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不能只凭一组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必须在多次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才能得出结论,单位不同的两个物理量不能直接相加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某同学在做“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1)把杠杆挂在支架上,实验前没有挂钩码时,发现杠杆右端下倾,如图所示,此时可将右端螺母向
 边旋转,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填“左”或“右”).
动力F1/N 动力臂L1/cm 阻力F2/N 阻力臂L2/cm
3 4 4 3
(2)实验中他得到了下列一组数据,于是他认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你认他的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
实验不能只凭一组数据得到结论,必须在多次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才能得出结论;单位不同的两个物理量不能直接相加
实验不能只凭一组数据得到结论,必须在多次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才能得出结论;单位不同的两个物理量不能直接相加

(3)实验中共有6个钩码,杠杆上每格距离相等,调节好杠杆后,在杠杆左边离支点2格的A处挂了3个钩码,如图中所示,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请你在杠杆右边挂上钩码(用一种方法).你的方法是
在杠杆右边、离支点3格的位置挂2个钩码
在杠杆右边、离支点3格的位置挂2个钩码

(4)实验中改变支点两侧的钩码位置和个数,用同样的方法一般要做三次,得到三组数据并进行分析.这样做的目的是
避免偶然性,得到普遍规律
避免偶然性,得到普遍规律
.通过实验,你得出的杠杆平衡条件是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查看答案和解析>>

27、上图是小明同学三次实验的情景,实验时所用的每个钩码重0.5N,杠杆上每一格长5cm,部分实验数据已记录在下表中:

(1)请将表格中的实验数据补充完整;

(2)小明的第3次实验存在错误,其错误是
弹簧测力计没竖直下拉

(3)在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有一组同学猜想杠杆的平衡条件可能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他们经过实验,获得了下述数据:

于是,他们认为自己的猜想得到了验证,你认为他们的实验过程存在什么问题?
实验不能只凭一组数据得到结论,必须在多次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才能得出结论;单位不同的两个物理量不能直接相加

查看答案和解析>>

小强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
(1)他先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
水平
水平
位置平衡;他这样做的好处是
消除杠杆重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消除杠杆重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而在具体的实验中小强每次都要将杠杆调到水平位置静止,这样做的目的是
便于直接读出力臂的大小
便于直接读出力臂的大小

(2)实验中,有一组同学猜想杠杆的平衡条件可能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他们经过实验,获得了下述数据:
动力F1/N 动力臂Ll/cm 阻力F2/N 阻力臂L2/cm
4 5 5 4
于是,他们认为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你认为他们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
实验不能只凭一组数据得到结论,必须在多次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才能得出结论;单位不同的两个物理量不能直接相加
实验不能只凭一组数据得到结论,必须在多次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才能得出结论;单位不同的两个物理量不能直接相加

(3)下表是小强的实验记录,在这两组数据中,他发现实验序号为
1
1
的一组数据是错误的.经检查,结果是测量阻力臂时读错了,阻力臂的实际值应为
0.6
0.6
m;通过探究,小强得到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F1L1=F2L2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F1L1=F2L2

实验序号 动力F1/N 动力臂L1/m 阻力F2/N 阻力臂L2/m
1 2 0.3 l 0.4
2 1 0.4 2 0.2
(4)当在A处挂三个钩码如图所示,要使杠杆平衡应在B处挂
4
4
个钩码(每个钩码质量均200g).拿去B处钩码,改在C处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杠杆平衡时弹簧测力计上示数为
12
12
N.当将弹簧测力计偏离竖直位置还在C处斜向右上方拉时,弹簧测力计上示数会
变大
变大
.(填“不变”“变大”“变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如图是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①此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
为了准确确定像的位置
为了准确确定像的位置
;如果有4㎜厚和2㎜厚的两块玻璃板,为提高实验效果,应选择
2
2
㎜厚的玻璃板做实验.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较黑暗
较黑暗
环境中进行(“较明亮”或“较黑暗”).
②某同学点燃蜡烛后把它放在玻璃板前的某一位置处,再把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移到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
完全重合
完全重合
.在纸上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用直线把这两个位置连起来,用刻度尺测量它们分别到平面镜的距离.根据这组数据,他得出实验规律:“平面镜成像时物距总是与像距相等”.你认为这种方法是否合理?
不合理
不合理
理由是
只凭一组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有偶然性
只凭一组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有偶然性

③选择蜡烛的要求是
完全相同
完全相同
,目的是
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如果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镜后蜡烛,都无法与镜前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原因是
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
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

④刻度尺的作用是用来比较像与物
到镜面的距离
到镜面的距离
关系.
⑤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不能
承接到蜡烛烛焰上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小聪同学用蜡烛、玻璃板、刻度尺等器材做如图所示实验.
(1)实验目的是研究
平面镜成像
平面镜成像
的规律.在实验中关键的问题是设法确定像的位置.仔细想想,实验时的具体做法是
用另一只等大的蜡烛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用另一只等大的蜡烛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我们这样确定像的位置,凭借的是视觉效果的相同,因而可以说是采用了
等效替代
等效替代
的科学方法.
(2)现通过实验,获得如下数据:
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cm 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
10 10
15 15.1
25 25
该实验中
不能
不能
(填“能”或“不能”)用平面镜替换玻璃板.
(3)从这些数据,你可得到的结论是
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4)第二组数据略有差别,称为误差,这是实验过程中允许的,导致误差的原因可能有
像与代替的蜡烛没有完全重合
像与代替的蜡烛没有完全重合
等.(举出一个可能原因)
(5)移去蜡烛B,并在其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火焰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