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不仅能使土地生产力不断恢复更新,而且能使土地永续利用。据此完成(1)~(2)题。
(1)从“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考虑,在我国下列几组地区中,前者应整治土地,提高单产,后者应退耕还牧,维护生态平衡的一组是
A.塔里木盆地和云贵高原
B.黄淮海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
C.长江三角洲和黄淮海平原
D.江南丘陵和太湖平原
(2)黄淮海地区在发展经济和进行国土整治工作中,应该注意解决的问题是
①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单产
②合理排灌,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
③植树种草,防止水土流失;兴修水利,克服旱涝灾害
④改良盐碱、涝洼、沼泽、沙荒地、红黄壤,使黄土地变黑土地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光照是地球生物的能量源泉,也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太阳辐射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能量。光照条件在各个区域是不同的,不同农作物对于光照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光照长短、强弱的地区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热量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热量不仅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而且关系到作物种类、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我们常以活动积温,即日平均气温≥10℃持续期的积温,作为衡量大多数农作物热量条件的基本指标。
土地资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对于一个区域来说,土地数量是有限的,可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也是有限的。随着人口的持续增加,人地矛盾日趋尖锐。不同位置的土地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接近水源的土地具有比较高的经济价值,接近城镇的土地适宜于发展城郊农业和高效农业。土地本身的肥力不同,所表现出的生产力也是不同的。科学合理的垦殖和耕作方式,可显著地提高土地的生产力。
水分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没有水就没有农业。水分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又是动植物生存、生长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的输送者,一切农业生产过程只有在水分的作用下才能顺利完成。对于不同的区域来说,水分在时空分布上具有显著的差异性。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是东部多、西部少,并且表现出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步递减的趋势。水分比较多的地方可以发展水稻生产和淡水养殖,水分比较少的地方适合经营旱作农业。
思考:
1.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因素有哪些?
2.从以上有关农业生产的材料中分析农业生产的特点有哪些?
3.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我们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应该如何进行合理的规划?
1991年,中国科学院发表报告《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主张我国人口承载量最高应控制在16亿左右。目前,我国大陆人口已达12.95亿。虽然尚未超过学者们估计的我国人口承载量的最高值,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我国人口与环境,特别是人口与一些资源之间的矛盾已经十分突出。
从人口与可耕地关系来看,我国位于世界人均可耕地最低的国家行列,目前人均可耕地不足世界人均可耕地的1/3。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的发展,生活用地不断增加,可耕地总数和人均可耕地存在继续减少的趋势。
从人口与淡水关系来看,我国的淡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淡水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由于缺水,工农业生产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人们不得不大量开采地下水,有些地区出现地下水枯竭的迹象。
分析:人口增长过快可能给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但是决不能说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人口数量的增长。在认识和处理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时,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问题,既不能把人口数量增长看作是环境污染的唯一决定性因素,因为环境污染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不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人口数量只是其中之一;也不能忽视人口数量增长对环境恶化的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只有正确认识和对待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才有利于各种问题的解决。
合作与探讨
对于地球的环境承载力,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几种观点:
面对当前人口增长和资源利用加速的情况,以及由此引出的多种问题,悲观者认为,现今世界的人口太多,已经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依照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不能解决人口过多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人口进一步增长,后果将不堪设想。
乐观者着眼于尚未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资源以及未探知和未发现的领域,认为未来世界的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在经济高度发展、科技进一步提高的未来,人类有足够的力量制止环境退化,推动人口与环境关系的良性循环。
介于悲观者和乐观者之间,许多学者认为未来全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公布的报告认为,将全球人口稳定在110亿或略多一些,可以使地球上的人维持合理健康的生活。
问题:
1.100亿的地球环境人口容量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2.上述三种观点,你赞成哪一种?试说明理由。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