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甲.乙两同学在学完酸的化学性质后.做了如下实验: [观察与讨论1]甲同学在做实验时观察到的明显现象是 ① .再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无明显现象(已知CaCl2溶液呈中性). [观察与讨论2]乙同学在做实验时开始没有观察到气泡产生.于是对碳酸钠能否与盐酸反应表示怀疑.甲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在碳酸钠溶液中滴加少量稀盐酸.先发生反应Na2CO3+HCl=NaCl+NaHCO3.继续滴加稀盐酸.再发生反应NaHCO3+HCl=NaCl+H2O+CO2↑.所以甲同学认为.乙同学实验时还应 ② .才能观察到有气泡产生. [观察与讨论3]甲同学先将废液缓慢倒入一洁净的废液杯中.乙同学在观察到气泡产生后.也将实验废液缓慢倒入该废液杯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经过讨论确定.甲同学的试管中废液含有的溶质一定有 ③ .乙同学的试管中废液含有的溶质一定有 ④ . 为了处理实验后产生的废液.甲.乙同学决定对废液杯中最终废液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最终废液中含有什么溶质? [猜想与假设]猜想1:废液中含有 ⑤ 两种溶质. 猜想2:废液中含有 ⑥ 三种溶质. 猜想3:废液中含有NaHCO3.CaCl2. NaCl三种溶质. [活动与探究]甲.乙同学为了验证猜想.进行了如下实验: 甲同学实验: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盐酸.无气泡产生. 乙同学实验: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色. [结论与反思](1)猜想 ⑦ 正确. (2)要得到相同的结论.还可采用很多种方法.如加入氧化铁粉末.可观察到溶液呈 ⑧ 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⑨ . [表达与交流]甲.乙同学确认了最终废液中溶质的成分.若直接排放.可能造成的危害是 ⑩ .你认为处理该废液的方法是 ⑪ .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2分)甲、乙两同学在学完酸的化学性质后,做了如下实验:

【观察与讨论1】甲同学在做实验时观察到的明显现象是       。再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无明显现象(已知CaCl2溶液呈中性)。
【观察与讨论2】乙同学在做实验时开始没有观察到气泡产生,于是对碳酸钠能否与盐酸反应表示怀疑。甲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在碳酸钠溶液中滴加少量稀盐酸,先发生反应Na2CO3+HCl=NaCl+NaHCO3,继续滴加稀盐酸,再发生反应NaHCO3+HCl=NaCl+H2O+CO2↑。所以甲同学认为,乙同学实验时还应         ,才能观察到有气泡产生。
【观察与讨论3】甲同学先将废液缓慢倒入一洁净的废液杯中,乙同学在观察到气泡产生后,也将实验废液缓慢倒入该废液杯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经过讨论确定,甲同学的试管中废液含有的溶质一定有  ,乙同学的试管中废液含有的溶质一定有  (均写化学式)。
为了处理实验后产生的废液,甲、乙同学决定对废液杯中最终废液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最终废液中含有什么溶质?
【猜想与假设】猜想1:废液中含有          (写化学式)两种溶质。
猜想2:废液中含有          (写化学式)三种溶质。
猜想3:废液中含有NaHCO3、CaCl2、 NaCl三种溶质。
【活动与探究】甲、乙同学为了验证猜想,进行了如下实验:
甲同学实验: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盐酸,无气泡产生。
乙同学实验: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色。
【结论与反思】(1)猜想             (填“1”或“2” 或“3”)正确。
(2)要得到相同的结论,还可采用很多种方法。如加入氧化铁粉末,可观察到溶液呈   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表达与交流】甲、乙同学确认了最终废液中溶质的成分,若直接排放,可能造成的危害是
                   ,你认为处理该废液的方法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12分)甲、乙两同学在学完酸的化学性质后,做了如下实验:

【观察与讨论1】甲同学在做实验时观察到的明显现象是       。再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无明显现象(已知CaCl2溶液呈中性)。
【观察与讨论2】乙同学在做实验时开始没有观察到气泡产生,于是对碳酸钠能否与盐酸反应表示怀疑。甲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在碳酸钠溶液中滴加少量稀盐酸,先发生反应Na2CO3+HCl=NaCl+NaHCO3,继续滴加稀盐酸,再发生反应NaHCO3+HCl=NaCl+H2O+CO2↑。所以甲同学认为,乙同学实验时还应         ,才能观察到有气泡产生。
【观察与讨论3】甲同学先将废液缓慢倒入一洁净的废液杯中,乙同学在观察到气泡产生后,也将实验废液缓慢倒入该废液杯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经过讨论确定,甲同学的试管中废液含有的溶质一定有  ,乙同学的试管中废液含有的溶质一定有  (均写化学式)。
为了处理实验后产生的废液,甲、乙同学决定对废液杯中最终废液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最终废液中含有什么溶质?
【猜想与假设】猜想1:废液中含有          (写化学式)两种溶质。
猜想2:废液中含有          (写化学式)三种溶质。
猜想3:废液中含有NaHCO3、CaCl2、 NaCl三种溶质。
【活动与探究】甲、乙同学为了验证猜想,进行了如下实验:
甲同学实验: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盐酸,无气泡产生。
乙同学实验: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色。
【结论与反思】(1)猜想             (填“1”或“2” 或“3”)正确。
(2)要得到相同的结论,还可采用很多种方法。如加入氧化铁粉末,可观察到溶液呈   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表达与交流】甲、乙同学确认了最终废液中溶质的成分,若直接排放,可能造成的危害是
                   ,你认为处理该废液的方法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甲、乙两个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测定其他石灰石的质量分数(杂质不参与反应),分别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精英家教网
甲组:(1)实验取石灰石样品10.0g,高温煅烧至质量不再改变后,把剩余固体放在密闭、干燥的容器中冷却至室温,称量所得固体的质量为6.04g.
(2)计算:
①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
②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乙组:同样取原石灰石10.0g,按下图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进行实验,测得完全反应后C中氢氧化钠溶液增重了3.90g.由此计算出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要比甲组
 
(填“高”或“低”或“相同”),造成该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甲、乙两个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测定某地石灰石的质量分数(杂质不参与反应),分别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
甲组:
(1)实验:取石灰石样品10g,高温煅烧至质量不再改变后,把剩余固体放在密闭、干燥的容器中冷却至室温,称量所得固体的质量为6.04g.
(2)计算:设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 
 高温 
.
 
CaO+CO2
100         56
x           6.04g
以上解法得出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超过100%,造成计算结果错误的原因是
 

请你写出正确的计算过程.
乙组:也取原石灰石样品10g,按下图所示装置(气密性完好)进行实验,测得完全反应后C中氢氧化钠溶液增重了3.9g.由此计算出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要比甲组
 
(填高或低或相同),造成该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乙组实验设计也有不足之处,你的改进是
 

精英家教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甲、乙两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分别制备氨气,并利用氨气的性质(氨气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生成铜、水和氮气)来验证分子中氮、氢原子个数比,设计了如下实验流程:

实验中,先用制得的氨气排尽洗气瓶前所有装置中的空气,再连接洗气瓶和气体收集装置,立即加热氧化铜.反应完成后,黑色的氧化铜转化为红色的铜.
下图A、B、C为甲、乙两小组制备氨气时可能用到的装置,D为盛有足量浓硫酸的洗气瓶.

甲小组测得:反应前氧化铜的质量为m1g、氧化铜反应后转化成的铜的质量为m2g;生成的氮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V1L(已知标准状况下,22.4L氮气的质量是28g).
乙小组测得:洗气前装置D的质量m3g、洗气后装置后D的质量m4g;生成的氮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V2L.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a的名称:
分液漏斗
分液漏斗

(2)检查A装置气密性的具体操作方法是
连接导管,将导管插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导管口有气泡产生;松开手后,导管内有水回流并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
连接导管,将导管插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导管口有气泡产生;松开手后,导管内有水回流并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

(3)甲、乙两小组选择了不同方法制备氨气,请将实验装置的字母编号和制备原理填写在下表空格中.
实验装置 实验药品 制备原理
甲小组 A 氢氧化钙、硫酸铵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H42SO4+Ca(OH)2═2NH3↑+2H2O+CaSO4
(NH42SO4+Ca(OH)2═2NH3↑+2H2O+CaSO4
乙小组
B
B
浓氨水、氢氧化钠
(4)甲小组用所测数据计算出氨分子中氮、氢的原子个数之比为
5V1:7(m1-m2
5V1:7(m1-m2

(5)乙小组用所测数据计算出氨分子中氮、氢的原子个数比小于理论值,其原因是
洗气瓶D中的浓硫酸不但吸收了反应生成的水,还吸收了未反应的氨气,从而使计算的氢的量偏高
洗气瓶D中的浓硫酸不但吸收了反应生成的水,还吸收了未反应的氨气,从而使计算的氢的量偏高
. 为此,乙小组在原有实验流程的基础上,在
洗气瓶D前
洗气瓶D前
的位置增加了一个装有足量药品的实验仪器,重新实验.根据实验前后该药品的质量变化及生成氮气的体积,也得出了合理的实验结果.该药品的名称是
碱石灰(或无水硫酸铜、氢氧化钠、氧化钙等)
碱石灰(或无水硫酸铜、氢氧化钠、氧化钙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