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用含32P的完全培养液培养大麦幼苗,几天后测试大麦根尖不同区域32P的累积量和运输情况,结果如下表。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根吸收磷元素的主要区域在距根冠20~60 mm范围,吸收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B.在距根冠1~3 mm区域32P累积较多,最主要原因是32P用于了DNA和蛋白质的合成
C.几天后在幼苗叶片中检测到32P放射性,则光反应的产物中,含32P的有机物是ATP和NADPH
D.实验两天后,幼苗出现萎蔫现象,可能是营养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造成的
用含的完全培养液培养大麦幼苗,几天后测试大麦根尖不同区域的累积量和运输情况,结果如下表。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与根冠的距离(mm) | 1 | 3 | 5 | 7 | 10 | 15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
32P放射性强度相对值 | 运输 | 0 | 3 | 5 | 9 | 12 | 18 | 28 | 32 | 33 | 31 | 26 | 14 |
累积 | 28 | 15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2 | 10 | 13 | 13 |
A. 根吸收磷元素的主要区域在距根冠20~60mm范围,吸收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B. 在距根冠1~3mm区域32P累积较多,最主要原因是32P用于了DNA和蛋白质的合成
C. 几天后在幼苗叶片中检测到32P放射性,则光反应的产物中,含32P的有机物是ATP和NADPH
D. 实验两天后,幼苗出现萎蔫现象,可能是营养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造成的
(08哈九中三模)Ⅰ(14分)右图为人体调节产热的主要途径示意图,请据 图完成问题。
(1)图中激素A是_________B是_____________。
(2)寒冷环境中A和B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________,作用于骨骼肌和其他组织后使产热增加,他们在作用的关系上是 作用。其中,Y产热的原因是___ ___ 。
(3)当血液中A的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TRF和TSH的分泌量将_________,其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__。
(4)写出寒冷体温调节的任意一个反射弧 。
Ⅱ(12分)根据所学生物学知识,回答下列常见农作物的有关问题:
(1)同位素标记法是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给玉米植株提供14C标记的CO2, 14C首先出现在 化合物中; 用含32P的完全营养液培养玉米幼苗,几天后在叶片中检测到32P,其中参与光反应的反应物中,含有32P的有机物有_________、________等,若实验两天后,幼苗出现萎蔫现象,其原因可能是 。
(2)如果在大田玉米种群中发现了“大果穗”这一突变性状,需要连续培育到第三代才能选出稳定遗传的纯合突变类型,该突变应该是 (①显性突变:b→B;②隐性突变:B→b)。
(3)玉米种子形成过程中,胚乳内葡萄糖、麦芽糖、淀粉、蛋白质的变化如右图所示,其中代表蛋白质变化的曲线是 。
(16分)温室栽培是现代农业特征之一。温室无土栽培具有作物产量高,对物质吸收充分和减少水资源浪费等优势,在现代农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1)植物吸收矿质元素,主要以 方式进行,为促进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需对营养液采取 措施。
(2)对缺水地区来说,利用温室无土栽培可以节约用水,其主要理由是 ;
(3)某学习小组用含32P的培养液培养大麦幼苗,几天后测得大麦根尖不同区域32P的累积量和运输量如下表:
与根尖端距离(mm) |
1 |
3 |
5 |
7 |
10 |
15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
32P放射性 强度相对值 |
运输量 |
0 |
3 |
5 |
9 |
12 |
18 |
28 |
32 |
33 |
31 |
26 |
14 |
累积量 |
28 |
15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2 |
10 |
13 |
13 |
①根据上表数据绘出大麦根尖各区域32P累积量曲线图。
②根据上表数据分析在距离根尖端1—3mm区域32P累积较多,与其他区域相比,该区域32P较多参与 等物质(写两种)的合成。
③若实验若干天后,幼苗出现萎蔫现象。推测原因是:
(4)“半叶法”测定光合作用强度:将对称叶片的一部分(A)遮光,另一部分(B)不做处
理,并采用适当的方法阻止物质和能量的转移,见右图。在适宜光照下照射a小时后,在A、B的对应部位截取同等面积的叶片,烘干称重,分别记为MA、MB,获得相应数据,则可计算出该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度,其单位是mg/(dm2·h)。
①请设计一张表格用于记录实验数据。(假设实验选定叶片数目为3)
②a小时内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总量(M)为 。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