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新物种如何形成是研究物种进化过程的重要议题之一.物种形成的可能原因有很多种.但却不包括在内的一项是: A.多倍体生成 B.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 C.种群间产生地理隔离 D.种群间遗传交流增加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分析下列材料:
很多人有过这样的生活感受:夏天,做熟的食品很快就会腐败变质,俗称“变馊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做熟的食品里生出了无数的细菌.食品中的这些细菌是从哪里来?是有食品自然产生,还是来自空气?对此,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巴斯德把新鲜、清澈的肉汤分别装入甲、乙两个玻璃瓶里,然后把甲瓶的瓶颈烧软,并拉成鹅颈似的弯曲细长的形状,把乙瓶的瓶口敞开.随后,他再次煮沸瓶内肉汤,然后静置观察.观察发现,乙瓶内的肉汤很快就腐败变质了;而甲瓶中的肉汤尽管通过弯曲细长的瓶颈可与外界相通,但4年后,瓶内的肉汤仍然新鲜如初.后来,他又反复做了几次类似的实验,都得到了相同的实验结果.
怎样解释这一实验结果呢?巴斯德认为,纯净的肉汤是永远不会自然生出细菌的,使肉汤腐败变质的细菌来自空气在巴斯德这项研究趁国的启示下,人们懂得了消毒灭菌的意义.在这以前,外科手术后的病人往往死于伤口的化脓感染,医生们对此束手无策.为了防止感染,有时候不得不用烧红的烙铁去烫伤口,其痛苦程度简直无法想象,但仍然无法解决伤口感染的问题.在这之后,人们懂得了一定要将绷带、手术用具进行严格的消毒灭菌.人们还根据巴斯德的这项研究趁国,研究出了食品长期防腐的办法.这一技术运用到了现在普遍生产的各种关头食品中.
(1)研究生物学最基本的方法有观察法和实验法,材料中巴斯德运用的主要是?
(2)巴斯德的科学研究的过程概括为以下几个基本环节:观察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检验假设、得出结论.
①巴斯德观察的现象是什么?
②巴斯德提出的问题是什么?
③巴斯德在实验中设计了什么对照实验?
④装入甲、乙两瓶的肉汤为何再煮沸?
⑤实验研究的单一因素是什么?
⑥得出的科学结论是什么?

查看答案和解析>>

24日上午,国家卫生计生委与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召开中国-世界卫生组织人感染H7N9禽流感联合考察组通报会.考察组认为,在中国政府的坚强领导和高度重视下,应对这起由新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严重疾病暴发,所采取的健康教育、沟通和关闭活禽市场等措施得力有效.
世卫组织负责卫生安全事务的助理总干事福田敬二说:“中国的应对堪称典范.”他认为,卫生部门准备充分,反应迅速、有效、专业,并通过世卫组织,与国际社会分享病毒基因序列等信息和毒株.
4月19日-23日,由世界卫生组织召集的国际专家与中方专家共同组成联合考察组,对中国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形势进行评估,并就疫情防控工作提出建议.
考察组在上海考察了活禽市场和报告病例的居住环境.根据现有证据,病毒所感染的鸟类、特别是家禽以及病毒污染的环境是最可能的传染来源.感染风险主要集中在活禽市场.
考察组认为,几乎所有的病例属于散发,但是发现了个别家庭聚集病例.然而,还不能确定这种家庭聚集是共同暴露或者是有限的人传人所致.现有证据不足以证明发生了人传人,而且也没有发现持续的人际传播.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将来发生有限的人传人,也不足以为奇.要早期发现这种情况应加强监测.
考察组指出,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并且处于发展之中.世卫组织与中国将继续密切合作来抗击这一新威胁.为此,联合考察组对下一步人感染H7N9疫情防控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有必要采取深入的、有针对性调查研究,以查明人间病例的感染来源,采取防止病毒继续传播的紧急措施,减少对人和动物潜在的严重健康威胁.
即使像其他许多禽流感病毒一样,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导致的人感染病例在夏季可能会减少,但必须对H7N9病毒保持高度的警觉,充分准备、有效应对,因为该病毒带来的风险严重,且许多基本信息尚不明确.
十分有必要在中国所有省份开展并加强对人和动物的流行病学与实验室监测,以发现病毒的跨区域播散和病毒感染人能力的变化.
人类感染禽流感的病状,在发病初期的一到七天内与一般性流行性感冒症状相似,均有发烧、头疼、咳嗽、咽喉疼痛等一般感冒的症状.7天之后,突然转化 禽流感病毒的模型图  为肺炎.然后在短时间内出现呼吸困难等肺功能衰竭症状,引起并发症,导致死亡.
预防:
①勤洗手,洗手时皂液在手上来回擦洗20秒钟以上然后洗净. 
②不吃生食.实验表明:禽流感病毒喜爱湿润温暖的环境中生存,当温度在70℃时,5分钟,病毒就不能成活;在100℃时,1分钟,病毒就被杀灭.不吃生食、不吃半生不熟的鸡、鸭、鹅和鸡蛋是明智之举.  
③室内要经常通风,保持干燥.  
④不接触不明死因的禽类、鸟类和家畜. 
⑤不明原因的感冒、高烧要及时就医检查.
(1)H7N9是细菌还是病毒?
(2)人类感染禽流感的病状有哪些?
(3)如何预防禽流感?
(4)春天到了,我们的朋友鸟类从遥远的南方飞回来了,从自身角度和保护环境的角度说一说你应该怎么做?

查看答案和解析>>

分析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转基因作物同普通植物的区别只是多了能使它产生额外特性的基因。早在1983年,生物学家就已经知道怎样通过工程技术将外来基因移植到某种植物的脱氧核糖核酸中去,以使它生产靠杂交方式根本无法获得的某种新的特性,比如抗除莠剂的特性、抗植物病毒的特性、抗某种害虫的特性等。用以移植的基因可来自任何生命体,比如细菌、病毒、昆虫等。

  转基因作物目前在世界上种植面积已达1000万公顷左右,种植最多的是棉花、玉米和西红柿等,在实验室试种的有莴苣、西瓜、稻谷等品种。实验的目的除了增产之外,还在于提高这些品种的抗病毒能力。但同时也有专家担心转基因作物可能会对环境造成危险。比如在美国栽种的一种能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这类作物的所有分子都能分泌出一些微量的“杀虫剂”——像某种农药一样能选择杀死某些害虫的“雾剂”,这就可能加快一些更难对付的害虫的出现。再如那些能抗除莠剂的作物,它们一旦同野生状态下的“表姐妹”杂交之后,那么“表姐妹”也就因此而成为除莠剂无法除掉的变种了。

  对于这项技术,尽管还有些问题需要继续研究,但它的确是人类作物栽培上一场空前的革命。

(1)

对“转基因作物”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因环境影响使脱氧核糖核酸产生变化而产生额外特性的作物

B.

能够产生抗除莠剂、抗植物病毒等额外基因的作物

C.

一种利用移植其他生命体基因而形成的新的杂交作物

D.

移植了其他生物体基因从而产生额外特性的作物

(2)

对于文中画线处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新害虫的出现与能抗虫害作物分泌的“雾剂”污染环境有关

B.

美国的那种转基因的玉米和棉花品种是无法对付害虫的

C.

能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促使更不容易被杀死的害虫出现

D.

那种能抗虫害的作物,在抗虫害的同时又保护了一些害虫

(3)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所有品种都得到推广种植

B.

提高作物抗病毒的能力仍然是转基因技术研究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C.

更难对付的害虫的加快出现将是转基因作物给环境带来的最大危险

D.

增产并不是转基因技术研究的目的,提高抗病毒能力才是研究者最感兴趣的

(4)

对文中所提供的信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生物学家最近几年来才找到通过转基因技术使作物产生抗除莠剂等特性的方法

B.

转基因作物可能给环境带来危险是转基因技术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C.

野生植物同抗除莠剂作物杂交之后的变种已经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新问题

D.

转基因是一种新的生物工程技术,它给作物栽培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根本性改革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