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A、
| ||
B、
| ||
C、
| ||
D、
|
年份 | 1972 | 1976 | 1980 | 1984 | 1988 | 1992 | 1996 | 2000 | 2004 | 2008 |
届别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主办国家 | 联邦德国 | 加拿大 | 苏联 | 美国 | 韩国 | 西班牙 | 美国 | 澳大利亚 | 希腊 | 中国 |
上届金牌数 | 5 | 0 | 49 | 未参加 | 6 | 1 | 37 | 9 | 4 | 32 |
当界金牌数 | 13 | 0 | 80 | 83 | 12 | 13 | 44 | 16 | 6 | 51 |
y |
b |
a |
b |
(2008全国高考卷Ⅰ,文1)函数y=+的定义域为( )
A.{x|x≤1} B.{x|x≥0}
C.{x|x≥1或x≤0} D.{x|0≤x≤1}
(2008全国高考卷Ⅱ,13)设向量=(1,2), =(2,3).若向量λ+与向量=(-4,-7)共线,则λ=_____________.
第Ⅰ卷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B
B
B
A
C
A
D
C
第Ⅱ卷
二、填空题
9、3 , ; 10、; 11、(A); (B);(C)(); 12、0.5 13、28 ,
三、解答题
14、(本小题满分12分)
解:(Ⅰ)=
=+
=+
所以,的最小正周期
(Ⅱ)
由三角函数图象知:
的取值范围是
15、(本小题满分12分)
方法一:
证:(Ⅰ)在Rt△BAD中,AD=2,BD=,
∴AB=2,ABCD为正方形,
因此BD⊥AC.
∵PA⊥平面ABCD,BDÌ平面ABCD,
∴BD⊥PA .
又∵PA∩AC=A
∴BD⊥平面PAC.
解:(Ⅱ)由PA⊥面ABCD,知AD为PD在平面ABCD的射影,又CD⊥AD,
∴CD⊥PD,知∠PDA为二面角P―CD―B的平面角.
又∵PA=AD,
∴∠PDA=450 .
(Ⅲ)∵PA=AB=AD=2
∴PB=PD=BD=
设C到面PBD的距离为d,由,
有,
即,
得
方法二:
证:(Ⅰ)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
则A(0,0,0)、D(0,2,0)、P(0,0,2).
在Rt△BAD中,AD=2,BD=,
∴AB=2.
∴B(2,0,0)、C(2,2,0),
∴
∵
即BD⊥AP,BD⊥AC,又AP∩AC=A,
∴BD⊥平面PAC.
解:(Ⅱ)由(Ⅰ)得.
设平面PCD的法向量为,则,
即,∴
故平面PCD的法向量可取为
∵PA⊥平面ABCD,∴为平面ABCD的法向量.
设二面角P―CD―B的大小为q,依题意可得,
∴q = 450 .
(Ⅲ)由(Ⅰ)得
设平面PBD的法向量为,则,
即,∴x=y=z
故平面PBD的法向量可取为.
∵,
∴C到面PBD的距离为
16、(本小题满分14分)
解:(1)设“甲射击4次,至少1次未击中目标”为事件A,则其对立事件为“4次均击中目标”,则
(2)设“甲恰好击中目标2次且乙恰好击中目标3次”为事件B,则
(3)设“乙恰好射击5次后,被中止射击”为事件C,由于乙恰好射击5次后被中止射击,故必然是最后两次未击中目标,第三次击中目标,第一次及第二次至多有一次未击中目标。
故
17、(本小题满分14分)
解:(Ⅰ)由 得
即
可得
因为,所以 解得,因而
(Ⅱ)因为是首项、公比的等比数列,故
则数列的前n项和
前两式相减,得
即
18、(本小题满分14分)
解:(1) ,设切点为,则曲线在点P的切线的斜率,由题意知有解,
∴即.
(2)若函数可以在和时取得极值,
则有两个解和,且满足.
易得.
(3)由(2),得.
根据题意,()恒成立.
∵函数()在时有极大值(用求导的方法),
且在端点处的值为.
∴函数()的最大值为.
所以.
19、(本小题满分14分)
解:(1)∵成等比数列 ∴
设是椭圆上任意一点,依椭圆的定义得
即为所求的椭圆方程.
(2)假设存在,因与直线相交,不可能垂直轴
因此可设的方程为:由
①
方程①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
∴ ②
设两个交点、的坐标分别为 ∴
∵线段恰被直线平分 ∴
∵ ∴ ③ 把③代入②得
∵ ∴ ∴解得或
∴直线的倾斜角范围为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