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Ⅰ.下列有关操作正确的是 _。
①.FeBr3作催化剂,苯和溴水发生反应可生成无色、比水重的液体溴苯
②.将铜丝弯成螺旋状,在酒精灯上加热变黑后,立即伸入盛有无水乙醇的试管中,实现乙醇被氧化为乙醛的实验
③.用Cu和Ag作为两极,H2SO4溶液作为电解质溶液,可以构成原电池
④.为了防止自来水管生锈,一般在表面镀上一层Zn
⑤.使用AgNO3溶液验证三氯甲烷中是否含有氯元素,现象是产生白色沉淀
A.②④ B.①② C.③⑤ D.④⑥
Ⅱ. 乙酸乙酯是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广泛应用于化学工业。实验室利用右图的装置制备乙酸乙酯。
(1)与教材采用的实验装置不同,此装置中采用了球形干燥管,其作用
是: 。
(2)已知下表数据:ks5u
物质 | 熔点/℃ | 沸点/℃ | 密度/(g/cm3) |
乙醇 | -144 | 78 | 0.789 |
乙酸 | 16.6 | 117.9 | 1.05 |
乙酸乙酯 | -83.6 | 77.5 | 0.90 |
浓硫酸 | —— | 338 | 1.84 |
①按装置图安装好仪器后,需要试剂为3 ml 乙醇,2 ml乙酸,适量浓硫酸,请选择合适的加入顺序 。
A. 先加浓硫酸,再加乙醇,最后加乙酸
B. 先加乙醇,再加浓硫酸,最后加乙酸
C. 先加乙酸,再加浓硫酸,最后加乙醇
D. 先加浓硫酸,再加乙酸,最后加乙醇
②根据上表数据分析,为什么乙醇需要过量一些,其原因是 。
(3)按正确操作重新实验,该学生很快在小试管中收集到了乙酸乙酯、乙酸、乙醇的混合物。现拟分离含乙酸、乙醇和水的乙酸乙酯粗产品,下图是分离操作步骤流程图。在图中圆括号表示加入适当的试剂,编号表示适当的分离方法。
①写出加入的试剂名称: 试剂(a)是 ;试剂(b)是 。
②写出有关的操作分离方法:①是 ,②是 ,③是 。
(11分)实验室用铜制取硫酸铜,将适量硝酸分多次加入到铜粉与稀硫酸的混合物中,加热使之反应完全,通过蒸发、结晶得到硫酸铜晶体。
(1)理论上硫酸和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最佳为: ︰ ;
(2)实际上,即使铜粉、硫酸及硝酸都比较纯净,制得的CuSO4·5H2O中还是有可能存在的杂质是 ,除去这种杂质的实验操作称为 。
(3)为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如下设计:
方案甲:以空气为氧化剂。将铜粉在___________(填仪器名称)中反复灼烧,使铜与空气充分反应生成氧化铜,再将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
方案乙:将空气或氧气直接通入到铜粉与稀硫酸的混合物中,发现在常温下几乎不反应。向反应液中加少量FeSO4,即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铜。反应完全后,加物质甲调节pH ,铁元素全部沉淀(一般认为铁离子的浓度下降到10-5mol·L-1,就认为沉淀完全),然后过滤、浓缩、结晶。
已知:Ksp[Cu((OH)2]≈10-22, Ksp[Fe((OH)2]≈10-16, Ksp[Fe((OH)3]≈10-38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为了使铁元素全部沉淀,应调节pH至少为_________;
②甲物质可选用的是 ;
A.CuCl2 | B.NaOH | C.Cu2(OH)2CO3 | D.CuO E.H2SO4 |
A.CuCl2 | B.NaOH | C.Cu2(OH)2CO3 | D.CuO E.H2SO4 |
以氯化钠和硫酸铵为原料制备氯化铵及副产品硫酸钠,工艺流程如下:
氯化铵和硫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如上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制备 NH4Cl的化学方程式: 。
(2)实验室进行蒸发浓缩用到的主要仪器有 、烧杯、玻璃棒、酒精灯等。
(3)实验过程中趁热过滤的目的是 。趁热过滤可采用抽滤装置,抽滤装置如图1所示,该装置中的错误之处是 ;若用普通的漏斗,贴上滤纸后,接上抽滤瓶进行吸滤则不行,因为 。
(布氏漏斗的使用:一般先在圆筒底面垫上滤纸,将布氏漏斗插进抽滤瓶并将接口密封。抽滤瓶的侧口连抽气系统。然后将欲分离的固体、液体混合物倒进上方,液体成分在负压力作用下被抽进抽滤瓶中,固体留在上方。)
图1 图2
(4)趁热过滤后,滤液冷却结晶。一般情况下,下列哪些因素有利于得到较大的晶体____。
A.缓慢冷却溶液 B.溶液浓度较高 C.溶质溶解度较小 D.缓慢蒸发溶剂
(5)若NH4Cl产品中含有硫酸钠杂质,进一步提纯产品的方法是 ___。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测定该NH4Cl产品中氮的含量,设计了如图2装置,并进行了讨论。
甲同学:根据此实验测得的数据,计算的NH4Cl产品的含氮量可能偏高,因为实验装置中存在一个明显缺陷是:__ ____。
乙同学:实验过程中,往烧瓶中加入的浓氢氧化钠溶液一定要足量并充分加热,原因是 。
用改进后的实验装置重新进行实验,称取13.5gNH4Cl产品,测得实验后B装置增重3.4g。则该化肥含氮量为 。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