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现代史是世界各地区.各国之间联系不断加强的历史.这一进程自新航路开辟起步.今天已发展到全球一体分阶段.据此回答12-13题. 12.观察下图.开辟图中①②两条新航线的航海家船队分别是: A.迪亚士.哥伦布 B.哥伦布.达·伽马 C.达·伽马.麦哲伦 D.哥伦布.麦哲伦 13.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和发展.反映了 ( ) A.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和依赖加强B.各国利益逐步趋于一致 C.大国强权政治势力的削弱 D.区域性经济集团影响力削弱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在人类社会近现代发展史上,出现过世界科技与经济中心的转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1624年英国专利法)第六条规定,今后对任何新产品的真正第一个发明人可以授予在本国独占制造该产品的专利证书和特权。在授予专利证书和特权后,其他人不得使用。

--摘编自汤宗舜等《专利法》

1662年,英国查理二世颁发特许状,成立促进自然知识研究的皇家学会。……鼓励并协调全国各专业的成果,以搜集可能增进科学知识的各种资料。……1754年,“技艺、制造业及商业奖励会”成立,该会为已被确定的成就提供金钱、奖章和其他报酬。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立宪君主制,并以此淘汰了已成为社会发展桎梏的绝对君主制。

--马克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据统计,某工业大国在1870年至1900年,小学生人数由690万增加到1500万。1900年,每1万人口中平均有大学生31.4人,把其它主要国家远远甩到后面。按照同一比例,德国有8.3人,法国有7.6人,英国只有6人。

--摘编自呈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都是在英国发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是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虽然也有一些重要的发明,但内燃机、柴油机、发电机和电动机等的发明和改进,却大部分是德国人干的;而环锭纺织机、缝纫机、打字机、白热丝灯和电话,以及“泰罗制”的科学化生产管理方法,则是由这一工业大国发明的。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四2006年1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也步入了一个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的重要时期。”“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只有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真抓实干,急起直追,才能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下图中中国与创新型国家在科技诸方面的比较

  如下表中中国与B国GDP及三大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比较

(1)

一艘海轮于2006年1月5日上午8时(当地区时)从B国港口城市②起航,经过28天13小时到达A国港口城市①,到达时当地区时为:________月________日________时。该海轮起航时,阳光洒满海面,海轮的影子朝向________方向。

(2)

为节省燃料,海轮一路上尽可能顺洋流沿最短航线航行,在B国沿海航行时助航的洋流名称是:________。假定海轮旗帜的飘向只受盛行风向影响,则整个航程中旗帜飘向的变化依次为________。

(3)

试分析图乙中阴影区所示城市带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

(4)

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在17~18世纪成为世界科技中心的因素。据此分析评价政治对科技的影响。

(5)

上述材料中的“某工业大国”指的是哪一国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科技经济中心逐渐从英国向该工业大国转移,根据材料三比较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6)

运用政治、经济常识分析,推动世界科技与经济中心转移的关键因素,及其对我国产业发展有哪些启示。

(7)

运用发展的观点,依据世界科技与经济中心转移的事实,论述我国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

查看答案和解析>>

材料一 以下材料均摘自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

①公元前213年秦始皇迁徙50万人戍守南岭,与越人杂居;

②公元前211年秦始皇迁内地居民3万户到河套以北垦田生产;

③西汉文景时期用免税、赐爵、赎罪等办法鼓励移民北方;

④汉武帝时,将福建一带的闽越人迁徙到江淮一带与汉人杂居;

⑤东汉末年到南宋时期,北方人民大量渡江南迁。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和近代,我国人口向海外移民,以19世纪为界线,其性质有所不同。但都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并增进了中国人民同其他国家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

材料三 1949年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示意图。

(1)阅读材料一,说明迁徙居民的积极作用。

(2)分析古代我国北民南迁的各方面原因。

(3)五六十年代我国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有何积极作用?

(4)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富余劳力增多,形成民工大军,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民工流动的特点。

(5)从经济学上讲,改革开放后民工流动特点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6)大规模的民工有序进入城市,对发展经济有什么积极意义?

(7)目前我们对民工尚无十分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措施,民工盲流现象比较严重,这会产生哪些不良后果?

(8)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的特点,你认为国家应该怎么办?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东南亚的历史、地理、文化和现状,以及中国与东南亚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南亚部分区域图

(1)该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有                           

(2)该地区旅游业发达,试分析其原因。

(3)该区域是泥石流多发区,试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南海I号”长30.4米,宽9.8米,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船舱内保存文物总数为6万~8万件。……专家推测,当时这艘船是从中国驶出,赴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或中东地区进行海外贸易时沉没的。

——据新华社报道和“南海I号”水晶宫简介

(4)结合材料二中的信息、地图及所学知识回答,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最早可上溯到什么时候,指出当时海上贸易通道最早的起止点(写出地名)。

材料三  一组图片

(5)这组图像为我们研究东南亚与中国关系史提供了什么重要信息?

材料四  悠久的传统友谊,相似的历史遭遇,维护和平与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是加强中国与东盟各国睦邻互信、友好合作的历史和现实的重要基础。

——江泽民在1997年中国一东盟首脑非正式会晤时的讲话

(6)近代以来,中国与东盟各国有什么“相同的历史遭遇”?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了提高国际地位与促进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做出了什么共同努力?

材料五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10年1月1日全面启动,使之成为继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之后发展中国家间建立的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

 ——据新华社报道

(7)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加强合作直接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哪一趋势?简述该趋势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材料六  为携手抗击目前的全流域旱情,加强湄公河的水资源跨境管理,由泰国、柬埔寨、老挝和越南4个成员国组成的首届湄公河委员会峰会于2010年4月5日在泰国华欣举行。作为对话伙伴,中国和缅甸也派出代表参会。峰会当天发表了《华欣宣言》,承诺要致力于建设“一个经济繁荣、社会公正和环境良好的湄公河流域”,并指出湄委会的任务是促进和协调水资源以及相关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和发展,谋求国家的共同利益和人民福利。

(8)运用政治常识知识,分析说明各成员国协调湄公河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的正确性。

材料七  中方代表在峰会上发言表示,中国政府对澜沧江(湄公河上游)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既是该地区人民脱贫致富、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中国政府积极发展可再生清洁能源、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重要举措。中国政府在开发利用澜沧江水资源的过程中坚持奉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开发与保护相平衡,坚持自身利益与下游各国利益相统一。大量的科学调查和研究表明,澜沧江水电开发对下游水量和环境的负面影响很小,相反,通过水坝削峰补枯的调节作用,有益于改善下游通航条件、防洪抗旱和农田灌溉。

(9)联系材料七,综合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分析中国开发利用澜沧江水资源是如何做到主客观相统一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一中国自然灾害朝代分布

表二古代欧洲国家各种自然灾害每四百年发生次数

——卜风贤《中西方灾荒史:频度及影响之比较》

材料二:在中世纪和现代早期的欧洲和中国,对人口增长的反应都是去开发更多的土地……据估计,当初自然林曾覆盖着整个(中国)国土的四分之三,而耕地的逐渐扩展,连同砍树当柴火,就使该地区的自然林持续减少,直到19世纪初大部分地方已完全失去森林。到20世纪初,森林只限于难以接近的地方和山区,而现在的森林覆盖率已不到国土的5%。

——克莱夫·庞廷《绿色世界史——环境与伟大文明的衰落》

材料三:沙尘暴是近年我国北方常见的灾害性天气。图是我国某省区多年平均沙尘暴日数分布图。

(1)根据材料二,请指出中国森林覆盖率持续减少的原因。你认为自然灾害、人口增长和森林覆盖率减少这三者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因果关系?

(2)中国自然灾害中,除地震外,还有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也较多。请综合分析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地区成灾的自然原因。

(3)据图分析该省区沙尘暴天气的空间分布特点及自然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