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12分)
材料1:根据国家统计局2008年2月28日发布的“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212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81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594万人,出生率为12.10%。;死亡人口913万人,死亡率为6.93%。;自然增长率为5.17%。。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0.22。
2007年我国人口主要构成情况
指标 | 年末数(万人) | 比重(%) |
全国总人口 其中:城镇 乡村 其中:男性 女性 其中:O~14岁 15~59岁 60岁及以上 其中:65岁及以上 | 132129 59379 72750 68048 64081 25660 91129 15340 10636 | 100.0 44.9 55.1 51.5 48.5 19.4 69.0 11.6 8.1 |
材料2: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进入“人口红利”期,“人口红利”指的是在一个时期内,社会抚养指数相对较小,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较大。
材料3: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时期变动情况图(出生人口性别比是指活产男婴数与活产女婴数的比值,通常用女婴数为100时所对应的男婴数来表示)。
(l)材料1反映现阶段我国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______型,我国人口今后将维持______趋势,在此过程中将先后迎来______、______、______等三大高峰。(5分)
(2)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红利”期提前到来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计2015年前后,我国达到“人日红利”高峰,“人口红利”期结束后,我国面临的突出问题是________。(2分)
(3)下列不符合我国的人口结构特点的是(l分)()
A.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B.中国老龄化呈现速度快、规模大、“未富先老”等特点
C.从人口性别结构看,男女比重失衡,存在一定社会隐患
D.城乡人口比重基本持平,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4)材料3反映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有何变化特点?谈谈此现象产生的原因及由此产生的后果。(4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根据国家统计局2008年2月28日发布的《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212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81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594万人,出生率为12.10‰;死亡人口913万人,死亡率为6.93‰;自然增长率为5.17‰。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0.22。
2007年我国人口主要构成情况
指标 | 年末数(万人) | 比重(%) |
全国总人口 | 132 129 | 100.0 |
其中:城镇 | 59 379 | 44.9 |
乡村 | 72 750 | 55.1 |
其中:男性 | 68 048 | 51.5 |
女性 | 64 081 | 48.5 |
其中:0~14岁 | 25 660 | 19.4 |
15~59岁 | 91 129 | 69.0 |
60岁及以上 | 15 340 | 11.6 |
其中:65岁及以上 | 10 636 | 8.0 |
材料2:
材料3: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时期变动情况图(出生人口性别比是指活产男婴数与活产女婴数的比值,通常用女婴数为100时所对应的男婴数来表示)。
(1)材料1、2反映我国人口今后仍将维持 趋势,到21世纪 年代时达到基本平衡。
(2)材料1、2反映现阶段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型,但同时还有反弹的隐忧,现在的低生育水平须依赖________。
(3)不符合我国的人口结构特点的是( )
A.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B.中国老龄化呈现速度快、规模大、“未富先老”等特点
C.从人口性别结构看,男女比重失衡,存在一定社会隐患
D.城乡人口比重基本持平,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4)材料3反映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有何变化特点?谈谈此现象产生的原因及由此产生的后果。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根据国家统计局2008年2月28日发布的《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212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81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594万人,出生率为12.10‰;死亡人口913万人,死亡率为6.93‰;自然增长率为5.17‰。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0.22。
2007年我国人口主要构成情况
指标 | 年末数(万人) | 比重(%) |
全国总人口 | 132 129 | 100.0 |
其中:城镇 | 59 379 | 44.9 |
乡村 | 72 750 | 55.1 |
其中:男性 | 68 048 | 51.5 |
女性 | 64 081 | 48.5 |
其中:0~14岁 | 25 660 | 19.4 |
15~59岁 | 91 129 | 69.0 |
60岁及以上 | 15 340 | 11.6 |
其中:65岁及以上 | 10 636 | 8.0 |
材料2:
材料3: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时期变动情况图(出生人口性别比是指活产男婴数与活产女婴数的比值,通常用女婴数为100时所对应的男婴数来表示)。
(1)材料1、2反映我国人口今后仍将维持 趋势,到21世纪 年代时达到基本平衡。
(2)材料1、2反映现阶段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型,但同时还有反弹的隐忧,现在的低生育水平须依赖________。
(3)不符合我国的人口结构特点的是( )
A.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B.中国老龄化呈现速度快、规模大、“未富先老”等特点
C.从人口性别结构看,男女比重失衡,存在一定社会隐患
D.城乡人口比重基本持平,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4)材料3反映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有何变化特点?谈谈此现象产生的原因及由此产生的后果。
分析有关城市化及城市问题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交通是影响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一大因素。甲乙两市人口密集,交通拥堵与引发的污染问题日渐突出。甲市地面公交运力不足,而出租汽车发展迅速,其所承担的客运比例已上升到20%。此外,私家车车辆迅猛增加,挤占了有限的道路空间。乙市地面公交一直是客流运送的主力军,加上地铁的快速发展,它们所承担的客运比例高于甲市。但是,目前地面公交线路与轨道交通线路存在走向重复的现象。
附:2010年甲、乙两市交通状况及引发的污染统计数据图
(注:“CO对大气污染分担率”、“NOx对大气污染分担率”是指机动车排放的CO、NOx在城市CO、NOx排放量中的比重。)
材料三 近年来,此沿海城市市区,一直饱受交通拥堵之苦。下面是该市某中学高一学生《敢问路在何方?》研究性学习小组收集的一些资料:
①该市的私家车保有量以每年5.6%速度递增,该市69.7%居民出行交通工具主要是自行车,市区内机动车、非机动车相互抢道,致使交通拥堵,城市空气污染严重。
②汽车道路行驶时速在50~60千米时,道路利用率很高;以时速20千米左右的速度行驶时,耗油量大,占道面积最多。而该城市市区汽车道路行驶时速一般在19.2千米左右。
③由于涉及文物的保护,市区(特别是老城区)的许多道路很难拓宽。
④市政府畅通工程听证会现场,如下图:
(1)从材料一中A→C可看出,这个城镇地域在数量上的变化是________,在面积上的变化是________。
(2)从图中可以看出,影响该城镇空间结构A→C阶段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3)在城市化过程中,一般表现出以下三个特征: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________,劳动力向____________产业转移,____________不断扩大。
(4)图示城镇地处我国东南,那么对大气有严重污染的工厂应分布在城镇______(上风或下风)方向的郊外。
(5)下图是我国“某城市建设规划图”,其中正确的是( )
(6)根据材料二分析我国甲、乙两市交通状况及交通污染的有关资料,回答问题:①在城市交通中公交、地铁、小轿车等各种市内交通方式中,受天气影响较小的方式是 ;运量小、占据道路面积大的方式是 。
②在统计图中,明显反映两市交通拥堵程度的主要指标是 。
③造成甲乙两市汽车尾气污染物对大气污染分担率差异的原因可能是 。(多项选择)
A.乙市的机动车总量大于甲市 B.乙市排放污染气体的工厂数量减少
C.甲市第二产业比重高于乙市 D.甲市位于北方地区,冬季实行取暖
(7)根据材料三,点评自行车族和有车族的观点,并就如何解决该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献计献策(至少写出两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有关城市化及城市问题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28分)
材料一
材料二 交通是影响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一大因素。甲乙两市人口密集,交通拥堵与引发的污染问题日渐突出。甲市地面公交运力不足,而出租汽车发展迅速,其所承担的客运比例已上升到20%。此外,私家车车辆迅猛增加,挤占了有限的道路空间。乙市地面公交一直是客流运送的主力军,加上地铁的快速发展,它们所承担的客运比例高于甲市。但是,目前地面公交线路与轨道交通线路存在走向重复的现象。
附:2010年甲、乙两市交通状况及引发的污染统计数据图
(注:“CO对大气污染分担率”、“NOx对大气污染分担率”是指机动车排放的CO、NOx在城市CO、NOx排放量中的比重。)
材料三 近年来,此沿海城市市区,一直饱受交通拥堵之苦。下面是该市某中学高一学生《敢问路在何方?》研究性学习小组收集的一些资料:
①该市的私家车保有量以每年5.6%速度递增,该市69.7%居民出行交通工具主要是自行车,市区内机动车、非机动车相互抢道,致使交通拥堵,城市空气污染严重。
②汽车道路行驶时速在50~60千米时,道路利用率很高;以时速20千米左右的速度行驶时,耗油量大,占道面积最多。而该城市市区汽车道路行驶时速一般在19.2千米左右。
③由于涉及文物的保护,市区(特别是老城区)的许多道路很难拓宽。
④市政府畅通工程听证会现场,如下图:
(1)从材料一中A→C可看出,这个城镇地域在数量上的变化是________,在面积上的变化是________。(2分)
(2)从图中可以看出,影响该城镇空间结构A→C阶段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4分)
(3)在城市化过程中,一般表现出以下三个特征: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________,劳动力向____________产业转移,____________不断扩大。(6分)
(4)图示城镇地处我国东南,那么对大气有严重污染的工厂应分布在城镇______(上风或下风)方向的郊外。(1分)
(5)下图是我国“某城市建设规划图”,其中正确的是( )(1分)
(6)根据材料二分析我国甲、乙两市交通状况及交通污染的有关资料,回答问题:①在城市交通中公交、地铁、小轿车等各种市内交通方式中,受天气影响较小的方式是 ;运量小、占据道路面积大的方式是 。(2分)
②在统计图中,明显反映两市交通拥堵程度的主要指标是 。(2分)
③造成甲乙两市汽车尾气污染物对大气污染分担率差异的原因可能是 。(多项选择)(2分)
A.乙市的机动车总量大于甲市 B.乙市排放污染气体的工厂数量减少
C.甲市第二产业比重高于乙市 D.甲市位于北方地区,冬季实行取暖
(7)根据材料三,点评自行车族和有车族的观点,并就如何解决该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献计献策(至少写出两条)。(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