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难点: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主要内容.体会分子世界的物理性质.并能定性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2)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初步体会探究微观物质结构的模型方法. (3)了解加速器在探索微观粒子中所起的作用.体会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知道粒子世界探索中所取得的重大进展与加速器技术的革新与进步是分不开的. (4)宇宙的整体膨胀.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是物理教学的纲领性文本。

(1)《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将内容标准分为       和科学内容两部分,其中科学内容包括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以及         三个部分。

(2)《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分为知识技能目标和体验性目标,对不同水平的学习和不同类型的目标要求用不同的行为动词进行描述。请你至少写出6个描述体验性学习目标的行为动词:                                          。(说明:体验性目标主要指“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目标)。

(3)下表是《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声和光”的部分“内容标准”。

内 容 标 准

样例与活动建议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2.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    3.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4.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1.收集超声波的应用实例。
    2.调查社区或学校中噪声污染的情况和已采取的防治措施,进一步提出防治噪声的建议。    3.阅读投影仪或照相机的说明书,通过说明书学习使用投影仪或照相机。

4.用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制作望远镜。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的其他内容标准部分还有有许多类似上述的“样例与活动建议”,请你简要谈谈它们对课程实施有何指导意义。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11?宝山区二模)某小组四位同学通过实验探究并联电路的电阻特性,他们的研究过程如下:
(1)猜想和问题:他们在完成“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后,接着又将另一电阻R2并接在电阻R1两端,如图所示,再次闭合电键后,发现电压表示数几乎不变,电流表示数增大一点.据此现象,他们提出:
( i)猜想:R1 R2两个电阻组成的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一定比R1
(选填“大”或“小”).
( ii)问题:两个电阻R1 R2并联在一起后,这段电路的等效电阻与每个导体的电阻之间会存在怎样的定量关系呢?
(2)探究:他们利用图所示的电路继续实验,先后将两个电阻并接在电路AB两点上,用电流表、电压表测出相应的电流和电压,并计算出对应的电阻.他们将有关的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一中.
表一
同学 R1(欧) R2(欧) R  (欧)
小王 30 30 15
小李 15 10 6
小张 60 30 20
小徐 30 15 10
①通过交流各自的实验数据,大家初步分析比较表一中的数据后得出: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总比电路中的任何一条支路中的电阻要
.由此他们验证了猜想是
正确
正确
的(选填“正确”或“错误”).
②四位同学对表一中数据进行进一步计算处理得到表一中的每个电阻的倒数值(如表二所示).
表二
同学 R1(欧) R2(欧) R  (欧)
1
R1
(欧-1
1
R2
(欧-1
1
R
(欧-1
小华 30 30 15
1
30
1
30
1
15
小红 15 10 6
1
15
1
10
1
6
小蒋 60 30 20
1
60
1
30
1
20
小葛 30 15 10
1
30
1
15
1
10
进一步分析比较表二中每位同学在实验中得到的各电阻倒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得到它们间的定量关系是:
1
R
=
1
R1
+
1
R2
1
R
=
1
R1
+
1
R2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07?黄浦区二模)在某校的物理兴趣小组中,甲、乙、丙三位同学通过实验探究质量分布均匀的圆柱体对水平面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都认为此压强跟圆柱体的密度ρ有关,但跟高度h、横截面积S是否有关,以及有怎样的关系看法不同,于是,三位同学各自从实验室里挑选出由同种合金材料制成、但高度和横截面积的规格都不同的圆柱体做实验,并用仪器测出压强P的大小(或大小关系),表一、表二、表三依次为甲、乙、丙三位同学的实验数据记录表.
表一
序号 圆柱体高度h(米) 圆柱体横截面积S(米2 水平面受到的压强P(帕)
1 1.0×10-1 2.5×10-3 0.6×104
2 2.0×10-1 5.0×10-3 1.2×104
3 3.0×10-1 7.5×10-3 1.8×104
表二
序号 圆柱体高度h(米) 圆柱体横截面积S(米2 水平面受到的压强P(帕)
4 1.0×10-1 5.0×10-3 P4
5 2.0×10-1 5.0×10-3 P5
6 3.0×10-1 5.0×10-3 P6
表三
序号 圆柱体高度h(米) 圆柱体横截面积S(米2 水平面受到的压强P(帕)
7 1.0×10-1 2.5×10-3 P7
8 1.0×10-1 5.0×10-3 P8
9 1.0×10-1 7.5×10-3 P9
(1)甲同学认为通过自己的实验数据记录表(表一)可得出结论:圆柱体对水平面的压强跟圆柱体的高度h有关,且与h成正比.你认为
不能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从表一中得出此结论,理由是
在研究圆柱体对水平面的压强与圆柱体高度是否有关时,应控制圆柱体的横截面积大小不变
在研究圆柱体对水平面的压强与圆柱体高度是否有关时,应控制圆柱体的横截面积大小不变

(2)乙同学在实验中测出了三次压强的大小关系为P4<P5<P6,请你根据表二中的实验数据记录初步得出结论:
同一种材料制成的横截面积相同的圆柱体,高度越高,对水平面的压强越大.
同一种材料制成的横截面积相同的圆柱体,高度越高,对水平面的压强越大.

(3)丙同学用实验探究压强P与横截面积S的关系,他猜想P与S成反比,他选用的圆柱体的规格已填入表三中.若测得的三次压强的大小关系是P7=P8=P9,则可得知他的猜想是错误的,而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应该是
同一种材料制成的高度相同的圆柱体,对水平面的压强与横截面积大小无关
同一种材料制成的高度相同的圆柱体,对水平面的压强与横截面积大小无关

若测得的三次压强的数量关系是
P7:P8:P9=6:3:2
P7:P8:P9=6:3:2
,则是符合丙同学的猜想.

查看答案和解析>>

在某校的物理兴趣小组中,甲、乙、丙三位同学通过实验探究质量分布均匀的圆柱体对水平面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三位同学各自从实验室里挑选出由同种合金材料制成、但高度h和横截面积S的规格都不同的圆柱体做实验,并用仪器测出它们对水平面的压强p的大小(或大小关系),表一、表二、表三依次为甲、乙、丙三位同学的实验数据记录表.
表一
序号 圆柱体高度h(米) 圆柱体横截面积S(米2 水平面受到的压强p(帕)
1 1.0×10-1 2.5×10-3 0.6×104
2 2.0×10-1 5.0×10-3 1.2×104
3 3.0×10-1 7.5×10-3 1.8×104
表二
序号 圆柱体高度h(米) 圆柱体横截面积S(米2 水平面受到的压强p(帕)
4 1.0×10-1 5.0×10-3 p4
5 2.0×10-1 5.0×10-3 p5
6 3.0×10-1 5.0×10-3 p6
表三
序号 圆柱体高度h(米) 圆柱体横截面积S(米2 水平面受到的压强p(帕)
7 1.0×10-1 2.5×10-3 p7
8 1.0×10-1 5.0×10-3 p8
9 1.0×10-1 7.5×10-3 p9
(1)甲同学认为通过自己的实验数据记录表(表一)可得出结论:圆柱体对水平面的压强跟圆柱体的高度h有关,且与h成正比.你认为
不能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从表一中得出此结论,理由是
没有保持圆柱体的横截面积相同
没有保持圆柱体的横截面积相同

(2)乙同学在实验中测出了三次压强的大小关系为p4<p5<p6,请你根据表二中的实验数据记录初步得出结论:
同种材料制成的横截面积相同的圆柱体,高度越高,对水平面的压强越大
同种材料制成的横截面积相同的圆柱体,高度越高,对水平面的压强越大

(3)丙同学用实验探究压强p与横截面积S的关系,他选用的圆柱体的规格已填入表三中,结果仪器测出的压强大小关系为p7=p8=p9.由此可以得出结论:
同种材料制成的圆柱体高度不变时,对水平面的压强大小与横截面积无关
同种材料制成的圆柱体高度不变时,对水平面的压强大小与横截面积无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12?虹口区二模)小华和小红同学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他们在光具座上固定焦距为f的凸透镜,取高度h为8厘米的物体进行实验.调节好实验装置后,他们分别取不同的物距u、并移动光屏找像,每次都使光屏上的像最清晰,将相应的像距v、成像情况记录在表一、表二中.
表一:
实验
序号
物距u
(厘米)
像距v
(厘米)
像高h′
(厘米)
1 32.0 14.4 3.6
2 25.0 16.7 5.3
3 22.0 18.3 6.7
表二:
实验
序号
物距u
(厘米)
像距v
(厘米)
像高h′
(厘米)
4 19.0 21.1 8.9
5 15.0 30.0 16.0
6 12.0 60.0 40.0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4、5、6数据中物距u、像距v及成像的变化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凸透镜成实像时,
物距越小,像距越大,所成的像越大
物距越小,像距越大,所成的像越大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或3数据中物距u与像距v的大小关系及成像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凸透镜成实像、且
物距大于像距
物距大于像距
时,所成的像是缩小的.
③小红同学计算了表一中物距与像距之和,由此得出结论: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与像距之和越小,成的像越大.
小华通过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4、5和6
4、5和6
,判断小红的结论是
错误
错误
的(选填“正确”、“错误”).
④小华进一步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物距与像距之和,提出了一个猜想:“当物距与像距之和最小时,可能会成等大的实像”.为了验证该猜想,他们应将物距设定在
19~22
19~22
厘米的范围内继续进行实验.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