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某同学在做测定木板的动摩擦因数的实验时.设计了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A:木板固定.用弹簧秤拉动木块.如图(a)所示, 方案B:木块固定.用手拉动木板.如图(b)所示. 除了实验必需的弹簧秤.木板.木块.细线外.该同学还准备了质量为200克的配重若干个. (g =10m/s2) ①上述两种方案中.你认为更合理的是方 案 .原因是 , ②该实验中应测量的物理量是 , ③该同学在木块上加放配重.改变木块对木板的正压力.记录了5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次数 1 2 3 4 5 配重 0 1 2 3 4 弹簧秤读数(N) 0.50 1.00 1.50 1.80 2.50 测木块重(N) 2.00 请根据上述数据在坐标纸上做出木块所受摩擦力和压力的关系图象: 由图象可测出木板和木块间的动摩擦 因数是 . ⑵现有下列器材: A.6V蓄电池一组 B.直流电流表 一只 C.直流电流表 一只 D.直流电压表 一只 E.直流电压表 一只 F.滑动变阻器 一只 G.滑动变阻器 一只 H.电阻箱(0-9999.9Ω.Im=0.1A) 一只 I.电键一只 现在要比较准确地测量一只约0.6Ω电阻的阻值.所采用的实验电路如图所示, ①实验中所需要的器材除了电源.电键和导线外.还有: 电流表选 , 电压表选 ,选 , .选 , ②写出测量电阻的表达式Rx = .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某同学在做测定木板的动摩擦因数的实验时,设计了两种实验方案:A、木板水平固定,通过弹簧秤水平拉动木块,如图1(a)所示;B、木块固定,通过细线水平拉动木板,如图1(b)所示.

(1)上述两种方案中,你认为更合理的方案是
b
b
,原因是
方案b中,弹簧示数不受木板速度的影响,读数稳定,容易操作
方案b中,弹簧示数不受木板速度的影响,读数稳定,容易操作

(2)该实验中应测量的物理量是
木块重力G,弹簧称的读数F
木块重力G,弹簧称的读数F

(3)除了实验必需的弹簧秤、木板、木块、细线外,该同学还准备了质量为200g的配重若干个.该同学在木块上加放配重,改变木块对木板的正压力(g=10m/s2),并记录了5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次数 1 2 3 4 5
配重(个数) 0 1 2 3 4
弹簧秤读数(N) 0.50 1.00 1.50 1.80 2.50
测木块重(N) 2.00
请根据上述数据在给出的图2坐标纸上作出木块所受摩擦力和压力的关系图象;由图象可测出木板和木块间的动摩擦因数是
0.25
0.25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同学在做测定木板的动摩擦因数的实验时,设计了三种实验方案.
方案一:木板水平固定,通过弹簧秤水平拉动木块,如图(a)所示;
方案二:木块通过弹簧秤固定,通过细线水平拉动木板,如图(b)所示.
方案三:木块通过弹簧秤固定,通过细线沿斜面拉动木板,如图(c)所示精英家教网
上述三种方案中,你认为最合理的是方案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同学在做测定木板的动摩擦因数的实验时,设计了两种实验方案。方案A:木板水平固定,通过弹簧秤水平拉动木块,如图(a)所示;方案B:木块固定,通过细线水平拉动木板,如图(b)所示。

(1)上述两种方案中,你认为更合理的方案是         ,原因是        
(2)该实验中应测量的物理量是         
(3)除了实验必需的弹簧秤、木板、木块、细线外,该同学还准备了质量为200g的配重若干个。该同学在木块上加放配重,改变木块对木板的正压力(g=9.8m/s2),并记录了5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次数
1
2
3
4
5
配重(个数)
0
1
2
3
4
弹簧秤读数(N)
0.50
1.00
1.50
1.90
2.50
测木块重(N)
2.00
请根据上述数据在图给出的坐标纸上作出木块所受摩擦力和压力的关系图象,由图象可测出木板和木块间的动摩擦因数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同学在做测定木板的动摩擦因数的实验时,设计了三种实验方案.
方案一:木板水平固定,通过弹簧秤水平拉动木块,如图(a)所示;
方案二:木块通过弹簧秤固定,通过细线水平拉动木板,如图(b)所示.
方案三:木块通过弹簧秤固定,通过细线沿斜面拉动木板,如图(c)所示
精英家教网

上述三种方案中,你认为最合理的是方案是(  )
A.方案一B.方案二C.方案三D.一样合理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同学在做测定木板的动摩擦因数的实验时,设计了三种实验方案.
方案一:木板水平固定,通过弹簧秤水平拉动木块,如图(a)所示;
方案二:木块通过弹簧秤固定,通过细线水平拉动木板,如图(b)所示.
方案三:木块通过弹簧秤固定,通过细线沿斜面拉动木板,如图(c)所示
上述三种方案中,你认为最合理的是方案是( )
A.方案一
B.方案二
C.方案三
D.一样合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