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当朋友知道我要将松子下油锅后.为什么要“大惊失色 ?答: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A      2.C       3.A      4.D      5.C       6.A      7.D      8.D      9.B       10.C

【解析】

1.(B‘‘帧”应读zhēn,“坍”应读tān;C“纶”应读guān;D“峙”应读zhì)

2.(A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用在这里与文意完全不符。B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不是形容两个人方向相反。D望文生义:不了解某一词句的确切含义,光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做出不确切的解释。贬义。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3.(B结构混乱,“中国股市”不能作“风险教育课”的主语;C语序不当“越多的”修饰“读者”;D成分残缺,“加速”缺宾语)

4.(A“工作人员”后用句号;B括号内“分量”后的句号去掉;C 引号内句号移出)

5.(A B混淆了概念,错将“过氧化氢”理解为“过氧化氢还原酶”;D不是应对各种恶劣的外部环境,而是缓解内在压力)

6.(最高只能适应103℃的高温环境)

7.(A火星只是进入优先考虑范围,不一定能“成为”;B遗漏了土壤等条件;C‘‘只有”绝对化了)

8.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信守

9.(①表现鲍叔的为人;②是管仲的作用;⑥是管仲对如何执政的认识)

10.(原文是“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只是想法,还没变成现实。)

11.(1)鲍叔始终对他很好。(得分点:“遇”)

(2)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却称赞鲍叔能够了解人(识别人才)。(得分点;“多”“而”“知人”)

(3)百姓所向往的,就因势而给予;百姓所不赞成的,就将它除去。(得分点:“俗”  “因”“去”)

12.(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愁恨的情感。(1分)诗人用“柳色新”这一美景同“野店溪桥”这一荒凉寂寞的背景相对比,自然便从柳的被冷落想到人的不如意,因而就产生了愁与恨。(2分)从柳的生长过程看,长出“黄金缕”一般的千枝万条是极不容易的,是柳经过千般“殷勤”方始织就,但这番殷勤的结果不过是“带雨” “笼烟”过一春就衰老、凋残了事,这怎能不使人“愁恨”呢?(2分)

(2)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等手法。(1分)① “殷勤织就黄金缕”一句说柳很“殷勤”,尚且能“织”,赋予柳以人的行为、感情,是用了拟人的手法。

② 把柳条说成“黄金缕”是用了比喻,形象地说明柳长出千枝万条的不易,便于抒发柳枝容易衰老、凋残的愁恨。

③ 将“柳色新”这一美景同“野店溪桥”荒凉寂寞的背景相对比,突出了柳被冷落的感情;将“殷勤织就黄金缕”的不易与“带雨笼烟过一春”容易衰老、凋残相对比,突出了诗人的愁恨之情。(选择其中一种手法分析,言之成理即可得2分)

13.(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2)杜甫;乾坤日夜浮;气蒸云梦泽;范仲淹;后天下之乐而乐。(2分)

14.“情怀”指“独尝异味,尘俗为之解脱。”(2分)

15.松子外形晶莹细白,是历经冰雪,经过锻炼才能长出来的,具有高远的境界;(2分)“松子下油锅”,损伤了我们吃这种天地精华的原意。(2分)

16.纵是简单的万物也要通过配合才生出不同的意义。(意思对即可)(4分)

17.(1)松子虽小,但和“我们”一样,吸取了日月精华;有时也可以做情绪的大主宰。(每点3分)

(2)坦然地面对生活,(2分)不要在快乐的时候觉得日子太短,在忧烦的时候又觉得日子过得太长,(2分)而要像把握小松子一样把握存在我们生活四周的小东西。(2分)

18.①③(2分);②(1分);④(1分)改为“甚至”(1分)(前后是递进关系)。

19.见到茂密的森林,你只要无愧地做了丛林中最挺拔的一棵;见到奔腾的大海,你只要无愧地做了浪花里最纯净的一滴;见到无垠的蓝天,你只要无愧地做了云朵中最祥和的一朵。(4分)

20.例:悲观者说:我的生命之树上又飘走了一片落叶;乐观者说:我在人生的乔木上又刻下了一道印记。(一句3分。文采、句式、意义各1分)

21.作文(参照2008年高考评分标准)

思路点拨:

(1)那路人的主张有点“灵活性”,许衡却表现了高度的原则性。也许我们背负了太久的枷锁的压迫,以至于我们如今可以超越对社会有益的原则,可是我们应该想到当原则被视为可以超越以后,就会出现一系列现实问题,人情、金钱、权利……如果一切都可以超越原则,那来之不易的民主社会如何维系?

(2)“梨虽无主,我心有主。”心灵需要自我维护。纯洁的心灵是智者所追求的,心灵有了污点,人生也就不再完美了。

(3)“我心有主”,意味着一个人能够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坚守内心的准则,做到自重、自觉、自制,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要做到“我心有主”,关键是要明确自己做人的信条,并牢牢地去恪守它。这信条便是我们人生理想的支撑,丧失它,便等于失去正确把握人生的机会。

【文言文参考译文】

管仲,名叫夷吾,是颍上人。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却始终对他很好,不将这事声张出去。不久鲍叔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立为齐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

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一,这都是管仲的谋略。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并不认为我贪心,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使鲍叔更加困顿不堪,陷于窘境,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不成器,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僚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愧,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羞辱。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

鲍叔牙推荐管仲担任宰相以后,自己情愿位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受俸禄,得到封地的人有十几代,多数是有名的大夫。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却称赞鲍叔能够了解人(识别人才)。

管仲在齐国执政为相之后,凭借小小的齐国濒临大海的地理条件,流通货物,积累财富,富国强兵,与百姓同好同恶。所以他(在《管子》中)说:“粮仓充实百姓就知道礼节;衣食饱暖百姓就懂得荣辱;君王的作为合乎法度六亲就自然和睦而关系稳固;四维(礼义廉耻)不大加宣扬,国家就会灭亡。颁布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头,要能顺乎民?心。”因为道理浅显,所以易于推行。百姓所向往的,就因势而给予;百姓所不赞成的,就将它除去。

管仲掌理政事,善于转祸为福,转败为功。重视分辨事物的轻重缓急,谨慎对待得失利弊的选择。齐桓公实际上是恼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则趁机讨伐楚国,谴责它不向周王室进贡包茅。桓公实际上是北征山戎,而管仲却趁机让燕国实行召公的善政。在柯地会盟中,桓公打算背弃同曹沫所签订的盟约,管仲就使他信守盟约,天下诸侯也因此而归附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是为了有所获取,这是治理政事的法宝。”

太史公说: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但孔子却小看他。难道是因为周朝的统治已经衰微,桓公既然是贤君,而管仲不劝勉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只称霸主吗?古语(《孝经》)说:“鼓励并顺从好的,纠正并制止不好的,因而君臣百姓之间能亲密无问。”这难道不是说的管仲吗?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