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内能的改变 你可能要问:既然物体温度的变化就能引起其内能的变化.那么要改变物体的内能有哪些办法? 下面我们先来做个探究: 给你一根粗铁丝.你能用几种方法使它的温度升高从而内能增加? 你会用手捂住粗铁丝.使它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吗? 或者你会用手不断地搓粗铁丝.使它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吗? 或者你不断地弯折粗铁丝.使它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吗? 或者你会找来一盏酒精灯.给它加热.使它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吗? - 你可能还会想出很多种办法.都可以使粗铁丝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但从根本上说.这些改变内能的方法有两个:一个是热传递.办法一和办法四就属于此类,另一个办法是做功.办法二和办法三属于此类.我们分别来学习一下. (1)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先来做个简单的实验:把你的一只手放在玻璃板上.过一会儿.你的手会有什么感觉?与另一只没有放到玻璃板上的手比较一下.是不是这只手变凉了?类似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这种现象就属于热传递. ①热传递的定义 使温度不同的物体互相接触.低温物体温度升高.高温物体温度降低.这个过程叫做热传递. 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小.叫做放出了热量,低温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叫做吸收了热量.物体放出或吸收的热量越多.它的内能改变越大. 日常生活中用热传递来改变内能的例子有很多.例如.冬天人们取暖时.可以抱一个热水袋.等热水袋渐渐凉下来时.人的体温会因为吸收热量而升高,为使发热的汽车发动机降温.人们采用以冷水吸收其热量的方法. ②热量 在上面的学习中.我们一再提到一个词“热量 .那么.究竟什么是热量? 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它的单位是焦耳. 关于对热量定义的理解.要说明的是: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产生的.如果两物体间不发生热传递.那么就无热量而言.因此.我们说热量是一个过程量.即是伴随某个过程而产生的.举个例子来类比一下:你去市场买菜.拿了10元钱.看作是你的“内能 .买了2斤芸豆需要花4元钱.那么在交换钱与物品时.你把4元钱给了售货员.那么这4元钱就相当于在热传递过程中的热量.因为它是伴随着这种商品交易过程而产生的.假如没有了这种买卖过程.你不花这4元钱.那是不会有“热量 的.虽然这个比喻不是很恰当.但是可以帮你理解这个“过程量 的含义. ③热传递的实质 从能量的观点来看.热传递实质上就是能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者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能量的转移. (2)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冬天取暖时.你还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搓手.通过两只手摩擦.使其温度升高.内能增加.这种方法就属于做功. 图15-4 做功是怎样改变物体的内能的?你想了解具体的过程吗?我们来看如下实验: 如图15-4所示.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蘸了乙醚的棉花.把活塞迅速压下去.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当我们迅速且有力地把活塞压下去时.蘸有乙醚的棉花会燃烧.这是因为玻璃筒内的空气被压缩时内能增大.温度升高而燃烧. 如图15-5所示.大口玻璃瓶内有一些水.水的上方有水蒸气.给瓶内打气.当瓶塞跳出时.瓶内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图15-5 如果你进行了这个实验.你会看到:在瓶塞跳起的瞬间同时瓶内出现水雾. 瓶内原有的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看不见.瓶内出现白雾.说明水蒸气液化.变成了小水滴.这是由于空气推动塞子做功.内能减小.温度降低.造成了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通过以上两个实验.你能总结出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两个过程吗?图15-4实验说明:对物体做功时其内能增加.图15-5实验说明:物体对外做功时.其内能减小.这就是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具体做法. 既然热传递的实质是能量的转移.那么做功的实质是什么? 做功时.要消耗或产生其他形式的能量.例如.摩擦物体使物体发热是消耗了机械能,热水瓶中的开水会将瓶盖顶起.是产生了机械能.所以.做功的实质是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3)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大或是减小.那么我问你:一根锯条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你能肯定是用哪种方法来改变了锯条的内能吗?是由于摩擦.还是由于放在火上烤了一会儿.无法确定吧?如果没有看见内能改变的过程.我们是无法根据结果来判断内能改变的原因的.只是这两种方法都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因此.我们说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 [学习方法指导] 用等效法学习内能改变 在学习电学知识时.我们可通过几个电阻的连接方式求出电路中的总电阻.例如.R1和R2串联在电路中时.它们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相当 于一个阻值为(R1+R2)的电阻在电路中的阻碍作用.或者说R1和R2串联的电阻等效于阻值为(R1+R2)的大电阻. 我们的这种研究方法为“等效法 .利用这种方法在解决问题时.就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条件.将问题等效地转化成容易解决的形式. 一个物体的内能发生了改变.我们无法确定它是以什么形式来改变的.因为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反之.我们也可以利用等效法来处理问题.当物体的内能要改变时.如果根据身边的条件用热传递的方法不易实现.则我们就可以等效地用做功的方法去实现相同的目的. 等效法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各种货币之间的等效兑换等. 你再想一想.在学习物理及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在哪些问题上曾经运用过这种方法?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人教版第十五章   功和机械能 复习提纲  

  一、功

  1.力学里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不做功的三种情况:有力无距离、有距离无力、力和距离垂直。

   巩固:☆某同学踢足球,球离脚后飞出10m远,足球飞出10m的过程中人不做功。(原因是足球靠惯性飞出)。

   3.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公式:W=FS。

   4.功的单位:焦耳,1J=1N·m。把一个鸡蛋举高1m,做的功大约是0.5J。

   5.应用功的公式注意: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②公式中S一定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强调对应。③功的单位“焦”(牛·米=焦),不要和力和力臂的乘积(牛·米,不能写成“焦”)单位搞混。

   二、功的原理

   1.内容: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说明:(请注意理想情况功的原理可以如何表述?)

   ①功的原理是一个普遍的结论,对于任何机械都适用。

   ②功的原理告诉我们:使用机械要省力必须费距离,要省距离必须费力,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是没有的。

   ③使用机械虽然不能省功,但人类仍然使用,是因为使用机械或者可以省力、或者可以省距离、也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给人类工作带来很多方便。

   ④我们做题遇到的多是理想机械(忽略摩擦和机械本身的重力)理想机械: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FS)=直接用手对重物所做的功(Gh)。

   3.应用:斜面

   ①理想斜面:斜面光滑;

   ②理想斜面遵从功的原理;

   ③理想斜面公式:FL=Gh,其中:F:沿斜面方向的推力;L:斜面长;G:物重;h:斜面高度。

   如果斜面与物体间的摩擦为f,则:FL=fL+Gh;这样F做功就大于直接对物体做功Gh。

   三、机械效率

   1.有用功:定义:对人们有用的功。

   公式:W有用=Gh(提升重物)=W-W=ηW         斜面:W有用=Gh

   2.额外功:定义: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公式:W=W-W有用=Gh(忽略轮轴摩擦的动滑轮、滑轮组)   斜面:W=fL

   3.总功:定义:有用功加额外功或动力所做的功

   公式:W=W有用+W=FS= W有用/η       斜面:W= fL+Gh=FL

   4.机械效率:①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

   ②公式: 

   斜 面:                     定滑轮:

   动滑轮:        滑轮组:

   ③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通常用百分数表示。某滑轮机械效率为60%表示有用功占总功的60%。

   ④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小机械自重、减小机件间的摩擦。

   5.机械效率的测量:

   ①原理:

   ②应测物理量:钩码重力G、钩码提升的高度h、拉力F、绳的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③器材:除钩码、铁架台、滑轮、细线外还需刻度尺、弹簧测力计。

   ④步骤:必须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目的:保证测力计示数大小不变。

   ⑤结论: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

   A、动滑轮越重,个数越多则额外功相对就多。

   B、提升重物越重,做的有用功相对就多。

   C、摩擦,若各种摩擦越大做的额外功就多。

   绕线方法和重物提升高度不影响滑轮机械效率。

   四、功率

   1.定义: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

   2.物理意义: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3.公式:

   4.单位:主单位W;常用单位kW mW 马力。

   换算:1kW=103W?1mW=106 W?1马力=735W。

   某小轿车功率66kW,它表示:小轿车1s内做功66000J。

   5.机械效率和功率的区别:

   功率和机械效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即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机械效率表示机械做功的效率,即所做的总功中有多大比例的有用功。

   五、机械能

   (一)动能和势能

   1.能量: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

   理解:①能量表示物体做功本领大小的物理量;能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

   ②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并不是一定“要做功”也不是“正在做功”或“已经做功”。如:山上静止的石头具有能量,但它没有做功。也不一定要做功。

   2.知识结构:

 

   3.探究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

   ①猜想:动能大小与物体质量和速度有关。

   实验研究:研究对象:小钢球  方法:控制变量。

   ·如何判断动能大小:看小钢球能推动木块做功的多少。

   ·如何控制速度不变:使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则到达斜面底端时速度大小相同。

   ·如何改变钢球速度:使钢球从不同高度滚下。

   ③分析归纳:保持钢球质量不变时结论:运动物体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保持钢球速度不变时结论:运动物体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④得出结论:物体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速度越大动能越大,质量越大动能也越大。

 物体

质量m/kg

速度v/(m.s-1

动能E/J

约600

约0.5

约75

中学生

约50

约6

约900

   练习:☆上表中给出了一头牛漫步行走和一名中学生百米赛跑时的一些数据:分析数据,可以看出对物体动能大小影响较大的是速度。你判断的依据:人的质量约为牛的1/12,而速度约为牛的12倍,此时动能为牛的12倍,说明速度对动能影响大。

4.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理解:①有动能的物体具有机械能;②有势能的物体具有机械能;③同时具有动能和势能的物体具有机械能。

  (二)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1.知识结构:

  2.动能和重力势能间的转化规律:

  ①质量一定的物体,如果加速下降,则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②质量一定的物体,如果减速上升,则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3.动能与弹性势能间的转化规律:

   ①如果一个物体的动能减小,而另一个物体的弹性势能增大,则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

   ②如果一个物体的动能增大,而另一个物体的弹性势能减小,则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4.动能与势能转化问题的分析:

   ⑴首先分析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决定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看动能和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如何变化。

   ⑵还要注意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过程中的能量损失和增大──如果除重力和弹力外没有其他外力做功(即:没有其他形式能量补充或没有能量损失),则动能势能转化过程中机械能不变。

   ⑶题中如果有“在光滑斜面上滑动”则“光滑”表示没有能量损失──机械能守恒;“斜面上匀速下滑”表示有能量损失──机械能不守恒。

  (三)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1.知识结构:

   2.水电站的工作原理:利用高处的水落下时把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水的一部分动能转移到水轮机,利用水轮机带动发电机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练习:☆水电站修筑拦河大坝的目的是什么?大坝为什么要设计成上窄下宽?

   答:水电站修筑拦河大坝是为了提高水位,增大水的重力势能,水下落时能转化为更多的动能,通过发电机就能转化为更多的电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人教版第十五章   功和机械能 复习提纲  

  一、功

  1.力学里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不做功的三种情况:有力无距离、有距离无力、力和距离垂直。

   巩固:☆某同学踢足球,球离脚后飞出10m远,足球飞出10m的过程中人不做功。(原因是足球靠惯性飞出)。

   3.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公式:W=FS。

   4.功的单位:焦耳,1J=1N·m。把一个鸡蛋举高1m,做的功大约是0.5J。

   5.应用功的公式注意: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②公式中S一定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强调对应。③功的单位“焦”(牛·米=焦),不要和力和力臂的乘积(牛·米,不能写成“焦”)单位搞混。

   二、功的原理

   1.内容: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说明:(请注意理想情况功的原理可以如何表述?)

   ①功的原理是一个普遍的结论,对于任何机械都适用。

   ②功的原理告诉我们:使用机械要省力必须费距离,要省距离必须费力,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是没有的。

   ③使用机械虽然不能省功,但人类仍然使用,是因为使用机械或者可以省力、或者可以省距离、也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给人类工作带来很多方便。

   ④我们做题遇到的多是理想机械(忽略摩擦和机械本身的重力)理想机械: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FS)=直接用手对重物所做的功(Gh)。

   3.应用:斜面

   ①理想斜面:斜面光滑;

   ②理想斜面遵从功的原理;

   ③理想斜面公式:FL=Gh,其中:F:沿斜面方向的推力;L:斜面长;G:物重;h:斜面高度。

   如果斜面与物体间的摩擦为f,则:FL=fL+Gh;这样F做功就大于直接对物体做功Gh。

   三、机械效率

   1.有用功:定义:对人们有用的功。

   公式:W有用=Gh(提升重物)=W-W=ηW         斜面:W有用=Gh

   2.额外功:定义: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公式:W=W-W有用=Gh(忽略轮轴摩擦的动滑轮、滑轮组)   斜面:W=fL

   3.总功:定义:有用功加额外功或动力所做的功

   公式:W=W有用+W=FS= W有用/η       斜面:W= fL+Gh=FL

   4.机械效率:①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

   ②公式: 

   斜 面:                     定滑轮:

   动滑轮:        滑轮组:

   ③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通常用百分数表示。某滑轮机械效率为60%表示有用功占总功的60%。

   ④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小机械自重、减小机件间的摩擦。

   5.机械效率的测量:

   ①原理:

   ②应测物理量:钩码重力G、钩码提升的高度h、拉力F、绳的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③器材:除钩码、铁架台、滑轮、细线外还需刻度尺、弹簧测力计。

   ④步骤:必须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目的:保证测力计示数大小不变。

   ⑤结论: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

   A、动滑轮越重,个数越多则额外功相对就多。

   B、提升重物越重,做的有用功相对就多。

   C、摩擦,若各种摩擦越大做的额外功就多。

   绕线方法和重物提升高度不影响滑轮机械效率。

   四、功率

   1.定义: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

   2.物理意义: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3.公式:

   4.单位:主单位W;常用单位kW mW 马力。

   换算:1kW=103W?1mW=106 W?1马力=735W。

   某小轿车功率66kW,它表示:小轿车1s内做功66000J。

   5.机械效率和功率的区别:

   功率和机械效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即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机械效率表示机械做功的效率,即所做的总功中有多大比例的有用功。

   五、机械能

   (一)动能和势能

   1.能量: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

   理解:①能量表示物体做功本领大小的物理量;能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

   ②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并不是一定“要做功”也不是“正在做功”或“已经做功”。如:山上静止的石头具有能量,但它没有做功。也不一定要做功。

   2.知识结构:

 

   3.探究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

   ①猜想:动能大小与物体质量和速度有关。

   实验研究:研究对象:小钢球  方法:控制变量。

   ·如何判断动能大小:看小钢球能推动木块做功的多少。

   ·如何控制速度不变:使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则到达斜面底端时速度大小相同。

   ·如何改变钢球速度:使钢球从不同高度滚下。

   ③分析归纳:保持钢球质量不变时结论:运动物体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保持钢球速度不变时结论:运动物体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④得出结论:物体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速度越大动能越大,质量越大动能也越大。

 物体

质量m/kg

速度v/(m.s-1

动能E/J

约600

约0.5

约75

中学生

约50

约6

约900

   练习:☆上表中给出了一头牛漫步行走和一名中学生百米赛跑时的一些数据:分析数据,可以看出对物体动能大小影响较大的是速度。你判断的依据:人的质量约为牛的1/12,而速度约为牛的12倍,此时动能为牛的12倍,说明速度对动能影响大。

4.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理解:①有动能的物体具有机械能;②有势能的物体具有机械能;③同时具有动能和势能的物体具有机械能。

  (二)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1.知识结构:

  2.动能和重力势能间的转化规律:

  ①质量一定的物体,如果加速下降,则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②质量一定的物体,如果减速上升,则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3.动能与弹性势能间的转化规律:

   ①如果一个物体的动能减小,而另一个物体的弹性势能增大,则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

   ②如果一个物体的动能增大,而另一个物体的弹性势能减小,则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4.动能与势能转化问题的分析:

   ⑴首先分析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决定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看动能和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如何变化。

   ⑵还要注意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过程中的能量损失和增大──如果除重力和弹力外没有其他外力做功(即:没有其他形式能量补充或没有能量损失),则动能势能转化过程中机械能不变。

   ⑶题中如果有“在光滑斜面上滑动”则“光滑”表示没有能量损失──机械能守恒;“斜面上匀速下滑”表示有能量损失──机械能不守恒。

  (三)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1.知识结构:

   2.水电站的工作原理:利用高处的水落下时把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水的一部分动能转移到水轮机,利用水轮机带动发电机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练习:☆水电站修筑拦河大坝的目的是什么?大坝为什么要设计成上窄下宽?

   答:水电站修筑拦河大坝是为了提高水位,增大水的重力势能,水下落时能转化为更多的动能,通过发电机就能转化为更多的电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穿过岑寂的碎片
朱以撒
那方不毛之地一直为我神往。
像我这般珍惜故纸的人,常常会留意典籍上、画册上的一些残破纸片。这些纸片都没头没脑,残损得不象样了。这时我总是心弦一颤:该不会又是楼兰的碎片吧?凑近前一瞥,十有七八,真是楼兰出土的残破纸片。
楼兰,真是离我太遥远,又太亲近了。
曾经想过,楼兰于我来说,已不是地域上的一个名称了,而是一种精神领域的烙印。一开始我不知它具体的方位,只为那种莽原气象苍凉气息吸引,心想什么时候也走去看看。后来有人告知楼兰在罗布泊附近,不由让我倒吸了一口冷气:天啊!行动的信念顿时萎缩了不少。倘没有天赐的力量,是断断难以进入这神秘领地的。
我分外喜爱楼兰的残纸,从外观上看,边缘都被时光的风霜啃噬得斑驳陆离,犹如一片片洞见筋脉的黄叶。这些残纸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汉字,古朴而稚拙。只是由于残片,即便从内容上细审,我也弄不清哪页残纸居先哪页残纸在后。原先,贯穿纸片使其排列有序的细韧皮条,经不过风雨磨洗,不知哪一日清晨呼啦啦分崩离析,这一摞摞记载楼兰心迹的古纸本霎时如天女散花,散乱而破碎,再也无从整理。有序顿成无序,整饬变成芜杂。一些重要的记载被风吹雨打腐烂去,一些关键的词组也剥蚀风化,神秘的气息开始飞扬,越往后越神秘莫测。我想会有一些人,面对那无尽荒漠的方位,踮起脚神往地张望。
我们完全可以在精神上还原、再现当年丰饶的场景啊!
两千多年前的楼兰,何等富庶和滋润呀!这个美丽的绿洲王国有如丰满而妩媚的少妇,林木葱茏,水草丰茂,波光荡漾,百鸟啁啾,真正是一片乐土。它使黄河文化、恒河文化和古希腊文化水乳交融。楼兰以它的消失,使人感到再滋润饱满的生命,也会如流星一般,在瞬间化为虚无。
这些古典的碎片由于没有完整性,它使人们也就看到一个碎片的楼兰,只看到那些舞文弄墨的楼兰人迷蒙的背影。在我把玩到的一些墨迹里,这时的书体,正处在隶楷若即若离的阶段,那种楷有隶意、隶含楷法的驳杂胶着状态,醰醰有味品之不厌。这些墨迹和相应时期的魏晋名流风格如隔江海。楼兰残纸墨迹总是那么素朴,淡墨青衫一般天然动人。当然,有些笔画真的没有写好,读起来直让我皱眉头,不像是专门训练过的书手所为。深目高鼻的楼兰人,此时还没有学会含蓄呢。有时用笔恍若马背上挥刀,直通通地就挥了过去。这宛如在纸面上作长枪大戟格斗,咣当作响。我当然不太习惯这种表现方式,觉得太抛筋露骨,只是书写中一如既往地不作态,则是我屡屡赞美的。这时的江南名士,已经能写得一手流畅婉转的好字了,楼兰人的字迹却都处在未完成的品相里,似乎等着后人去弥补。可是我感到了字里行间充溢的宗教神秘的气息。佛教进入中原,首先要途经此地,是这里的人过早地皈依了吗?这真是一个饶有深味的问题:有技巧的人足以达到完美,却全然写不出如此韵致,是心灵空间缺少了什么吧?
我觉得没有必要回避斯文赫定这个也许会让人不愉快的名字。20世纪初,这个具有探险血统的人就来到罗布泊附近的荒漠上,发现了遗弃千年的楼兰遗址,挖掘的序幕就此拉开。可以轻易推想,20世纪初亲近罗布泊边缘会是何等的艰难。但是斯文赫定还是千里迢迢地赶来了。有些人有着狼狗一般敏锐的嗅觉,而且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伙、一群,只要破旧的中国哪里有宝藏浮出土面,都会把这伙子人招引过来。斯坦因不是到了敦煌,轻易就把藏经洞的珍贵经卷搬走了一大批吗?华尔纳则动了点科学的脑筋,发明了一种特殊的胶水,专门用来粘走那些活灵活现的鲜艳壁画;还有一位叫范莱考克的德国人更绝,跑到荒无人烟的高昌故城的柏孜克里克石窟,硬是用犀利的狐尾锯,把壁画连土锯了下来,然后装箱运走。
这类事情在那个时节委实太多了。如今我只能粗疏地在自己那张记事地图上作种种颜色的记号,这里或者那里。这种登堂入室的文化搬运行径,曾使我们蒙羞并且愤慨不已。
风沙越来越沉重地覆盖在楼兰遗址上,终日无绝,漫过基础,漫过墙堞,漫过城楼,着力剥蚀着突兀处,料想在不久,就连高耸的烽燧也要被遮埋,遗址外相将荡然无存。一切绚丽和辉煌,在如许长的岁月中,被黄沙摧残成一片迷蒙。
只余下楼兰残纸了。它们尽管是残片,却必将长存,就像楼兰上空的长风和楼兰身体上的沙丘一样长存。这些碎片有自身的特性,获得朴素的色调和质地,尤其是时日赋予了它们长存的生命力,已不惧怕世俗的侵入了。
我慢慢地走近楼兰,当然是心路历程接近了。楼兰在我心目中破碎万端,和碎片的纸本一个模样。其实,认识一个世界要达到周全是不可能的。面面俱到,反而什么都达不到,什么都肤浅之至。
从史料的完整性要求来衡量,碎片使人怜爱不已,但它的物质价值已抵不上完好者。若从审美价值上说,碎片却具有相当强的象征性,借残象以会意,妙在存残之间、藏显之外。
(选自《散文》,略有改动)
1.读完全文,你认为文章的立意是什么?(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五段说,“我分外喜爱楼兰的残纸”。在这里,文章重点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说“是心灵空间缺少了什么吧?”根据文意,你认为缺少了什么?(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文章理解不当的两项是(3分)(    )
A.作者面对那些古楼兰出土的残破纸片,让精神穿行在历史的长河,回顾历史,感慨万千,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B.在精神漫游中,作者思到笔随,信手点染,在那些“楼兰的残纸”上渲染出浓郁的历史氛围。
C.我们从文章中读到的是依照时空顺序着意结撰的记叙描述性文字。
D.文章荡开一笔,提到近代史上几个千里迢迢来中国“登堂入室”进行“文化搬运”的西方盗贼。这无疑是本文沉重的一笔。然而作者却仅用“曾使我们蒙羞并且愤慨不已”一语轻轻带过,实在是举重若轻的神来之笔。
E.文章的美感来自作者自由思想的自由表达,以“精神漫游”方式在古籍残片上营造出历史的氛围。

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短文,完成3-6题(每题4分)
古民居放在哪里才“适得其所”
●冯骥才
瑞典人欲买安徽古民居“翠屏居”,被相关文物部门紧急叫停。这件事引起不小的争论,备受国人漠视的中华文化遗存放在哪里才好?是放在原处还是漂洋过海?
  洋人弄走中国的古物,真的只是为了热爱中华文明吗?为了表达“爱心”吗?难道放在国外就真的安全——如上天堂了吗?德国探险家范莱考克从新疆伯孜克里克石窟割取下来放在柏林的精美绝伦的二十八幅壁画,不是在二战中全部毁于一场轰炸了吗?能说早知巴米扬大佛被炸毁就不如搬到大都会博物馆去吗?那里的温度和湿度不是调得极好,还有红外线监控吗?
  任何遗存的首要价值都是见证的价值。它不是孤立的。它是那块土地的文化生命与历史的物证。如果它具有那块土地的代表与象征的意义——比如“翠屏居”这样的“典型的皖南古民居”,更是不可移动的。世界上有哪个文明古国用出卖自己的文明的方式来保护文明?如果有,一定是还没有文明的自觉,一定还看不到这些遗存的文化内涵与文化价值,才会拿它们当作物产一样去换取保障生存的金钱。从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西方的殖民者正是在这个现代文明的落差上,从一些古老而蒙昧的土地上,搬走他们祖先留下的长久湮埋在荒芜中的遗存。
  我国历史悠远,民族众多,地域多样,各地民居极具个性。而这些物质性的古民居遗存又是极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存的载体。倘若物质载体不存,非物质遗产“毛将焉附”?然而在剧烈的社会变化中,城市的历史民居大多已经荡然殆尽,乡村古民居又面临新农村建设的冲击。正在我们为乡村古民居何去何从焦灼地思谋出路之时,像“翠屏居”这种负面的自我轻薄文化事件冒出来,自然就必须紧急刹车,亮出红牌。
  “翠屏居”事件很像一百年前敦煌的藏经洞事件。它说明我们虽然有悠久的文明,也有久远的蒙昧。这张红牌是一个文明自觉的信号。我为叫停的这些部门和这些人叫好。
  然而,接下来必须思考的是被挂上“文保单位”而禁止出售的“翠屏居”谁来管?类似的古民居都做过普查和认定吗?
  我们在“翠屏居”事件的跟踪调查中得知,这座古宅由于这个事件出了名,现在被一家经营茶叶的公司以每年6000元租用了。据说这家公司有意把这里办成皖南茶文化馆,倘能如是,当为幸事。但更多的遍及中华大地的“翠屏居”们呢?它们绝不会有“翠屏居”这样的好运。如今各地的古民居大多未经普查与定性,在保护责任方面没有归属。反正绝大多数房主对其古屋古宅是没有保护意识的。如有人知道应当保护,也是既无办法,又无财力。连北京已经定为保护范围的四合院都扔在那里,没人过问。难道它真像主张外卖的人所说:宁肯让它烂掉也不放手?问题不是又回到这一话题所争论的原点上?
  在国人尚未有普遍的文化保护的自觉之时,该怎么办?此刻我又想起了阮仪三先生。如果没有他切实的努力,江南六镇今何在?可是一个或几个阮仪三,救得了成百上千个奄奄一息的古村落吗?由此想到曾经在一次文化界的会议上说:我们在伏案研究民间口头文学,可是民间口头文学早已经没人再说了,马上就要从人间不知不觉地蒸发掉了。我说:请诸位先离开我们的书斋到田野里去吧,先去把那些残存在记忆中的“最后的口头文学”记录下来吧!我们没时间清谈妙论,侃侃而谈,我们应该去到文化遗产的重灾区里,切切实实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选自2006年11月27日《文汇报》,有删改)
3.作者反对古民居类历史遗存“漂洋过海”,列出作者反对的理由。
4.分析本文结构上的特点。
5.对于如何保护文化遗存,你有什么建议呢?试写出两条。
6.文章结尾引述了作者自己的一次发言的内容,想要说明什么问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以下是有关神舟七号飞船的介绍,阅读后回答以下问题
神舟七号飞船采用了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三舱结构.全长9.19米,整船重量7.89吨.为了减轻飞船的负重,神七的能量源泉、形似“翅膀”的太阳帆板,必须从神六及以往飞船的两对“翅膀”减少为一对.神七的“躯干”,也出现了一少一多的变化.“一少”是飞船减少了轨道舱内的16台发动机,仅保留了推进舱和返回舱的动力设备.“一多”是飞船相比于过去,轨道舱内将增加一个“夹层”,这个“夹层”即气闸舱,其作用是帮助航天员在舱内、舱外提供气压缓冲,出舱前要“减压”,从太空返回后要“升压”,其原理类似潜水员进出深海潜艇时需进行水压调节.
专家称,“神舟七号”将具备航天员太空行走的几项必备条件.首先,会提供航天员在舱外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和条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舱外航天服,它具有防微流星、真空隔热屏蔽、气密、保压、通风、调温等多种功能,航天服的手套既密封又灵活,头盔透明密封.其次,出舱背包有控制系统和通信系统,其控制系统配有的喷气装置使航天员可以借此控制行走方向.在神舟七号飞船的回收系统中,降落伞无疑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返回舱返回地面的过程中,从大约10千米的高空,降落伞系统将开始工作,如蓝天中一个飘然而下的仙女,一直呵护着3名航天员顺利走完“回家”的最后一段路程.
(1)文中第一段有一处用词不准确,请在文章中用“”划出,并将该处改为
整船质量7.89吨
整船质量7.89吨

(2)文中“其控制系统配有的喷气装置使航天员可以借此控制行走方向”,喷气装置是利用什么原理来控制行走方向的?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除上述已提出的问题外,根据文中相关信息和你对神舟七号飞船的了解,请提出1个与物理知识有关的问题,并简要回答.
问题:
太空生活与工作:若不穿航天服,只带氧气瓶,航天员能否走出舱外?运用你所学的物理知识说出一条理由?
太空生活与工作:若不穿航天服,只带氧气瓶,航天员能否走出舱外?运用你所学的物理知识说出一条理由?
,回答:
不能,因为舱外没有大气压没有大气压
不能,因为舱外没有大气压没有大气压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