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人行走时.足部突然受到伤害性刺激.迅速抬脚.下图为相关反射弧示意图. (1)图示反射弧中.a是 .当兴奋到达b点时.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为 .当兴奋到达c处时.该结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 . (2)伤害性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到 会形成痛觉.此时.内脏神经支配的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激素增加.导致心率加快.这种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 . (3)伤害引起的痛觉可通过下丘脑促进垂体释放 .直接促进 对水的重吸收. (4)当细菌感染足部伤口时.机体首先发起攻击的免疫细胞是 .未被清除的病原体经过一系列过程.其抗原会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 . [答案](1)传入神经 外负内正 电信号 →化学信号→电信号 (2)大脑皮层 神经-体液调节 (3)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和集合管 (4)吞噬细胞 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解析](1)据图中神经节的位置可知.a表示传入神经.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静息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电位为外正内负.当兴奋时.神经纤维两侧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即突触时由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再转变为电信号. (2)痛觉的形成在大脑皮层.神经支配腺体分泌相关的激素.该调节为神经-体液调节. (3)下丘脑能促进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4).细菌感染人体时首先被吞噬细胞非特异性识别.因此吞噬细胞是最先发起攻击的免疫细胞.抗原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⑴小红不小心被针刺.随即出现抬手动作.其神经反射如图15所示. 图15中传出神经元是 .b1兴奋后使c1兴奋.而b2兴奋后使c2抑制.可推测b1和b2的突触小泡释放的 是不同的物质.小红抬手之后对妈妈说:“我手指被针刺了. 有点疼. 该过程一定有大脑皮层的 中枢以及言语区的 参与调节. ⑵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可使脊髓神经元受损而影响有关神经反射.接种疫苗是预防脊灰的有效措施.某研究跟踪监测84名儿童先后两次接种改进的脊灰病毒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结果见右表.D≥4者免疫结果呈阳性.D值越高者血清中抗体浓度越高. D 初次免疫 再次免疫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 4 1 1.2 0 0.0 4 0 0.0 0 0.0 8 1 1.2 0 0.0 16 2 2.4 0 0.0 32 8 9.5 0 0.0 64 11 13.1 0 0.0 128 31 36.9 0 0.0 256 10 11.9 0 0.0 512 14 16.6 6 7.2 1024 3 3.6 17 20.2 > 1024 3 3.6 61 72.2 合计 84 100 84 100 由表可知.初次免疫的阳性率为 .请总结再次免疫效果与初次免疫效果的差异. 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答案](1)c1和c2 神经递质 感觉 S区98.8% 差异:再次免疫阳性率为100%.绝大多数儿童血清抗体浓度远高于初次免疫..原因:初次免疫时产生的记忆细胞再次接触脊灰病毒抗原时.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解析] (1)根据神经节判断.有神经节为传入神经.没有则为传出神经.根据前角判断.与前角相连的是传出神经.与后角相连的是传入神经.由图可知.传出神经是C1和C2,由b1兴奋后使c1兴奋.而b2兴奋后使c2抑制,可知.b1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b2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感觉产生于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 小红清晰描述症状.与言语区的S区有关(2)由题干可知.D≥4者免疫结果呈阳性.D值<4占1.2%.所以阳性率为98.8% ,由表可知.再次免疫过程中的体内抗体浓度要明显高于初次免疫过程中的体内抗体浓度.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初次免疫过程中产生的记忆细胞能在再次受到抗原刺激时.直接识别抗原并迅速大量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从而产生较强的免疫效果.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广东A卷)(8分)

 某实验小组为了探究细胞膜的通透性,将小鼠肝细胞在体外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培养液中的氨基酸、葡萄糖和尿素含量,发现它们的含量发生了明显得变化(如下图)。请回答问题。

(1)由图可知,随培养时间延长,培养液中葡萄糖和氨基酸含量            ,尿素含量           。由于在原培养液中没有尿素,推测其是          的产物。

(2)培养液中的氨基酸进入细胞后,其主要作用是           ;被吸收的葡萄糖主要通过          作用,为细胞提供        

(3)转氨酶是肝细胞内参与氨基酸分解与合成的一类酶,正常情况下这类酶不会排出胞外,若在细胞培养液中检测到该类酶,可能的原因是        

(4)由(1)和(3)可初步判断,细胞膜对物质的转运具有          的特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13四川卷)10.(12分)由于酵母菌直接利用淀粉的能力很弱,有人将地衣芽孢杆菌的α-淀粉酶基因转入酵母菌中经筛选得到了可高效利用淀粉的工程酵母菌菌种(过程如图甲所示)。

(1)图甲中,过程①需要的酶有_____________。为达到筛选目的,平板内的固体培养基应以____________作为唯一碳源。②、③过程需要重复几次,目的是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尝试过程③的操作,其中一个平板经培养后的菌落分布如图乙所示。该同学的接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推测该同学接种时可能的操作失误是______________。

(3)以淀粉为原料,用工程酵母菌和普通酵母菌在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密闭发酵,接种________菌的发酵罐需要先排气,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凝胶色谱法分离α一淀粉酶时,在色谱柱中移动速度较慢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较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13四川卷)10.(12分)由于酵母菌直接利用淀粉的能力很弱,有人将地衣芽孢杆菌的α-淀粉酶基因转入酵母菌中经筛选得到了可高效利用淀粉的工程酵母菌菌种(过程如图甲所示)。

(1)图甲中,过程①需要的酶有_____________。为达到筛选目的,平板内的固体培养基应以____________作为唯一碳源。②、③过程需要重复几次,目的是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尝试过程③的操作,其中一个平板经培养后的菌落分布如图乙所示。该同学的接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推测该同学接种时可能的操作失误是______________。

(3)以淀粉为原料,用工程酵母菌和普通酵母菌在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密闭发酵,接种________菌的发酵罐需要先排气,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凝胶色谱法分离α一淀粉酶时,在色谱柱中移动速度较慢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较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06四川卷)关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动植物种类繁多,群落结构复杂 

B.高温多雨,分解者的活动旺盛

C.恢复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强 

D.可用样方法调查某物种的种群密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7.(2011·四川卷—30.Ⅰ)有人通过实验探究某海藻的最佳培养条件,以获得最大生物量(注:生物量指单位体积的藻体干重)。

(1)在有光条件下培养海藻时,培养液中必须含有________,还需定时向培养液通入空气,目的是提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海藻光合速率随不同光照强度的变化曲线如图,图中B点表示最佳的________培养条件。

(2)该海藻在无光条件下仍能生长,但需在培养液中添加葡萄糖等有机物,目的是提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向培养液中添加葡萄糖配成不同浓度的培养液,在一定光照条件下培养该海藻,测定海藻的生物量如下表:

葡萄糖浓度(g/L)

0

0.1

0.2

0.4

0.6

1.0

海藻生物量(g/L)

0.84

0.93

1.00

1.03

0.79

0.67

要确定培养海藻的最佳葡萄糖浓度,还需设计________的实验。

(4)综合上述实验,获得该海藻最大生物量的培养条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