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国旱.涝灾害分布示意图.完成26-27题. 26.P地和Q地常常此旱彼涝.主要原因是 A.夏季风的进退 B.海陆位置不同 C.台风影响先后 D.寒潮的影响 27.能起到旱涝兼治的工程措施是 A.加强监测预报 B.植树造林 C.疏散重灾区人口 D.进行水利工程建设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外围农业生产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城市郊区出现蔬菜-稻米-柑橘种植的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自然条件
B、交通条件
C、土地价格
D、劳力价格
2、冬半年,该城市所在地区最有可能出现的气象灾害是
[     ]
A、寒潮
B、台风
C、旱涝
D、地震

查看答案和解析>>

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我国目前部分优势商品粮基地分布示意图(图7)

材料二:中国粮食流通格局正呈现“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态势,粮食生产重心逐渐由南向北、由东向中转移。
(1)比较甲、乙、丙三个商品粮基地,完成下表。(4分)

地区
优势条件
限制性条件

 
 

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
 

 
旱涝灾害频繁
(2)南方部分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作为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分别是什么?(4分)
(3)简要说明“中粮西运”对西部地区的积极意义。(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我国目前部分优势商品粮基地分布示意图(图7)

材料二:中国粮食流通格局正呈现“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态势,粮食生产重心逐渐由南向北、由东向中转移。

(1)比较甲、乙、丙三个商品粮基地,完成下表。(4分)

地区

优势条件

限制性条件

 

 

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

 

 

旱涝灾害频繁

(2)南方部分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作为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分别是什么?(4分)

(3)简要说明“中粮西运”对西部地区的积极意义。(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下图为我国目前部分优势商品粮基地分布和粮食流通方向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题。

  

1.关于甲、乙、丙、丁商品粮基地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有

A.甲地人均耕地多.热量不足                        

B.乙地夏季光热充足,水源不足

C.丙地水源充足,土壤肥力低                        

D.丁地光、热、水充足,旱涝灾害频发

2.图示粮食流通对西部地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主要有

A.缓解粮食生产压力,增加人口数量           

B.合理退耕还林还草,减轻生态压力

C.确保工业原料供应,促进经济发展           

D.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利用资源

3.Q地区曾经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目前其地位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有

A.河网稠密,地块小,土壤黏重                    

B.工业快速发展,农业劳力严重流失

C.城市化发展快,非农用地增多                    

D.农业结构调整,粮食种箱面积减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目前部分优势商品粮基地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中国粮食流通格局正呈现出“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态势,粮食生产地域重心发生了由南向北、由东向中的逐渐转移。

(1)比较甲、乙、丙三个商品粮基地,完成下表。(4分)

地区

主要优势条件

主要限制性因素

夏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旱涝灾害频繁

(2)南方部分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作为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3)简要说明“中粮西运”对西部地区的积极意义。(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