日记,几天后又写了B日记,那他一定是横渡了____洋。(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于199971日从上海出发,穿过日本海、宗谷海峡、鄂霍次克海、白令海,两次跨入北极圈,到达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和多年海冰区,圆满完成了三大科学目标预定的现场科学考察计划任务,获得了大批极其珍贵的样品、数据和资料。满载着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丰硕成果的雪龙船,历时71天,安全航行14180海里,航时1238小时,于19999月抵达上海港新华码头。

  这次考察获得了一大批珍贵的样品、数据、资料等,其中包括北冰洋3000米深海底的沉积物和3100米高空大气探测资料、数据及样品;最大水深达3950米的水文综合数据;5.19米长的沉积物岩芯以及大量的冰芯、表层雪样、浮游生物、海水样品等。

  根据初步分析,参加这次北极考察的科学家已经获取了一些初步成果和新发现。如大气科学家发现了北极地区上空蒙盖着一层厚厚的棉被——逆温层,它远比原先想象中的要厚,同时发现了该逆温层的屏障作用;我国科学家通过此次考察,首次确认了气候北极的地理范围,为全面了解北极作出了中国人的贡献;科学家们还发现北极地区的对流层偏高,这对研究我国季节变化和气候状态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首次北极考察的圆满成功和所取得的多项创新与突破,为20世纪我国极地科学考察谱写了一曲凯歌。

  材料二 极地的环境问题。

  极地环境保护问题是一个严重的问题,特别是北极地区,对北极环境的破坏归因于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尤其是工业加工造成的严重污染,由于臭氧层空洞的出现,南极冰层已经呈现缩小的趋势,这将对全球环境带来重大影响。因为海平面的升高将威胁占人类人口40%~50%以上的各国主要沿海城市。另外,由于冰体的消融改变了全球的生态平衡,一些动植物的生活环境被破坏,导致生物迁徙和灭绝。由于冰川和冰盖的消融,许多几百年至几万年前埋藏于冰盖中的微生物被暴露出来,这些微生物的扩散可能会影响到人类的健康。这都将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威胁。再加上人类的滥捕使极地动物受到严重的威胁。据2003115日《中国环境报》报道,北冰洋浮冰正以每109%的速度减少。它不仅表明北极陆地气温正在迅速升高,同时还揭示了北极地区的夏季海洋冰层区域正在慢慢缩小,全球气候正在迅速变化。

  为此,各国间订立了相关条约来保护极地的环境。在南极,不论哪个国家的考察队员在任何现场都会将火柴棍、烟头带回到垃圾摆放处。特别是含有重金属的废旧电池,在放垃圾的时候都要单独放置。在极地几乎看不到人为遗弃的垃圾,但南极确实被污染了。比较来看,南极仍然是地球上受污染较少的地区,它比北极受到的污染要少,但是世界各国必须从现在就行动起来,严格限制自己的行为,以防南极污染进一步发展。

(1)中国首次北极科研考察有哪些重大发现?

(2)人类进行极地考察有何意义?

(3)极地地区冰雪的融化会带来哪些严重的影响?

(4)作为地球大家庭的主人,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

查看答案和解析>>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某天文爱好者在某市旅游时,在A山顶测得北极星的高度角是31°34′,在B山顶测得北极星的高度角为31°36′,游览完B山后,在山顶观测到太阳正好在正南方向时,他从收音机里收听到“BBC”播报国际标准时间为7月20日4点整,那么经过A山顶经纬线的度数分别是M_________、L_____________。
(2)若图中A、B间的水平距离为5厘米,则该图的比例尺为____________。
(3)该市规划在D地建设一新的居民小区,但有些居民认为地处在A山顶的阴影区,日照不足,有碍身体健康,因而提出反对。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①②③④四条河流中,实际上不可能存在的是____________。③河流流经的山地主要是林地,从该地所处的自然带分析,可能是____________带。试比较③④两河流在水文特征上有何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近几年,发现市区地面在缓慢下沉,自来水也不断减少,分析其原因_______________。为解决D处居民小区的吃水问题,经有关部门勘测决定在E处建设一水库,此地建水库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在图上适当的位置用“—”画出坝址,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勘探单位同时规划了两条向小区输水的方案(图示a、b)。其中较合理的是_______。分析该水库建成后,除能满足居民优质水源的供应外,还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目前该市已决定把原来建在市区的气象站搬到该区最高山顶C处,气象站设在该处的优越性是________________。如果在山顶的气象站测得气温22℃时,市区的理论温度是________________,而实际测得市区的气温往往偏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于1999年7月1日从上海出发,穿过日本海、宗谷海峡、鄂霍次克海、白令海,两次跨入北极圈,到达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和多年海冰区,圆满完成了三大科学目标预定的现场科学考察计划任务,获得了大批极其珍贵的样品、数据和资料.满载着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丰硕成果的“雪龙”船,历时71天,安全航行14180海里,航时1238小时,于1999午9月抵达上海港新华码头.
这次考察获得了一大批珍贵的样品、数据资料等,其中包括北冰洋3000米深海底的沉积物和3100米高空大气探测资源数据及样品.最大水深达3950米的水文综合数据:5.19米长的沉积物岩芯以及大量的冰芯、表层雪样、浮游生物、海水样品等.根据初步分析,参加这次北极考察的科学家已经获取了一些初步成果和新发现.如大气科学发现了北极地区上空蒙盖着一层厚厚的“棉被”一逆温层,它远比原来想象中的要厚,同时发现了该逆温层的屏障作用:我国科学家通过此次考察,首次确认了“气候北极”的地理范围,为全面了解北极作出了中国人的贡献:科学家们还发现北极地区的对流层偏高,这对研究我国季节变化和气候状态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首次北极考察的圆满成功和所取得的多项创新与突破,为本世纪我国极地科学考察谱写了一曲凯歌.
思考:
(1)中国首次北极科研考察有哪些重大发现?
(2)人类进行极地考察有何意义?
极地的环境问题
极地环境保护问题是一个严重的问题,特别是北极地区,对北极环境的破坏归因于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尤其是工业加工造成的严重的污染,由于臭氧层空洞的出现,南极冰层已经呈现缩小的趋势,这将对全球环境带来重大影响.因为海平面的升高将威胁人类人口40%~50%以上的各国主要沿海城市.另外由于冰体的消融改变了全球的生态平衡,一些动植物的生活环境被破坏,导致生物迁移和灭绝.由于冰川和冰盖的消融,许多几百年至几万前埋藏于冰盖中的微生物被暴露出来,这些微生物的扩散可能会影响到人类的健康.这都将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威胁.再加上人类的滥捕使极地动物受到严重的威胁.据2003午11月5日《中国环境报》报道,北冰洋浮冰正以每10年9%的速度减少.它不仅表明北极陆地气温正在迅速升高,同时还揭示北极地区的夏季海洋冰层区域正在慢慢缩小,全球气候正在迅速变化.
各国间订立了相关条约来保护极地的环境.在南极,不论哪个国家的考察队员在任何现场都会将火柴棍、烟头带回到垃圾摆放处.特别是含有重金属的废旧电池,在放垃圾的时候都要单独放置.在极地几乎看不到人为遗弃的垃圾.但南极确实被污染了.比较来看,南极仍然是地球上受污染较少的地区,它们比北极受到的污染还少.但是世界各国必须从现在起就行动起来,严格限制自己的行为,以防南极污染进一步发展.同时人类应该更加重视人们生产、生活的其他各洲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
思考:
(1)极地地区冰雪的融化会带来哪些严重的影响?
(2)作为地球大家园的主人,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

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与思考
1.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于1999年7月1日从上海出发,穿过日本海、宗谷海峡、鄂霍次克海、白令海,两次跨入北极圈,到达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和多年海冰区,圆满完成了三大科学目标预定的现场科学考察计划任务,获得了大批极其珍贵的样品、数据和资料。满载着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丰硕成果的“雪龙”船,历时71天,安全航行14180海里,航时1238小时,于1999午9月抵达上海港新华码头。 这次考察获得了一大批珍贵的样品、数据资料等,其中包括北冰洋3000 米深海底的沉积物和3100米高空大气探测资源数据及样品。最大水深达3950米的水文综合数据:5.19米长的沉积物岩芯以及大量的冰芯、表层雪样、浮游生物、海水样品等。根据初步分析,参加这次北极考察的科学家已经获取了一些初步成果和新发现。如大气科学发现了北极地区上空蒙盖着一层厚厚的“棉被”一逆温层,它远比原来想象中的要厚,同时发现了该逆温层的屏障作用:我国科学家通过此次考察,首次确认了“气候北极”的地理范围,为全面了解北极作出了中国人的贡献:科学家们还发现北极地区的对流层偏高,这对研究我国季节变化和气候状态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首次北极考察的圆满成功和所取得的多项创新与突破,为本世纪我国极地科学考察谱写了一曲凯歌。
思考:
(1)中国首次北极科研考察有哪些重大发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类进行极地考察有何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极地的环境问题
极地环境保护问题是一个严重的问题,特别是北极地区,对北极环境的破坏归因于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尤其是工业加工造成的严重的污染,由于臭氧层空洞的出现,南极冰层已经呈现缩小的趋势,这将对全球环境带来重大影响。因为海平面的升高将威胁人类人口40%~50%以上的各国主要沿海城市。另外由于冰体的消融改变了全球的生态平衡,一些动植物的生活环境被破坏,导致生物迁移和灭绝。由于冰川和冰盖的消融,许多几百年至几万前埋藏于冰盖中的微生物被暴露出来,这些微生物的扩散可能会影响到人类的健康。这都将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威胁。再加上人类的滥捕使极地动物受到严重的威胁。据2003午11月5日《中国环境报》报道,北冰洋浮冰正以每10年9%的速度减少。它不仅表明北极陆地气温正在迅速升高,同时还揭示北极地区的夏季海洋冰层区域正在慢慢缩小,全球气候正在迅速变化。 各国间订立了相关条约来保护极地的环境。在南极,不论哪个国家的考察队员在任何现场都会将火柴棍、烟头带回到垃圾摆放处。特别是含有重金属的废旧电池,在放垃圾的时候都要单独放置。在极地几乎看不到人为遗弃的垃圾。但南极确实被污染了。比较来看,南极仍然是地球上受污染较少的地区,它们比北极受到的污染还少。但是世界各国必须从现在起就行动起来,严格限制自己的行为,以防南极污染进一步发展。同时人类应该更加重视人们生产、生活的其他各洲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
思考:
(1)极地地区冰雪的融化会带来哪些严重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为地球大家园的主人,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