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2、课外小组将塑料小桶中分别装满已知密度的四种不同液体后,用弹簧测力计称它们的重,记录了下表数据
液体密度(g/cm3 0.8 1.0 1.2 1.4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N) 1.6 1.8 2.0 2.2
(1)通过分析此表,小红同学发现液体密度与弹簧测力计示数之间有一定规律,能正确反映这一规律的图象是下列的
B
(选填 A、B 或C ).

(2)若小桶中盛满密度未知的液体时,弹簧秤的示数为2.3N,小红推算出了该液体的密度
1.5×103
kg/m3
(3)小亮根据小红的发现,将实验中所用的弹簧测力计和小桶改装成了一个液体密度计.使用时,只需将小桶中装满待测液体.就可从弹簧测力计指针指示的位置直接读出液体的密度.请你帮他在下图中把液体密度计的零刻度线和最大刻度线向右延长.并标出相应的刻度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30、课题:各种各样的镜子
(1)小组首先回顾了几个重要的探究: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由于平面镜成
像,无法用光屏承接.为了找到像的位置,小马用透明玻璃代替平面镜,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前,将另一支未点燃的同样蜡烛放在玻璃后面,使它与点燃蜡烛的像的位置
重合
.这在物理学中称作等效法.
(2)小马发现金属图钉的光亮表面可以看成是一种称作凸面镜的光学镜子,于是他对凸面镜探究如下:

他用多支激光手电筒正对着一只凸面镜照射时,情况如图所示,可见凸面镜对光线有
发散
(填“会聚”或“发散”)作用.
小马设计如下方案研究凸面镜成的像:
①器材:透明弧形(球冠形)玻璃、光屏、长短不同的多支蜡烛、光具座.
②步骤:在光具座上,在透明弧形玻璃前某位置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先用光屏进行像的承接;然后再选择另一支与这个像长短
相同
的蜡烛,放在玻璃后面,与像的位置
重合
.改变蜡烛的位置做多次实验,实验记录如下:
蜡烛离弧形玻璃的距离 光屏上的像 玻璃后的像
很近 缩小 正立
较远 缩小 正立
很远 缩小 正立
(3)小马得出结论:凸面镜只能成
缩小
正立
像.
(4)日常生活中能看到的凸面镜有:金属图钉面、
汽车观后镜
.凸面镜的主要优点是:相同面积的凸面镜比平面镜观察到的范围

查看答案和解析>>

16、课堂上,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同学们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A.与接触面受到的压力大小有关    B.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有关
C.与接触面面积的大小有关        D.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1)刘明学习小组采用了如图甲的实验设计,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匀速运动,并进行三次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则表中数据可以验证猜想
B
(填序号),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无关


次数 木块运动快慢 弹簧测力计示数/N
1 较快 1.6
2 1.6
3 较慢 1.6
(2)为了验证其余三种猜想,在上面结论的基础上,该实验小组改用了如图乙的实验设计.他们认为按照图乙做实验,便于读数、方便操作.请你简单说明他们这样认为的依据:
弹簧测力计静止不动;水平拉动长木板,不再要求一定匀速

查看答案和解析>>

课堂上在“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实验中,首先我们剪下两个等大的圆纸片,其中一个圆纸片裁去的扇形圆心角比另一个大,再将它们粘贴成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
(1)要测定纸锥下落的速度,可根据原理
 
,先测出纸锥下落的高度和下落的时间.
(2)在测量过程中,发现
 
较难测出,于是我们可采用增加
 
或换用锥角较
 
(大/小)纸锥进行测量,同时可用多次测量球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教室外的课堂也很精彩!探究“速度的变化”同学们就是在跑道上完成实验的,下面是某组同学在课堂上进行100米跑实验所记录的甲、乙两同学经过各处时刻的一组数据:
  0m 20m 40m 60m 80m 100m
0.00s 3.00s 5.50s 10.50s 13.50s 15.80s
0.00s 3.20s 6.20s 9.20s 12.00s 14.60s
请仔细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3)课前该组同学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他们至少应准备
 
只秒表.
(4)甲、乙两同学谁先跑过40m处?
 
,理由是
 

(5)在整个过程中,是否出现了甲乙交替领先的场面?为什么?
 

(6)请计算出乙同学100米跑全程的平均速度.(写出必要的计算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35、课堂上,老师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如图在平面镜的上方垂直放置一块光屏,光屏由可以绕ON折转的E、F两块板组成.让一束光贴着光屏左侧的E板沿AO方向射到O点,在右侧F板上能看到反射光线OB.实验时从光屏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这是因为光在光屏上发生了
(填“镜面”或“漫”)反射.若将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在F板上
不能
(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此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不在
(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最后得出了结论:
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15° 75°
2 30° 60°
3 45° 45°
(1)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如果入射角为20°,则反射角的大小是
20°

(2)课后,某同学利用同一套实验器材,选择入射角分别为15°、30°、45°的三条光线进行实验,结果得到了不同的数据,如上表所示.经检查,三次试验中各角度的测量值都是准确的,但总结的规律却与反射定律相违背.你认为其中的原因应该是
测量的不是反射角,而是反射线与镜面的夹角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