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8(图中国家的面积大小表示该指标值的大小).判断20-21题. 20.该指标最可能是 ( ) A.国民平均寿命 B.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C.15岁以上人口识字率 D.人均水资源拥有量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008年5月9日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3周年纪念日,同盟国对德国法西斯的伟大胜利,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和政治割据。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左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

国家:A        ,B        ,C        海峡:D        ;半岛:E       

(2)H和G是俄罗斯两个重要港口,根据它们的区位条件分析,        吞吐量较大,理由是                               

(3)下为城市F与北京的降水量示意图,试分析莫斯科与北京相比,降水季节分配有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

(4)该区域是世界最密集的城市群之一。分析其有利于城市形成的原因。

(5)B国是欧洲最大的粮食出口国,而英国需要大量进口粮食。英国光热条件最好的地区是东南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英国的钢铁工业基地是___________,法国南部钢铁工业基地是__________,两者钢铁工业布局格局的差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B国部分农业用地示意图”,B国的葡萄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葡萄在该处生长良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B国的小麦生产主要分布在北部的___________________(地形区),其农业地域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约该地区农业发展的气候因素是___________。该地形区同时也是B国最主要的工业区,从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分析,该地区成为最主要工业区的有利条件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两条)。

(8)简述B国在能源开发和交通运输方面对我国的积极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青藏铁路北段西宁至格尔木早已修建完,南段于2005年10月15铺通,2006年7月1日投入试运行。上海到拉萨特快列车已于十月黄金周中首次运行。青藏地区自然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因此,在修建铁路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攻克许多技术难题,同时还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材料二:青藏高原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如今科学家惊奇地发现这个世界最年轻的高原竟然以每年7-30毫米的速度整体向北和向东方向移动(据新华社西宁2005年8月15日电)。这种推移变化量很小,属于毫米级的,不会对中国带来什么大的变化,但是在几百万年的地质年代,这个移动量还是很可观的。

下图表示青藏高原移动的主要原因。

(1)

在材料二中,科学家们采用了一种现代化技术对中国大陆地壳运动进行了长期监测,从而发现了青藏高原的移动,该技术是

[  ]

A.

遥感技术

B.

地理信息技术

C.

全球定位系统

D.

全球同步卫星监测技术

(2)

连接青藏铁路北段与南段的铁路枢纽是________,北段穿过我国的________盆地,南段将穿过我国面积最大的________自然保护区。

(3)

与全国其它省区相比较,西藏的太阳能和地热能资源都较丰富。请分析说明其丰富的原因:

太阳能___________________

地热能___________________

(4)

布达拉宫每日开放6.5小时,日接待游客量限定在850人以内。其主要原因是

[  ]

A.

变通条件不便

B.

有利于游客适应高原气候

C.

旅游环境承载量限制

D.

游客量不足

(5)

该地区小麦高产的主要原因是

[  ]

A.

该地气温高,雨量充沛

B.

该地气温偏低,水分蒸发少

C.

该地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

D.

该地受西南季风的影响

(6)

青藏铁路约有150千米的路段实施了“以桥代路”工程,主要原因是

A.

铁路沿线沟壑纵横

B.

避免风沙掩埋铁路

C.

铁路沿线有多年冻土

D.

为动物留出生态通道

(7)

关于青藏铁路建设的意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大规模开发两藏的矿产资源

B.

促进民族团结与区域文化交流

C.

在喀斯特地区开辟一条新的旅游热线

D.

完善全国铁路网,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查看答案和解析>>

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2008年8月28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应邀出席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元首理事会第八次会议。

材料二 某区域等高线图(图11)。

图11

(1)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除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外,还包括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甲、乙、丙、丁四国国土面积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风速超过3~4米/秒时,可使地表细粒物质飞扬,成为起沙风。图示地区每年出现起沙风100~400次,简析该地多起沙风的自然原因。

(3)B河流域是该地区重要的粮食和渔业生产基地,20世纪70年代兴建了自A河的调水工程,简述该调水工程的主要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1分)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3l°N,103.4°E)发生8.0级特大地震,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举世震惊,据专家考证,此次地震是由板块运动引起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带的龙门山断裂带,突然错动滑动导致的,专家告诉我们“地震真正的故事记录在岩石和土壤中”。下图是“某地区地层剖面示意图”。

(1)汶川地震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主要是指:            板块与            板块。两板块碰撞挤压抬升导致了                        的隆起。(3分)

(2)结合材料,试判断图示地区地质历史上至少发生过几次强烈地震?其判断理由是什么?能否判断每次强震发生的先后顺序?其判断的依据是什么?(4分)

(3)从岩石的分类来看,图中地层中的岩石都是            岩。如果该图所示剖面为汶川灾区的某处,科技人员在地质钻探过程中发现甲地层中颗粒物大小不分杂乱堆积,则说明甲地层形成时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2分)

(4)在图中地表乙处能否进行大型的工程建设?为什么?(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05年10月8日当地时间8∶50左右,南亚地区发生了里氏7.6级的强烈地震,震中震距伊斯兰堡约95km。读南亚地区图,回答下题。

(1)

这次地震的震中所在地是

[  ]

A.

B.

C.

D.

(2)

地震发生时,美国西部时间(西八区)为

[  ]

A.

7日19∶50

B.

8日19∶50

C.

7日21∶50

D.

8日7∶30

(3)

此次地震发生在什么地形区

[  ]

A.

青藏高原

B.

德干高原

C.

克什米尔地区

D.

帕米尔高原

(4)

图中的黑点表示重要的城市,其中以麻纺织产业著名和信息产业为主要特色的城市分别是

[  ]

A.

P和N

B.

P和Q

C.

R和S

D.

Q和O

(5)

该地区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人口对土地的压力比我国小,是因为

[  ]

A.

人口比我国少

B.

人口密度比我国小

C.

国土面积比我国大

D.

耕地比重比我国大

(6)

下列地区降水最少的是

[  ]

A.

B.

C.

O

D.

Q

(7)

下列地区有大规模盐场分布的是

[  ]

A.

⑤地区的沿岸

B.

R以南的海岸地带

C.

S地区的沿海

D.

Q地区的沿岸地带

(8)

Q地区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  ]

A.

水土流失严重

B.

海面上升淹没土地

C.

海水侵蚀

D.

洪涝灾害

(9)

南亚两个大国首都所在地区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

[  ]

A.

土地沙化

B.

洪涝灾害

C.

酸雨

D.

水土流失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