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此图反映出: ( ) A.劳动力增加 B.性别比平衡 C.老龄化趋势 D.独生子减少 读我国某生态环境问题分布统计资料.完成19.20题 省区 新疆 内蒙古 西藏 青海 甘肃 宁夏 陕西 山西 河北 其他省区 所占比例 (%) 40 24 16 8 7 1 1 1 1 1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12分)

材料1:根据国家统计局2008年2月28日发布的“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212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81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594万人,出生率为12.10%。;死亡人口913万人,死亡率为6.93%。;自然增长率为5.17%。。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0.22。

2007年我国人口主要构成情况

指标

年末数(万人)

比重(%)

全国总人口

其中:城镇

乡村

其中:男性

女性

其中:O~14岁

15~59岁

60岁及以上

其中:65岁及以上

132129

59379

72750

68048

64081

25660

91129

15340

10636

100.0

44.9

55.1

51.5

48.5

19.4

69.0

11.6

8.1

材料2: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进入“人口红利”期,“人口红利”指的是在一个时期内,社会抚养指数相对较小,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较大。

材料3: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时期变动情况图(出生人口性别比是指活产男婴数与活产女婴数的比值,通常用女婴数为100时所对应的男婴数来表示)。

(l)材料1反映现阶段我国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______型,我国人口今后将维持______趋势,在此过程中将先后迎来______、______、______等三大高峰。(5分)

(2)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红利”期提前到来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计2015年前后,我国达到“人日红利”高峰,“人口红利”期结束后,我国面临的突出问题是________。(2分)

(3)下列不符合我国的人口结构特点的是(l分)()

A.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B.中国老龄化呈现速度快、规模大、“未富先老”等特点

C.从人口性别结构看,男女比重失衡,存在一定社会隐患

D.城乡人口比重基本持平,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4)材料3反映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有何变化特点?谈谈此现象产生的原因及由此产生的后果。(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根据国家统计局2008年2月28日发布的《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212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81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594万人,出生率为12.10‰;死亡人口913万人,死亡率为6.93‰;自然增长率为5.17‰。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0.22。

2007年我国人口主要构成情况

指标

年末数(万人)

比重(%)

全国总人口

132 129

100.0

其中:城镇

59 379

44.9

乡村

72 750

55.1

其中:男性

68 048

51.5

女性

64 081

48.5

其中:0~14岁

25 660

19.4

15~59岁

91 129

69.0

60岁及以上

15 340

11.6

其中:65岁及以上

10 636

8.0

材料2:

材料3: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时期变动情况图(出生人口性别比是指活产男婴数与活产女婴数的比值,通常用女婴数为100时所对应的男婴数来表示)。

(1)材料1、2反映我国人口今后仍将维持    趋势,到21世纪    年代时达到基本平衡。

(2)材料1、2反映现阶段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型,但同时还有反弹的隐忧,现在的低生育水平须依赖________。

(3)符合我国的人口结构特点的是(  )

A.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B.中国老龄化呈现速度快、规模大、“未富先老”等特点

C.从人口性别结构看,男女比重失衡,存在一定社会隐患

D.城乡人口比重基本持平,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4)材料3反映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有何变化特点?谈谈此现象产生的原因及由此产生的后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根据国家统计局2008年2月28日发布的《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212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81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594万人,出生率为12.10‰;死亡人口913万人,死亡率为6.93‰;自然增长率为5.17‰。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0.22。

2007年我国人口主要构成情况

指标

年末数(万人)

比重(%)

全国总人口

132 129

100.0

其中:城镇

59 379

44.9

乡村

72 750

55.1

其中:男性

68 048

51.5

女性

64 081

48.5

其中:0~14岁

25 660

19.4

15~59岁

91 129

69.0

60岁及以上

15 340

11.6

其中:65岁及以上

10 636

8.0

材料2:

材料3: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时期变动情况图(出生人口性别比是指活产男婴数与活产女婴数的比值,通常用女婴数为100时所对应的男婴数来表示)。

(1)材料1、2反映我国人口今后仍将维持    趋势,到21世纪    年代时达到基本平衡。

(2)材料1、2反映现阶段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型,但同时还有反弹的隐忧,现在的低生育水平须依赖________。

(3)符合我国的人口结构特点的是(  )

A.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B.中国老龄化呈现速度快、规模大、“未富先老”等特点

C.从人口性别结构看,男女比重失衡,存在一定社会隐患

D.城乡人口比重基本持平,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4)材料3反映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有何变化特点?谈谈此现象产生的原因及由此产生的后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分析有关城市化及城市问题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交通是影响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一大因素。甲乙两市人口密集,交通拥堵与引发的污染问题日渐突出。甲市地面公交运力不足,而出租汽车发展迅速,其所承担的客运比例已上升到20%。此外,私家车车辆迅猛增加,挤占了有限的道路空间。乙市地面公交一直是客流运送的主力军,加上地铁的快速发展,它们所承担的客运比例高于甲市。但是,目前地面公交线路与轨道交通线路存在走向重复的现象。

附:2010年甲、乙两市交通状况及引发的污染统计数据图

(注:“CO对大气污染分担率”、“NOx对大气污染分担率”是指机动车排放的CO、NOx在城市CO、NOx排放量中的比重。)

材料三 近年来,此沿海城市市区,一直饱受交通拥堵之苦。下面是该市某中学高一学生《敢问路在何方?》研究性学习小组收集的一些资料:

①该市的私家车保有量以每年5.6%速度递增,该市69.7%居民出行交通工具主要是自行车,市区内机动车、非机动车相互抢道,致使交通拥堵,城市空气污染严重。

②汽车道路行驶时速在50~60千米时,道路利用率很高;以时速20千米左右的速度行驶时,耗油量大,占道面积最多。而该城市市区汽车道路行驶时速一般在19.2千米左右。

③由于涉及文物的保护,市区(特别是老城区)的许多道路很难拓宽。

④市政府畅通工程听证会现场,如下图:

(1)从材料一中A→C可看出,这个城镇地域在数量上的变化是________,在面积上的变化是________。

(2)从图中可以看出,影响该城镇空间结构A→C阶段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3)在城市化过程中,一般表现出以下三个特征: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________,劳动力向____________产业转移,____________不断扩大。

(4)图示城镇地处我国东南,那么对大气有严重污染的工厂应分布在城镇______(上风或下风)方向的郊外。

(5)下图是我国“某城市建设规划图”,其中正确的是(   )

(6)根据材料二分析我国甲、乙两市交通状况及交通污染的有关资料,回答问题:①在城市交通中公交、地铁、小轿车等各种市内交通方式中,受天气影响较小的方式是          ;运量小、占据道路面积大的方式是                       

②在统计图中,明显反映两市交通拥堵程度的主要指标是 

③造成甲乙两市汽车尾气污染物对大气污染分担率差异的原因可能是          。(多项选择)

A.乙市的机动车总量大于甲市      B.乙市排放污染气体的工厂数量减少

C.甲市第二产业比重高于乙市      D.甲市位于北方地区,冬季实行取暖

(7)根据材料三,点评自行车族和有车族的观点,并就如何解决该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献计献策(至少写出两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分析有关城市化及城市问题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28分)

材料一

材料二  交通是影响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一大因素。甲乙两市人口密集,交通拥堵与引发的污染问题日渐突出。甲市地面公交运力不足,而出租汽车发展迅速,其所承担的客运比例已上升到20%。此外,私家车车辆迅猛增加,挤占了有限的道路空间。乙市地面公交一直是客流运送的主力军,加上地铁的快速发展,它们所承担的客运比例高于甲市。但是,目前地面公交线路与轨道交通线路存在走向重复的现象。

附:2010年甲、乙两市交通状况及引发的污染统计数据图

(注:“CO对大气污染分担率”、“NOx对大气污染分担率”是指机动车排放的CO、NOx在城市CO、NOx排放量中的比重。)

材料三 近年来,此沿海城市市区,一直饱受交通拥堵之苦。下面是该市某中学高一学生《敢问路在何方?》研究性学习小组收集的一些资料:

①该市的私家车保有量以每年5.6%速度递增,该市69.7%居民出行交通工具主要是自行车,市区内机动车、非机动车相互抢道,致使交通拥堵,城市空气污染严重。

②汽车道路行驶时速在50~60千米时,道路利用率很高;以时速20千米左右的速度行驶时,耗油量大,占道面积最多。而该城市市区汽车道路行驶时速一般在19.2千米左右。

③由于涉及文物的保护,市区(特别是老城区)的许多道路很难拓宽。

④市政府畅通工程听证会现场,如下图:

(1)从材料一中A→C可看出,这个城镇地域在数量上的变化是________,在面积上的变化是________。(2分)

(2)从图中可以看出,影响该城镇空间结构A→C阶段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4分)

(3)在城市化过程中,一般表现出以下三个特征: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________,劳动力向____________产业转移,____________不断扩大。(6分)

(4)图示城镇地处我国东南,那么对大气有严重污染的工厂应分布在城镇______(上风或下风)方向的郊外。(1分)

(5)下图是我国“某城市建设规划图”,其中正确的是(   )(1分)

(6)根据材料二分析我国甲、乙两市交通状况及交通污染的有关资料,回答问题:①在城市交通中公交、地铁、小轿车等各种市内交通方式中,受天气影响较小的方式是          ;运量小、占据道路面积大的方式是                    。(2分)

②在统计图中,明显反映两市交通拥堵程度的主要指标是                             。(2分)

③造成甲乙两市汽车尾气污染物对大气污染分担率差异的原因可能是          。(多项选择)(2分)

A.乙市的机动车总量大于甲市      B.乙市排放污染气体的工厂数量减少

C.甲市第二产业比重高于乙市      D.甲市位于北方地区,冬季实行取暖

(7)根据材料三,点评自行车族和有车族的观点,并就如何解决该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献计献策(至少写出两条)。(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