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甲.乙为我国两大农业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地发展农业共同的限制性自然因素是 .简述该因素在两地的成因有何不同. (2)①②两地是我国沼泽分布相对集中的区域.试分析两地形成沼泽的自然条件有何共同之处. (3)甲区域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分析其原因.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材料一  某地某年1月1日无霜区分布图(霜是指贴近地面的空气温度降低到0℃以下,空气中水汽凝结而形成的一种大气现象。)

材料二  上图甲区域经济结构统计表

类型

比重(%)

产业经济

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7.6

42.1

30.3

农业

种植业

畜牧业

渔业

其他

58.5

36.7

2.0

2.8

工业

重工业

轻工业

57.0

43.0

材料三  贵州、四川、云南是我国最大的婚姻迁出区,据第五次人口普查,三省合计迁出56.7万人,主要是条件艰苦的石灰岩地区的新娘迁出,形成了我国西南部壮观的“喀斯特新娘”输出区,这些新娘的主要目的地是华东的江苏、浙江、安徽、山东诸省的农村。

(1)分析甲、乙两区域没有霜情的主要原因。

(2)分析云南成为“喀斯特新娘”迁出区的主要原因。

(3)从地理位置、地形因素说明乙所在省的主要气候特征。

(4)据材料二指出甲区域经济结构的主要特点及其对当地自然环境的突出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3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材料一 某地某年1月1日无霜区分布图(霜是指贴近地面的空气温度降低到0℃以下,空气中水汽凝结而形成的一种大气现象。)

材料二 上图甲区域经济结构统计表

类型
比重(%)
产业经济
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7.6
42.1
30.3
农业
种植业
畜牧业
渔业
其他
58.5
36.7
2.0
2.8
工业
重工业
轻工业
57.0
43.0
材料三 贵州、四川、云南是我国最大的婚姻迁出区,据第五次人口普查,三省合计迁出56.7万人,主要是条件艰苦的石灰岩地区的新娘迁出,形成了我国西南部壮观的“喀斯特新娘”输出区,这些新娘的主要目的地是华东的江苏、浙江、安徽、山东诸省的农村。
(1)分析甲、乙两区域没有霜情的主要原因。(7分)
(2)分析云南成为“喀斯特新娘”迁出区的主要原因。(8分)
(3)从地理位置、地形因素说明乙所在省的主要气候特征。(16分)
(4)据材料二指出甲区域经济结构的主要特点及其对当地自然环境的突出影响。(5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3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材料一  某地某年1月1日无霜区分布图(霜是指贴近地面的空气温度降低到0℃以下,空气中水汽凝结而形成的一种大气现象。)

材料二  上图甲区域经济结构统计表

类型

比重(%)

产业经济

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7.6

42.1

30.3

农业

种植业

畜牧业

渔业

其他

58.5

36.7

2.0

2.8

工业

重工业

轻工业

57.0

43.0

材料三  贵州、四川、云南是我国最大的婚姻迁出区,据第五次人口普查,三省合计迁出56.7万人,主要是条件艰苦的石灰岩地区的新娘迁出,形成了我国西南部壮观的“喀斯特新娘”输出区,这些新娘的主要目的地是华东的江苏、浙江、安徽、山东诸省的农村。

(1)分析甲、乙两区域没有霜情的主要原因。(7分)

(2)分析云南成为“喀斯特新娘”迁出区的主要原因。(8分)

(3)从地理位置、地形因素说明乙所在省的主要气候特征。(16分)

(4)据材料二指出甲区域经济结构的主要特点及其对当地自然环境的突出影响。(5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环渤海地区被经济学家誉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中国经济第三个“增长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快速发展,必将强力助推中国北方经济发展的这一“引擎”。阅读下面的图文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甲图是山东半岛某县种植业播种面积变化图,乙图是该县种植业产值结构变化图。两图中A代表1994年的情况,B代表2008年的情况。 
材料二环渤海地区示意图。  
(1)山东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我省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课题。阅读材料一,分析促使该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条件主要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促进环渤海地区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沟通与联系,今年全国“两会”上,委员们力荐将渤海通道建设纳入“十二五”规划。南段建跨海大桥,北段挖海底隧道。从图示信息看,该方案如此设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分析我省发展海洋经济的区位优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图中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京津唐地区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并概述该地区工业趋向于滨海地区集聚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我国疆域辽阔,东、中、西三个经济地带特点各异、差别明显。以分区推进的政策思路,在不同经济区域构造各具比较优势的“经济增长极”,以此带动整个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长远发展的正确选择。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司马迁称:“关中之地,……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新唐书》记载:“关中号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故常漕东南之粟。”

材料二  宋代因太湖平原盛产粮食,故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

材料三  明清时期,江汉平原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输出地,民间俗称“湖广熟,天下足”。

材料四  我国东部经济地带包括沿海地区的辽、冀、鲁、苏、浙、闽、粤、琼、桂、京、津、沪12个省、市、自治区;西部经济地带包括陕、甘、宁、青、新、云、贵、川、藏、渝10个省、市、自治区;中部经济地带包括黑、吉、内蒙古、晋、豫、皖、湘、鄂、赣9个省、自治区。

  读甲、乙两图,并结合材料四,完成下列要求:

1)综合分析材料一、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综合分析材料二、三,从宋代到明清,中国的粮食生产及输出中心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根据相关史实,指出明清时期太湖平原的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3)近代以来,太湖平原和江汉平原沿长江地区较早地出现了“民族工业”。试根据有关史实,以上述两地沿江的某些城市为例,说明两地沿江地区“民族工业”出现较早的原因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4)对应总题干,材料中的关中,二个平原依次分别位于今天的哪

区域经济地带?新中国成立以来,上述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或正在取得)什么重大成就?请各举一例说明。

5)在图乙“中国政区图”中用粗实线表示三个经济地带的分界线,并将图甲中表示中部经济地带的图例画在右面的方框内。

6)图甲中的b图没有充分反映我国东部经济地带所具有的交通优势,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