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生态环境脆弱.地表水贫乏.⑭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⑮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⑯沙漠.植被⑰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⑱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⑲冬春干旱的季节.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⑳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青藏铁路将经过三江源(长江、黄河、澜沧江之源)地区。下列关于该地区地理环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山高坡陡,地势起伏大  

B.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热量充足

C.气温低,牧草矮,生态环境脆弱 

D.积雪冰川多,水资源和水能资源贫乏

2.①地与②地相比,①地发展农业生产主要的限制性因素是       

A.灌溉水源不足            B.土地荒漠化严重

C.日照时间较短            D.河谷狭窄、热量不足

 

查看答案和解析>>

下图为我国某省部分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调查发现,图示区域的古长城损毁严重,其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

A.风力侵蚀作用强     B.流水侵蚀作用强

C.地震频繁导致破坏   D.农民耕作活动的破坏

2.下列说法属于图示区域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的是(   )

①资源贫乏   ②生态环境脆弱  ③水资源短缺   ④交通落后    ⑤劳动力短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⑤

3.在延安地区经济发展中,针对其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适宜的治理措施是(   )

A.小流域综合治理            B.建设防护林体系

C.加强人工草场建设          D.利用“鱼塘—台田”模式发展农业

 

查看答案和解析>>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推动地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国务院将我国分为中部、东北部、西部、东部四大地区,并提出了“中部崛起”、“东北振兴”、“西部开发”和“东部新跨越”的战略决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地区

总指数

经济增长指数

环境友好指数

协调发展指数

潜力增进指数

全国平均

4.51

3.48

5.07

5.14

4.37

东部平均

6.18

4.68

6.90

5.45

5.22

东北平均

4.31

3.51

4.66

5.51

3.46

中部平均

3.95

2.72

4.45

5.50

3.92

西部平均

3.44

2.86

9.94

4.63

4.12

 

 

 

 

 

 

 

(1)从四大地区人口流向看,             地区与             地区向             地区的流动成为区际人口流动的主流,其主要原因是                          

(2)从图1中可以看到,各地区的区域科学发展总指数得分大致呈现出        的分布状况。

(3)从各板块来看,         地区,要更为注重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协调程度。       地区,要更为重视提高经济增长的潜力。导致西部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还有明显差距的原因是______。(填正确项字母)。

A. 自然资源相对贫乏   B. 城市带动能力弱

C. 人口众多           D. 基础设施较落后   E. 生态环境脆弱

(4)试分析中部崛起战略中中部六省的共同的区位优势。

查看答案和解析>>

读“我国沿40°N附近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区域,其中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的是                

2.根据图示信息判断图示各地区主导外力作用类型,填写在下面的括号内。

3.上图中的①以          搬运作用为主,则以          搬运作用为主。

4.甲乙两地区的经济较为落后,制约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多选)

A.光热、水分条件不足

B.深居内陆,交通不便

C.生态环境脆弱

D.地势高峻,地表崎岖

E.矿产资源比较贫乏

查看答案和解析>>

下图为我国某省部分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17~19题。

20.调查发现,图示区域的古长城损毁严重,其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

A.风力侵蚀作用强     B.流水侵蚀作用强

C.地震频繁导致破坏   D.农民耕作活动的破坏

21.下列说法属于图示区域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的是(   )

①资源贫乏   ②生态环境脆弱  ③水资源短缺   ④交通落后    ⑤劳动力短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⑤

22.在延安地区经济发展中,针对其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适宜的治理措施

是(   )

A.小流域综合治理            B.建设防护林体系

C.加强人工草场建设          D.利用“鱼塘—台田”模式发展农业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