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城市的“空心”现象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开始向郊区移动,在城市周围形成新城或卫星城,并将城市文化和产业等带到郊区,在郊区构建了许多超级市场、高级住宅、大型停车场,且在老城区和新城区或卫星城之间迅速发展高速公路和地铁等交通运输,整个都市区人口出现负增长。
材料二 “部分国家城市化及其经济发展情况统计图”(图甲)和“部分国家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百分比统计图”(图乙)。
(1)材料一中叙述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图甲和图乙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国家,这种现象我们称为________,简要分析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共16分)
(2)有关材料一中叙述的现象,正确的说法是(双选)( )
A.是社会生产力退化的表现 B.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
C.是城市化发展的继续 D.是大量非农业人口转化为农业人口造成的
(3)由图甲和图乙可知,城市化水平可以体现________水平,二者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图甲和图乙简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6分)
材料一 城市的“空心”现象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开始向郊区移动,在城市周围形成新城或卫星城,并将城市文化和产业等带到郊区,在郊区构建了许多超级市场、高级住宅、大型停车场,且在老城区和新城区或卫星城之间迅速发展高速公路和地铁等交通运输,整个都市区人口出现负增长。
材料二 “部分国家城市化及其经济发展情况统计图”(图甲)和“部分国家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百分比统计图”(图乙)。
(1)材料一中叙述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图甲和图乙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国家,这种现象我们称为________,简要分析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共16分)
(2)有关材料一中叙述的现象,正确的说法是(双选)( ) (2分)
A.是社会生产力退化的表现 | B.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 |
C.是城市化发展的继续 | D.是大量非农业人口转化为农业人口造成的 |
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6分)
材料一 城市的“空心”现象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开始向郊区移动,在城市周围形成新城或卫星城,并将城市文化和产业等带到郊区,在郊区构建了许多超级市场、高级住宅、大型停车场,且在老城区和新城区或卫星城之间迅速发展高速公路和地铁等交通运输,整个都市区人口出现负增长。
材料二 “部分国家城市化及其经济发展情况统计图”(图甲)和“部分国家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百分比统计图”(图乙)。
(1)材料一中叙述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图甲和图乙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国家,这种现象我们称为________,简要分析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共16分)
(2)有关材料一中叙述的现象,正确的说法是(双选)( ) (2分)
A.是社会生产力退化的表现 B.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
C.是城市化发展的继续 D.是大量非农业人口转化为农业人口造成的
(3)由图甲和图乙可知,城市化水平可以体现________水平,二者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4分)
(4)根据图甲和图乙简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4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下材料回答问题。
(1)我国的开放地区和开放城市主要沿 、 、 、 分布。
(2)A开放地区大量出口农产品,简答该地发展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3)从社会经济方面,简要分析甲、乙、丙三城市对外开放区位优势的主要差异。
材料一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 624亿元猛增到1998年的79 3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长9.7%,不仅大大高于改革前26年(1952~1978)平均每年增长6.1%的速度,也明显快于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
——国家统计局编《新中国五十年》
材料二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
由于长期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以及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决策方面屡有失误,1988年起苏联的经济每况愈下,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据苏联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字,与1989年相比,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劳动生产率下降3%,对外贸易就下降6.9%……
——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4)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什么经济现象?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
(5)材料三所述时期的苏联是哪位领导人执政?根据材料三,归纳当时该国的经济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发生剧变和最终解体的内外原因。
(6)中苏改革出现不同结果,对你有何启示?
材料四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阶段;1999年国务院提出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十条意见,为包括西藏在内的广大西部地区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材料五
在党中央正确领导和其他地区大力支持下,近30年来西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本地区的自然、人文、社会状况,勇于探索,走出了一条有西藏地方特色的发展道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材料六
西藏自治区经济变化情况表
年份 | 人均生产总值(元) | 各产生的产值(亿元) |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
1978 | 375 | 3.37 | 1.84 | 1.44 |
1992 | 1 468 | 16.59 | 4.46 | 12.24 |
1999 | 4 166 | 34.19 | 24.00 | 47.42 |
2007 | 12 109 | 55.33 | 96.57 | 190.29 |
资料来源:(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2007年西藏自治区统计公报)
(7)根据材料四、六,运用经济常识分析西藏经济变化的状况及其原因。
(8)结合材料四、五、六,概括西藏走特色发展道路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99年,首届“数字地球”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专家认为,“数字地球”是地图测绘、航空卫星遥感、探空和深钻的深化,是对地图测绘系统(EOS)、全球定位系统(GP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综合,实现地球圈层间物质流、能量流与信息流数据的集成,从而对全球化问题进行广泛研究。最近欧盟计划发射30颗卫星,建立地球定位系统。这样,飞机、轮船、汽车等交通工具和人们的野外探险、考察、旅游都可通过与地球定位系统的连接,确定自己准确的位置。
以农业为例,它在农业信息遥感、太空农业等领域有广阔的研究前景,一些国家利用资源卫星进行农业资源调查、作物长势和产量检测等。例如,美国利用资源卫星在估测本国小麦产量的同时,还对其他国家小麦产量进行估测,根据所得数据制定生产布局、储运、加工等计划,确定对外贸易策略,由此每年可获利数亿美元。
(1)根据材料,推断“数字地球”相关技术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可做哪些工作?
(2)在全球问题的研究中,除农业外,还有哪些领域可以应用“数字地球”的相关技术?
(3)通常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地理位置应该具备的三个数据是( )
A.经度、距离、海拔 B.经度、纬度、海拔
C.纬度、相对高度、距离 D.到两极、赤道的距离和等高线
(4)在地图上表示方向的方法,你认为较准确的是( )
A.有指向标的地图 B.经纬网地图
C.既无指向标有无经纬网地图 D.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5)“数字地球”的出现是科技创新的又一典范。这意味着( )
A.科技创新日益全球化
B.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
C.科技的反战离不开雄厚的经济实力
D.任何科技都是为政治基础服务的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