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 C ③④是发生在二战前和二战中的事情。
2.B。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得以基本解决,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这个矛盾的发展或解决将决定中国的命运。
3.A “主要”强调重要性,运用“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分析。
4.C 蒋介石提出“军令、政令之统一”,显然是要坚持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
5.A.注意图片中的字幅“张灵甫击毙之地”
6.A 土地改革是农民获得了土地,经济上翻了身,中共赢得了农民的衷心拥护。
7.C 考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意义,拉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8.C。本题考查战略决战的背景。从1947年开始的战略反攻,到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种形势下,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反动派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
熟了。
9.D 锦州战略地位重要,占领了锦州就切断了敌人退往关内的通路,有利于打破国民党军队的战略收缩企图,实行“关门打狗”,全歼东北之敌。
10. C 辽沈战役后,解放军的数量首次超过国民党的军队。
11. B “和、战”“ 全在于共党”说明中共完全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结合“新年”这个时间即可判断。
12. A 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党中央做出工作重心转移的重大决策,不久中共中央迁往北京。B、C、D三项都与史实不符。
13. C 徐州会战和淞沪会战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
14. A 依据时间“1949年”即可做出正确判断。
15.B 要注意艾奇逊的信中“民主个人主义”主要是指资本主义制度和意识形态;“摆脱外国的羁绊”,并不是指中国取得独立,而是指摆脱苏联的控制。尽管文中也提到“鼓励”之类的话,但并不意味着笼络新生的政权,从材料中也看不出帮助蒋介石的意图。
16.A B、C两项都不符合辛亥革命,D项符合辛亥革命,但不适合于新中国的成立,两者共同点都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里程碑。
17. B 毛泽东的话意思是说要联合其他党派共同治理国家。
18.A 没收官僚资本是建立国营经济的根本措施。
19. B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图中所示的中央国家机构组织系统由此形成。
20.B 材料中提到的事件是建国初期的“米棉之战”。
21.D 互助合作运动是为恢复发展农业生产在农村进行的,与城市无关。
22.B.1953-1957年我国正处于三大改造时期。
23.D 《共同纲领》制定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完成。
24.A 土地改革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起了经济作用,但在“一五”计划进行的同时却对土地改革后的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说明当时农业不符合“一五”计划的需要。
25. B此题属材料型选择题,既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又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根据“荣家是民族资本家”、“把‘家业’交给国家”这两个关键信息可推断出材料反映的是“三大改造”的一个缩影,然后联系所学知识,便能准确判断。
26.⑴甲午战争战败(《马关条约》)后,台湾被日本割占;二战结束后台湾回归祖国;大陆解放是国民党撤退到台湾造成分裂。(4分)
⑵①我们已有清朝的文献地图证明台湾早已在中国的版图以内。②陈水扁春节讲话重申其“台独”主张。③日本右翼势力还在支持“台独”活动。(6分)
⑶意义:当时西方的地图已经把台湾画在中国版图内。(2分)
27.(1)没有取得国民的信任;内外阻力大;军纪败坏;军民关系紧张;将领腐败。(4分,言之成理即可)
(2)没有。蒋介石只是看到了导致他失败的一些表面原因,并且把失败的责任都推卸给别人。(3分)
(3)政治孤立,失去民心;军队厌战,士气低落;贪官横行,统治腐败;蒋桂分裂,美援断绝。(4分)
(4)坚持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不得人心。(2分)
28.(1)1941年到1942年。制定“双交双减”方针;开展大生产运动。 (4分)
(2)“边抗”:1950年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1953年美国不得不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中国国际威望提高,为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边稳、边建”:开展“三反”“五反”运动、工商业的合理改造、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等。到1952年底,国家财政经济根本好转,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市场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6分)
(3)战争的胜利为经济的发展营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经济的发展为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分)
29.(1)打击不法资本家,稳定物价;对私营工商业进行调整;对不法资本家进行五反运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和赎买政策。(4分)
(2)含义: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必要性:小农经济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解决农业生产发展遇到的困难。原则:自愿互利。方针:积极发展稳步前进。(5分)
(3)焦点是合作化的速度问题。邓子恢是正确的。因为改造后期,由于要求过急,工作过粗引起了部分农民的不满,给生产力造成了一定的破坏。(4分)
补充材料:
材料一 "公开的全面的内战会不会爆发?这决定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因素。国内的因素主要是我们的力量和态度。会不会因为国际国内的大趋势和人心所向,经过我们的奋斗,把内战限制在局部的范围, 或者使全面内战拖延时间爆发?这种可能性是有的。"
-----
材料二"如果联合政府成立了,中共将尽心尽力和蒋主席合作,以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彻底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
一一1945年9月27日毛泽东答路透社记者问
材料三"如果要使革命半途而废,那就是违背人民的意志,接受外国侵略者和中国反动派的意志,使国民党赢得养好创伤的机会,然后在一个早上猛扑过来,将革命扼死, ,使全国回到黑暗世界。" 一一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
(1)归纳材料一中毛泽东对内战的基本观点并分析"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因素"的具体内涵。
(2)材料二和材料一有何内在的联系?材料二的主张在当时能否实现,为什么?
(3)材料三和材料一、二相比,共产党在国共关系问题上的态度有什么显著变化,变化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答案:
(1)基本观点:内战必然爆发,但可以控制其时间和规模。国内外的因素包括:蒋介石坚持独裁内战但 准备尚未完成;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呼声高;美国为控制中国,实 现全球霸权积极扶持蒋介石;中国共产党经过抗战实力得到增 强等。
(2)材料二是毛泽东参加重庆谈判时会见记者时的发言,它是材料一"我们的奋斗"的具体举措。材料二的主张不可 能实现,因为中国共产党成立联合政府的前提就是要废除国民 党一党专政。
(3)变化:共产党在国共关系问题上已经掌握了主动权。条件:此时我党已经基本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国民党企 图以假和平作为缓兵之计。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